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公民道德教育

2015-01-08 20:38张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张琪

摘要:立足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从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对搞好公民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是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源泉,而“以身作则、为仁由己、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则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要重视公民行为规范的训练,形成由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085-02

一、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中可借鉴的内容

(一)修养方面:修身为本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最早提出修养理论的人,他用“修德、克己、正身、修己”(《论语·宪问》)等精辟的观点,概括了他自己对个人修养问题的看法。他曾对执政的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孔子在答复子路有关如何成为君子的问题时,接连运用了三个“修己”,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主张通过自我检查与自我监督以达到修身养性的本质。

孟子非常看重修身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他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孟子·离娄上》)指出当传统的德行不能成为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时,我们一定要自省。古代的大思想家对修身有两种观点:一是修身要践行,二是修身要达到“慎独”。当今,人们处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旦失去了“慎独”,满足现状,就容易沉迷在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由于远离不了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导致腐化堕落。所以,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做到律己律人,建立心灵上坚实的道德底线。

(二)人际关系方面:仁爱孝悌

孔子对“仁”这个观点做了理论上的定义,把仁看作是世上最高的道德标准。早在《尚书·尧典》中就记载过怎样处理以家族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之间的关系,侧重在这五种相互关系中人们的行为意识。“仁”的核心是“爱人”(《论语·颜渊》),即懂得重视、尊重、同情、关怀他人。孔子一直强调培养人们孝悌的品德是实现“仁”的基础,最终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孔子的理想信念,养成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风尚,使人与人之间做到友好、和睦相处,增进了人们在社会生活这个大家庭中的凝聚力。因此,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注重孝悌品质的养成。

(三)组织方面:尚群为公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一贯的价值观,我们认为应该是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管仲提出了“废私立公”、“社稷先于亲戚”,孔子提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庄子说“天地至公”,荀子说“凡立公所以充私也”,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优良传统道德思想中“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受传统道德熏陶的公民,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处理好各种关系,为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把“俭”视为重要的道德要求。古人云:“国奢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墨子》,1990)古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管子》,1990)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让节俭、努力、勤劳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动力。

(五)事业方面: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象》,1988)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孔子是自强不息的典范,他提出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观点(《论语·述而》)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二、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

子路问孔子,什么才是君子?孔子说:“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才能让别人尊敬你。”子路又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让自己有高尚的德行是为了教育百姓。”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宋代良相王安石著《原教》,真实地反映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本质特性。他说:“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人们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没有感受到教育的形式。普天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皆吾教也。”他认为,统治者对传统道德示范的方式应该是“浃于民心的教育”,反对“劬劬于法令诰戒之间”,施诸民之耳目的“强民教育”,认为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教育人走向进步的途径。

(二)为仁由己

孔子提出了“为仁由己”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为仁由己”的道德修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笃志。即确定对“仁”的信念,这是修身养性的前提条件。孔子在概括其一生道德修养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把“志于学”作为修身养性的开端。

博学。孔子认为,“志”固然作为修养的前提条件,但仅有“好仁”之志而不去努力学习,则将一事无成。

慎思。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左传》,1988)(《季氏》)即需要人们在各种场合、不同问题上都要做到自省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思考、提炼、加工,学到的道德知识才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由初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后期的理性认识,逐渐地提升自我意识,能够辨别符合发展要求的道德标准。endprint

躬行。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通书》,1988))(《子路》)他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行。”(《学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间》)把“行”放在极其突出的位置,并且把这种突出性转化为意识行动,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

(三)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当人们思想出现偏差时,我们应当适时地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更改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孔子的学生颜渊结合自身的体会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就是说,孔夫子善于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弟子们,教给弟子们做人、与人相处的社交礼仪,言传身教,受益终身[1]。

(四)循序渐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文化,它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逐渐完善的过程。孔子说“仁”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低层往高层过渡发展的阶段。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谦虚谨慎,就离仁不远了。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思是当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是先注满离它最近的小水窝,然后才能向前流。暗示着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同样,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平日里的琐碎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

三、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启示〖HS)〗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历史逐渐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人们的生活观念、相处方式、道德标准、审美要求都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对物质世界的欲望成了人们非常现实的想法,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仿佛遥不可及,理想的道德标准似乎只存在人们的想法中,好像远在天边的一轮美而冷的圆月,虽然很美,却很遥远,这种美好像幻觉一样,似有似无。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也循着平凡之路的轨迹滑行着,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道德体验,价值观取向都在渐渐地变化着,无声无息;在这种情形下,传统的道德思想为我们开启了新的天窗,让我们每个孤独的个体学者在古典文化中找回最真的自己,学会感恩世间的真善美,把生命的意义真正地体现在对精神和品德的追求上[2]。

首先,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要创造一种氛围,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合作、讲究制度和规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规范要在日常的行为中形成一种机制。正如孔子所认为的:“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

其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要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它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应在现代社会需要建立实践性很强的道德教育模式,使这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规范更全面地渗透在教育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再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需要关注家风建设。家庭道德教育也是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家庭这个小社会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道德教育的熏陶最关键的场所应该是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父母的影子,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风建设应该加以重视。养子必教,教子必严。家庭道德教育重在家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万里.庸言:宋元学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3]李春秋.公民道德教育通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功能的探讨
从德育过程的规律浅谈《三字经》道德教育的实践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孝道教育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