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林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本文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146-01
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主讲,学生主听,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学”的实际,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概述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定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重视人、尊重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控制者、指挥者、管理者、促进者和知识信息的提供者,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而学生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者、问题的发现者、解决问题的实现者,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参与实践,最终学会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自身各种素质。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2)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3)形成性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学习有帮助;(4)培养学生核心就业技能;(5)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6)鼓励学生独立学习;(7)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使用活动或资料来激励、帮助、挑战学生;(9)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学对象分析
当前大部分中职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底子较差,对理工科理论学习困难较大;但对动手实际操作较为感兴趣,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强;属于视觉型和触觉型的学习者。
(二)课堂设计要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电子技术的动机是保持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根据不同学生提不同问题,问题难易适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2)处理教材,从应用入手找原理。充分吃透教材,把实际应用和理论原理有机结合,通过组织观察实物、图片、视频资料等实际材料了解电子技术在生活的实际应用,从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东西素材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强进一步探究的现象本质、原理的求知欲望。
2.正确控制好课堂上“教”与“学”的比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下的电子技术课堂,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教师传授知识比例不能过多,时间控制在课堂时间的30%-50%之间,其余时间利用各种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活动。
(三)课堂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思路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2.讨论法。一题多解的命题,多个应用方向,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以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3.自学法。一些数学推导,应用性、设计性例子及拓展内容交待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4.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通过确定目标任务、编制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展示或结果应用等步骤来实施,项目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信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5.实训法。综合实训是学生完成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项技能训练后,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四)教学评价方式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后任务+实操操作+期末考核。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考、查、問、看等形式,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丁笑烔.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反思—来自西方的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