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中国成立前川藏铁路的规划及其意义

2015-01-08 15:28陶长雨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

摘 要:晚清民国以来,围绕川藏铁路的规划和修筑从来就没有停,文章主要对清末“川藏铁路”首次被提出到民国再次被提上日程的这段历史过程进行一个回顾。着眼于各个时期川藏铁路提出的历史背景,川藏铁路的具体走向与设计即对当代的意义,旨在说明修筑川藏铁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晚清民国;川藏铁路;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102-02

一、晚清川藏铁路由来

川藏铁路的酝酿及提出始于19世纪末。1876年,英国借助《烟台条约》[1]的相关规定,取得由川入藏探路的权利,为其进一步侵略西藏做了铺垫。英国于1888年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迫使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正式叩开了我国西藏的大门。

1897年2月,英国取得滇缅铁路的修筑权,但在签订的条约中其对我国四川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野心暴露无遗。“深信”铁路应该过云南而知道四川,认为“任何铁道设计之最终目的”不但要继续控制在缅甸以及缅北的利益,而且还要“获得由印度到达四川及中国东部之经过线方向。”[2]466而最为重要的是“此线可达出产富庶之四川”[2]467,英国这种以印度为起点,直指我国西藏地区,并企图东出四川,直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线路设计,显然已经将川藏铁路包括在内,只是还没有正式提出而已。

英人为了修筑从西南进入我国内地的铁路还大造舆论,1897年5月6日的《循环日报》刊登了一则英国将要修筑川藏铁路的消息,称:“目下英国决意要挟中国开通西藏铁路,日与总署商榷……西藏铁路直出四川……英公使汲汲于开辟广西梧州商埠、西藏铁路二事,”且其认为修筑川藏铁路“不能须臾缓也。”[3]468英国拟修建的川藏铁路计划从印度,经过锡金,到达西藏,最后进入我国四川。1904年8月,英军擅自与西藏上层签订了《拉萨条约》,规定:“无论何项铁路、电线、矿产或别项利权,均不许各外国或隶各外国籍之民人享受,若允此项利权,则应将相抵之利权或相同之利益,一律给予英国政府享受”[4]。企图独占西藏的铁路权益。为了达到目的,英人積极“向清廷诸公斡旋”,还私自规划了“巴脱吾城起,经四川省打箭炉而达于成都、重庆”[2]68。

在英人加紧掠夺川藏铁路路权的同时,俄国对西藏也虎视眈眈,但彼时的俄国正忙于同日本争夺我国东北地区,无暇顾及西藏。然而,英国极力谋取西藏的行动,与俄国在西藏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为了协调双方的利益,1907年8月,俄英签订了《英俄协约》,其中有英、俄任何一方承诺“不得在西藏为自己或本国国民索求或取得铁路、公路、电报和矿产的租让权或其他权利”[3]974之规定,打破了英国独占西藏铁路权益的企图,英人的筑路计划,不论是从技术方面来讲,还是社会经济条件,都是不现实的。但是,英国毕竟提出了历史上川藏铁路的第一个政府层面的方案,给清朝官员以及后来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外人对西藏的觊觎,也引起了部分清朝官员的警觉。川督鹿传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深有感触的指出英人对西藏的野心:“英人窥伺藏地,早存吞并蚕食之心”。以期引起清廷的注意。

川督锡良和驻藏大臣有泰于1906年5月向朝廷建议修筑西藏到四川的铁路,认为该铁路不仅有商业上的便利,而且还可以防止英国对西藏的觊觎“一举而有数善”。他还适时提出了可以“暂建筑单线铁道”,其起点以“前藏之布达拉地方为起点”,并经由“察穆多经四川省之巴塘、打箭炉及雅州府直达成都省城”。可以说锡良是晚清官员中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最积极的一个。

晚清最后一任驻藏大臣联豫,也向朝廷提出了一个修建四川到西藏的铁路计划,其路线设计为先“出关北行”,再经由“霍耳、竹窝、甘孜、瞻对、德格、热丫前进,经类乌齐及纳克书,三十九族等处,即可直达前藏”,该路线的提出依据主要是“沿路俱系草地,无高山峻岭,既平且稍近,偶有山,亦平衍易行”,因此“他日铁路兴筑”按此走向,可以节省工费[5]。联豫的川藏铁路方案比之锡良的要详尽得多,并考虑到在施工中的困难,可以说,是对锡良川藏铁路方案的一次优化。

晚晴提出修筑川藏铁路虽然是被迫之举,但也并不是毫无意义。晚清地方官员多能将修筑川藏铁路与国防事业联系在一起,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对后人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川藏之间修铁路的提案,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当时的努力与措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其战略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二、民国时期川藏铁路

从川藏铁路被迫提上历史日程,就强烈地吸引着中国有志之士的目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899年孙中山在编制《支那现势地图》就提出了一条由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由四川再到西藏的铁路,具体线路规划为:“经双流、新津、邛、名山、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理塘、巴塘、”,然后“出西藏”[6],该线路设计,明显已经把川藏铁路包含在内,初步勾勒了川藏铁路的设计和走向。

民国初年,英国企图策动西藏“独立”,俄国则在北方策动蒙古“独立”,中国西部边疆形势再遭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逐渐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中国的铁路事业上来。孙一开始就意识到修筑铁路关乎蒙、藏边疆安危,俄人在背面虎视眈眈,英人则侵于南,假若“坐失时机,致俄国握蒙古、新疆路权”,而“英国握西藏、四川路权,……中国将何辞以拒”,因此他认为关乎国防安全,主权完整,孙中山很有见地地将铁路修筑(此处主要指川藏铁路)提到了关乎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编成了《实业计划》,其中将四川至西藏之间的铁路规划列为中国铁路干线之一,提出中国铁路网包括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其中的高原铁路系统全线共长约11 000英里,在其构想中,川藏铁路属于高原铁路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对川藏铁路的长度、走向都有具体的描述:“拉萨至成都的川藏铁路线长约一千英里”,线路走向为:成都、灌县、甘孜、昌都、拉萨”[7]。孙中山重新规划的川藏铁路,与晚清地方官员相比更加系统、更加条理,对后人规划川藏路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27四川省主席刘文辉治理川康,对边地的闭塞深有体会,而主要原因他认为是在于交通不畅所致,深感川西交通“艰涩十倍于内地”。1928年,时值冬天,冰雪塞道,交通艰阻尤甚,刘趁机向蒋介石提出了修建川藏铁路的设想,其建议道“筹设成康,康藏两路铁道”[8]。刘文辉在此所说的“成康、康藏两路铁道”,实即川藏铁路。但是,他的建议并未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其铁路计划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1938年4月,刘奉蒋介石电召赴汉口,向蒋报告川康政情和西康建省事宜,其中力陈西康建省须先解决疆域调整、财政援助、交通改进等三项基本问题。但随着国民党败退台湾,刘文辉关于川藏铁路的提议也就成为了历史。

但无论是清朝关于川藏铁路的提议,还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刘文辉关于川藏铁路的计划,在当时来看,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社会经济环境,都不具备实现的基础。因此,川藏铁路在清朝时只是处于拟议阶段,1910年,“邮传部各堂现为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先设轻便铁道一事”连日会议,最后决定“路款系先行具奏,俟奉准后再为酌筹”[9]。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关于川藏铁路的“酌筹”大计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孙中山先生有关川藏铁路的大计,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50.

[2]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二册[G].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卢秀璋,吴丰培辑.清代藏事奏牍(下册)[G].北京:中国藏

学出版社,1994.

[4][英]荣赫鹏.英国侵略西藏史(附录三)[M].孙煦初,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357-358.

[5]张其勤撰,联豫补记.炉藏道里最新考.吴丰培2辑.川藏游踪汇编[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90.

[6]陳旭麓,郝盛潮,王耿雄.孙中山集外集[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9.

[7]刘昌福.川藏铁路,时代的呼唤[J].四川档案,2009(1).

[8]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33-34.

[9]邮传部筹办川藏路电[N].盛京时报.1910-05-01(2).

On the Planning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Tibet Railwa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AO Changyu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College,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  is never stop. This paper reviewed aga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 was first present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put on the agenda.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each period presented Tibet railway, the sense  that  th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Tibet railway is to illust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which will 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Sichuan-Tibet railway;Historical Background

收稿日期:2014-11-10

作者简介:陶长雨(1987-),男,河南濮阳人,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之路的历史发展演进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新常态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