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不仅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更是我国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通过阐述其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之一,借鉴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求为中国循环经济模式开门铺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
众所周知,传统经济运行方式遵循一种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环境负荷强度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模式,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结果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 。资源的稀缺,人口的增长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更严重的是很可能威胁到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中国继续采用高消耗、高能源、高污染的“三高”粗放模式,必然对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将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速度!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循环经济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实质是生态经济。
在2013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首批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共40个中,河南省鹤壁市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市。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是典型的依托煤炭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曾依靠境内蕴藏的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加快了鹤壁市快速工业化的步伐。面临资源的日益枯竭,鹤壁市不得不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谋求可持续发展。
目前,鹤壁市有多个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主要有:①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基于信联网与物联网耦合的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绿色智慧农业;②金山环保科技工业园:太阳能光伏发电、SCR脱硝脱硫催化剂制备生产流程;③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及其布局;④万里建材有限公司:用于建筑保温节能阻燃的泡沫玻璃生产线等。在鹤壁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获得多达7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家级称号,由此可见,其循环经济模式极具参考意义,其模式的复制性也是切实可行的。
与此同时,鹤壁市循环经济模式已形成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城市三位一体。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依托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鹤煤集团、同力发电、丰鹤发电等支柱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煤-煤化工-煤精化工、煤-电-铝-铝质加工品、煤-电-建材”三大生产性链条;“金属镁-镁合金坯-镁合金板材-各种专用产品”循环产业链。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形成了“畜牧养殖业加工-粪便-有机肥-无公害蔬菜和秸秆青贮-畜禽粪便-沼气与渣-肥料还田”、“农作物秸秆-生物发电-草木灰-粮食种植”循环产业链以及发展畜禽圈舍、沼气池、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推广畜(禽)-沼-果(菜、林、果)复合型模式。坚决贯彻落实“3R”原则,大力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推广绿色消费,推进交通清洁化,着力构建循环型基础设施体系。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技、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与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等环境的强力支撑。因此,在借鉴河南省鹤壁市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探索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建议:(1)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以养殖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农业硅谷;多元化发展农村传统工艺,激活农村集体经济,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绿色农业转型。(2)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充分发挥地区资源能源优势,延长煤电铝、煤化工、煤电建材和钢铁制造等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产业,着重处理产能过剩、资源稀缺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3)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依托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着力发展现代餐饮、住宿服务业。(4)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推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立并完善循环基础设施体系;(5)建立健全相应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落实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政策,完善规划;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扶植力度;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更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关键。它不仅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也是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变化,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苏琳.树立新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N].经济日报,2003-11-12(2)
[2]钱易.循环经济开拓可持续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04-01-15(11)
[3]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9,(4)
作者简介:刘陆雪(1991.06- )女,汉,河南鹤壁人,单位: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