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差异分析

2015-01-08 19:53吴戈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影响因素是关系到能否养成体育习惯的关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将习惯的养成归结于内在驱动因素,无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将原因归咎于外在影响因素。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习惯;内在驱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74-02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若想拥有健康,除了合理的膳食、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外,体育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体育教育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涨,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将影响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部分,其中内在驱动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和运动能力,外在影响因素包括时间、运动场地、设施和他人影响。文章通过有无体育锻炼习惯者的影响因素的对比,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为促进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习惯的内涵

关于体育消费概念的阐述,学术界尚未形成较为统一和权威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游江波,李骏等人认为“体育习惯是人在后天长期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而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1]。张厚臣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2]。尹博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3]。金昱认为“体育习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逐渐养成的相当稳定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生活方式”[4]。本文将体育习惯界定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觉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南京市省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1 200名,通过问卷调查法的方式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并做了对比分析。调查对象中有体育锻炼习惯者占到了35.2%,排在各种影响因素首位的是兴趣爱好,得票率高达78.20%,他人的影响、时间、意志品质排在了二至四位。无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占到了64.8%,影响因素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自身惰性,没有兴趣,缺少同伴或是体育运动的组织,没有运动设施和场地,运动场地和设施收费过高,学业繁重,没有时间,不知道怎么锻炼。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有64.8%的人群尚未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无锻炼习惯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人数是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两倍[5]。影响因素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养成体育习惯的关键。

(一)内在驱动因素

1.兴趣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养成某种习惯,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爱好是人们主动地去接触、了解、认识、深入探索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促使人们去深入学习它、从事它。体育锻炼也是如此,要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提高体育运动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运动的热情,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数据显示,在有体育习惯的大学生中,78.2%的人认为对体育的爱好促使其养成了运动习惯;在无体育习惯的大学生中,有36.80%的人认为对体育没有兴趣妨碍其付诸实践。可见,兴趣爱好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各项身体指标和运动技能水平一致的基础上,有运动爱好者的运动效果要好于无运动爱好者。在此基础上,良好的锻炼效果又会进一步促进兴趣爱好的养成。在这种良性循环的作用下,就更有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

2.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志支配着行动,同时也在行动中得以表现[6]。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意志品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伦敦奥运会两块金牌的主游泳运动员孙杨,在赛后采访中提到,能战胜所有对手依靠的是自身坚强的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中国运动员比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来说更能吃苦。意志品质在指导人们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等方面。自觉性强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能听取他人建议,取长补短;坚韧性强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都不会退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自制能力强的人,能夠抵制各种诱惑,坚定目标,锲而不舍。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其在指导人们行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运动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众所周知,要想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必须对生理极限发起挑战。运动过程中,只有克服了种种不适的生理反应,才有可能掌握运动技能。可见,意志品质是运动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41.80%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开展。有66.40%的无体育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意志品质的缺乏妨碍了运动习惯的养成。许多大学生表示,无法坚持参加运动,主要是自身的惰性在作祟。比起上网、睡觉或是逛街购物,运动更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

3.运动能力。能力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分工的不同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影响活动效率的某种个性特种,是从个性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系统[7]。排除先天身体不足的干扰,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磨砺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件事情的前提,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事情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动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素质的总和,是人们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身体的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11.40%的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较强,19.40%的无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不知道怎么锻炼。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不乐意参与体育运动,主要是因为运动能力较为薄弱,特别是一些对抗性的球类运动,这些项目依靠的是集体的实力,短板效应比较明显(即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而整体实力往往取决于劣势部分)。当自己由于运动能力不足,成了集体的短板,甚至可能遭到他人的排斥,就会大大地打击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可见,运动能力培养对于是否养成运动习惯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如何培养和提高运动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空闲时间。要想参与体育运动,必须要有时间的保障。大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以外,比起高中阶段,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可以自主选择生活方式。41.80%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将时间看作是自身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仅有14.20%的无体育习惯的大学生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结于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看来时间因素并不是阻碍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较为充裕的。归根结底,运动与否仍然在于主观判断和选择。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即使再忙也会将一部分业余时间花在参与体育活动上。

2.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用途是教学与训练,而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都是依靠学校提供。“我国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校每200名学生应配备有1个篮球场,每250名学生应配备1个排球场,4 000人以下学校应备1个田径场,4 000人以上学校应备有2个田径场”[8]。但是实际数量与规定有一定的距离,以篮球场为例,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篮球场地平均为18个左右,与高校动辄上万的学生相比较,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为了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合理配置资源,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并少量收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由于锻炼人数不断增多,设施场馆严重不足,许多场馆被社会人员挤占;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某些场馆收费过高。除此以外,随着体育项目的不断增加,体育场地的种类出现了不足;一些体育设备常年失修,场地老旧;体育场馆的管理滞后等原因使得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于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来说,场地和设施的影响较小,仅有4.20%的大学生认为是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推动其积极参与,说明对于大部分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来说,不管场地条件的好坏,都无法阻止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有33.40%的无体育习惯的大学生认为没有运动设施和场地,28.60%认为运动场地和设施收费过高。说明将近三分之一的无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将场地和设施视为绊脚石。事实上,无锻炼习惯的大学生本来就对运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加之学校并没有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这就为参与运动增加了一份不确定性。

3.他人影响。每个人都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圈子里,与他人发生着或亲密或疏远的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若某位家庭成员有着良好的健康意识,并可以长期坚持参加体育运动,会对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生活是较为自由和开放的集体生活,在舍友、同学或是朋友的带动下,自身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锻炼习惯成了可能。与大学生自身产生关联的人员(例如体育教师)有着良好的运动习惯,都会或多或少对其产生影响。大学生从年龄上虽已成年,但是在心理上仍然对他人有依赖,受到家长、同学以及名人的影响较大。有44.20%的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是家人、同学或名人的影响促使其养成了运动习惯,有34.60%的无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认为缺少同伴或是体育运动的组织。所占比例都在40%左右这说明,比起单独行动,大学生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他人的带动对大学生养成体育习惯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将习惯的养成归结于内在驱动因素,他们认为,内在驱动因素对运动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而无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虽然也认识到了自身因素,但将更多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影响因素(详见下图)。认为许多客观原因妨碍了运动习惯的养成,例如时间、场地设施等。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充分激发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动机,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加强体育锻炼知识的宣传,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运动健康的认识,注重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有体育运动习惯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其次,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的氛围,努力使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全面并免费开放运动场地和实施,丰富体育锻炼所需的资源配置,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提供保障。

再次,免费为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计划,提供免费的体育运动指导,积极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运动的能力。

最后,体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授运动技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游江波,李骏,袁晖.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30(5):94-96,39.

[2]张厚臣.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0(3):91-92.

[3]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刊,2005,12(1)139-141.

[4]金昱.对苏州市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73-77

[6]吴戈.在宁高校大學生体育习惯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1):45-46.

[7]周国洋,宋良友,曲风,宋艳芳.意志品质[J].科技信息,2011(5):409-410.

[8]张林中,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75-76.

收稿日期:2014-10-19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科技局管课题(ST13402321)作者为主持人

作者简介:吴戈(1979-),男,湖北荆州人,讲师,硕士,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