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2015-01-08 18:47张琴
学理论·下 2014年12期
关键词:邓小平启示

摘 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群众观与实践观的统一、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及时总结人民创新实践,不失时机地推进理论创新。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启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001-02

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不渝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理论创新,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理论创新精神。毋庸置疑,今天中国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创新基本经验,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实际,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在新的征途上攻坚克难,推动我国改革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的主要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百废待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展中国?邓小平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特点。

(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础。为了从思想上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扫除“文革”期间形成的思想禁锢,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为解决历史问题,确立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他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后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靠的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搞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正因为我们冲破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封建习惯势力的束缚,才有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邓小平理论才得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而这些成果的产生主要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到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再到否定强加给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的“罪行”,最终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邓小平作为我党最具创新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坚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首先,邓小平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始终坚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党彻底否定了不合时宜的错误理论。邓小平对其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地批驳,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马克思主义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他一再告诫我们党“老祖宗不能丢”,他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2]实践证明邓小平在理论创新道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性。

其次,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铸就了邓小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邓小平在理论创新道路上之所以具有大无畏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主要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邓小平曾饱含深情地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正因为邓小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征途上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勇往直前,锐意进取,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与得失,总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从全球发展的视角和中国现实实际大胆果敢地进行理论创新。

(三)群众观与实践观的统一

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始终坚信人民的创造,善于吸收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传统。

首先,邓小平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邓小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一项新事业,从马克思主义那里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在我们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找不到现成经验可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团结一致搞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使得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其次,邓小平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他总是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他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很多好东西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他曾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正因为有邓小平的支持和鼓励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活力,促使我国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向前推进,较好地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四)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理论是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没有意义。而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着眼于未来,这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首先,理论创新要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任何脱离现实国情的理论必将导致失败。邓小平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反复告诫全党“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3]。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认清国情,敢于面对现实,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邓小平对我国国情做出了客观科学的判断,在这一基础上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开放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理论等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理论创新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在于他对未来社会发展轨迹做出了科学分析,这是理论的生命力所在。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在解决中国社会及历史遗留问题时既考虑现实情况,又兼顾了彼此关系。比如,在处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时,将原则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在充分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愿望的同时,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从而有效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弘扬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失时机地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的本质要求,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前进的路上还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理论创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那样,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理论,需要我们在理论创新上实现一次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反复证明,当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之时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之时。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稍纵即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次机遇就会加快自身发展,我国将因此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综合国力将大大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期,改革的难度、风险和阻力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愈来愈多,解决矛盾的难度在增大。面对遇到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无所作为,错失改革良机。我们只有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弘扬邓小平理论创新精神,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将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相结合,及时总结推广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回顾改革历程,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没有顶层设计和推动,改革不可能全面展开。但没有底层的参与改革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激发出人民的创新精神,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们党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对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做了许多表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模式,我们党推广这些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今天,如果我们在理论创新道路上脱离群众将会失去改革的动力,对人民群众将失去感召力和影响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只有设计出人民拥护的大政方针,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如何才能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历史证明只能把主动权交给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去探索,我们就应该像邓小平那样,让群众在实践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成功的经验拿来推广,错误的东西及时纠正。

总而言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新情况。解决这些难题,不可能在书本中能寻找到现成的答案,更不可能照搬、照套它国模式。因此,我们只有在邓小平理论创新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深入实践,不断总结,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才能形成新思想,走出新路子,推动我们全新的事业向前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收稿日期:2014-10-25

作者简介:张琴(1984-),女,四川乐山人,助教,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邓小平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纪念邓小平的最好方式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