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校园报刊的发展现状及应对举措

2015-01-08 15:28宋宇婷姜文姬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宋宇婷 姜文姬

摘 要:从北方民族大学新闻系《民大青年报》的发展和实际出发,分析了高校校园报刊在新媒体冲击下所面临的挑战和生存现状,提出了打造特色校园报刊的应对举措和解决制约校园报刊发展问题的思考,展望了高校校园报刊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校园报刊;民大青年报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38-02

作为最早发展、最规范的校园平面媒体,校园报刊从前期策划、采访写稿到校对编辑以至印刷发行都依靠学生完成,发行范围一般为高校校内,与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紧密联系。它不仅是高校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校园舆论监督的阵地,更是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校园报刊发展现状大致情况是:按主要经费来源可分为“由学校官方给予经费支持的校园报刊”和“自筹经费的校园报刊”两类,并且还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本文试以北方民族大学新闻系系报《民大青年报》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创新尝试为个案,探析高校校园报刊的发展途径。

一、新媒体时代《民大青年报》发展现状

《民大青年报》是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系下属的一份院级报纸,创刊于2012年5月,报社全体编辑和记者均由学生担任,发行范围覆盖北方民族大学全校,由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每半月一期,每期发行2 000份,经过两次扩版現包含24个版面,分别为“新闻头版”、“评论”、“人物”、“广告”、“深度、“专题”、“服务”、“广告”、“文化特刊(9—16版)”、“热点”、“职业”、“民族”、“广告”、“视野”、“聚焦”、“广告”、“休闲”。《民大青年报》也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定期上传数字报,受众可以在网上平台在线阅读每期报纸。同时,与北方民族大学“塞上青梅”移动阅读客户端团队合作,在其手机移动客户端上开辟专栏“民大青年报”,同步上传民大青年报精彩文稿,从而完成传统纸媒阅读、电脑互联网在线阅读、移动手机阅读的多渠道融合,拓宽了报纸的发行渠道,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二、《民大青年报》的特点和优势

《民大青年报》社全体社员均由北方民族大学学生担任,除了新闻系大一至大三大部分学生以外,还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学生,是一份真正的学生报纸。

与同类校园报刊相比,《民大青年报》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经费充足,学校官方支持

《民大青年报》在创刊时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作为北方民大重点打造的学生校内专业实践平台,报纸的运转经费有基本的保障,全体成员可集中精力于报纸内容制作,不需要把精力分散到筹经费上。另外,学校的支持也让报纸在新闻线索、新闻采访等方面受官方支持,方便采访和写稿。

(二)版面丰富,定位准确

每期16个版面让《民大青年报》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基本的校内外热点新闻、校内外时事评论、校园文体活动介绍、原创文学作品,还有深度报道、校园名人或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的人物专访、富有民族大学特色的民族专题版等。《民大青年报》的口号是“做有深度的校园报纸”,强调校园报纸的深度,注重内容的价值。

(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新闻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

在开通新浪微博、人人主页后,《民大青年报》对二者进行了不同的角色定位——新浪微博主要发布新闻快讯等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新闻以及收集读者受众反馈意见,人人主页主要以日志形式同步发布每期报纸的文稿和报社活动的精彩记录图片等。

(四)多条发行渠道,扩大影响范围

《民大青年报》的发行以全校师生为主,同时向各校级院级部门送阅,以送阅和在校园内公共场所定点赠阅的形式相结合。通过《民大青年报》的网络平台,读者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在线阅读每期报纸。同时,新浪微博和人人网主页也都属于一条传播渠道,报社下属的“塞上青梅”移动手机阅读客户端也开设了本报专栏,择重点发布报纸的精彩内容。

当然,《民大青年报》除了上述优势还面临着众多问题和挑战,这也是国内众多校园报刊所面对的发展瓶颈。如今高校学生受众们在互联网和拇指时代下,校园报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三、新媒体时代《民大青年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版周期长,信息传播滞后,时效性不强

因校园报刊的出版需要经过写稿改稿、排版、校对、交付印刷等环节(部分校园报刊还受经费限制),而且为了保证文稿质量、版面质量,在报道新闻的同时提升学生记者的采编能力,需要大量时间跟专业老师交流、学习,最终的成稿达到一定要求才能刊印,所以校园报刊不可能做到社会媒体一样出日刊。《民大青年报》的出版周期是半个月,每学期出版7-8期,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报纸的时效性、及时性。

(二)缺乏深度与广度,不能长期有效地引导校园舆论

由于报刊的时效性和篇幅限制,综合新闻版面报道的新闻大多是对事件的整体概述,并与新闻图片结合,进行简明扼要的报道,篇幅较短,类似简讯,报道深度一般。而专题版块的报道通常有比较深入的采写,研究和采访比较透彻,篇幅也较长。副刊部分则相对随性。总的来说其新闻报道并不深入,缺乏大学生应有的创新意识,这样很难长期有效地引导校园舆论。

(三)校内媒体间缺乏沟通,特色缺失

《民大青年报》在整个运作流程中很少与校内其他报刊媒体联系交流,而北方民大校园里由不同类型的校园报刊却达十余种之多。当然,报社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十多份报纸不能在编辑技巧和写作原则上相模仿,也不能让缺失风格定位、专业特色的报纸大行其道。内容的重复化就是报纸版面和人力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读者流失。

(四)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一贯风格

《民大青年报》创刊时以新闻系大三同学为主体,带动大二同学采访写作,并发动大一同学参与采写、发行,但在运作半年后部分大三同学由于考研等原因申请提前退出导致报社人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校园报刊如果处于长期性的人员变动之中就难以形成一贯的风格,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校园报刊注定站不稳脚跟。

四、新媒体时代《民大青年报》发展的应对举措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校园纸质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于传播校园新鲜事件,做好校园舆论导向,成为师生受众获取信息和观点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在新媒体时代要完成这些目标显然更加困难。下面仍以《民大青年报》为例子,具体阐述校园报刊发展转型的应对举措。

(一)专业性:提高报社成员专业素质,打造立体化校园媒体

每份校园报纸都应有自己的风格定位和独特视角,《民大青年报》的记者要求在做好常规校园新闻报道的同时,在突显专业素质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方面也要有所作为。另外,报社应定期举行各类培训会,提高社员的专业采写水平,培养有热情的社员参与报纸编排,或者集体采写然后共同讨论写作问题。如果不在报社成员的专业素质上下大力气,校园报刊的成功转型就很有可能是纸上谈兵。《民大青年报》也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阅读数字报,还开通了肩负不同任务的新浪微博和人人主页,力图打造一个“纸质报刊+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互动微博+人人主页”的立体化校园媒体。

(二)平衡性:对上的同时尽量对下

校园报刊的功能定位是要按照新闻价值来选取校园新闻,引导舆论。贴近师生,对上的同时尽量对下,一定要报道学生喜闻乐见和学生关心的事情,追踪校园热点,不回避敏感话题。在上级“不许说”和学生新闻之间找到平衡点,做最贴近学生的新闻选材,避免一本官腔。而在这方面,《民大青年报》的“评论版”、“深度版”、“专题版”则给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

(三)开放性:与校内外其他媒体积极交流合作

各高校之间或本校内的校园媒体应加强联系,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了解各自的发展秘诀、受众的兴趣点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校内外的合作交流。校园报刊同行的交流對自身的发展、经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加强各校园媒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补充;提高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合作式的竞争,共同寻求“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是未来校媒的发展趋势。

(四)特色性:走精品办报之路

在“一校多报”的现实环境下,要想在范围有限的校园里抓住读者,就必须办有特色的报刊,既有自己独特内容,且内容都是精品的报刊。校园报刊应该主打时效性要求较低但有内容可挖、能吸引受众的内容——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民大青年报》在创刊时就把“深度”作为最高宗旨,强调报纸内容的深度,而新媒体时代下的精品办报之路正是深度报道之路。所谓深度报道,在《新闻学简明词典》中被这样定义:“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在如今校园报刊的发展转型期,对于报道对象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是受众尤为需要的,这也是校园报刊采编队伍专业素养的体现,应该作为校园报刊的拳头产品全力打造。

在新媒体时代下,校园报刊应紧随着时代潮流,勇于面对其他媒体形式的挑战,作为社会、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纽带,将大学生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走“精品办报特色办报”之路,服务于整个高校。

参考文献:

[1]郑兴东.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3]维基百科——新媒体[EB/OL].[2014-10-01].http://zh.wikip

edia.org/wiki/新媒体.

[4]周欢.我国高校报刊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以江西财经大学《品》报为视角[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傅晨琦.论高校校园媒体生存现状及未来转型趋势——以《新锐》为例[J].今传媒,2011(1):49-50.

[6]中国高校学生媒体发展报告[EB/OL].[2009-05-20].http://m

edia.people.com.cn.

[7]彭珊.武汉高校校园报纸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7(2):232-233.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宋宇婷(1994-),女,辽宁宽甸人,本科,从事校园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姜文姬(1975-),女,宁夏银川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新闻媒介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表现形式解析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看待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法制类平面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交互式动画在傩戏艺术中的应用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