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红
摘 要:婚礼礼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地位。宋代婚礼礼制的内容基本延续传统婚礼礼制,以传统婚礼“古礼”为根本,略有变动。本文以司马光私修礼书《书仪》为本,介绍其中婚礼具体仪节。
关键字:书仪;婚礼;六礼
在中国古代,婚礼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即“六礼”。“六礼”大约始于周代,在《仪礼》中有具体论述。北宋司马光撰《书仪》将家庭礼仪按冠、婚、丧条贯排列,并撰写《居家杂仪》等一套相关的规则。宋代的婚礼礼制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婚礼礼制,而略有变动。
《温公书仪》中婚仪内容如下:
“婚仪”卷开头写到:男子16岁到30岁,女子14岁到20岁之间可进行嫁娶。古礼中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他在《书仪》中将婚嫁开始的年龄各往后推一年,认为男子低于15岁,女子13岁进行婚嫁属于早婚。适龄男子的一方要遣媒人进行往来,考察男子与女子的性情是否合得来,以及女方家教如何,不能慕富贵娶或嫁。他反对宋代“昏而论财”,即以财产多少来议定婚礼。另外男女及主婚者有丧期在身则不可成婚。这些为议定婚礼前的条件。
一、纳采,即男家托媒人到女家求婚。纳采前一日,男方家主人要告于影堂,即家庙,指的是将该男子要娶妻的事情告诉给祖先。使者穿隆重的服装到达女方家里,用装饰有缋的大雁作为见面礼。使者到达女方家门外,女方主人穿盛服相迎,行揖礼,而后入庙门到达东西阶前,宾客站在西阶稍向北偏,向东致辞说明自己受命前来纳采之意。女方家长向北一拜,这是为了尊敬婿父的交代使者的命令。宾客不答拜。然后主人与宾客并立面向南站与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间。宾将雁授给主人,主人将雁交给随从。然后交换写有男女双方名字和生辰的纸,然后交给各自的随从人员。宾客下堂,出影堂门,面向东站立。
二、问名,即问清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以占卜婚姻的吉凶。问名时主人从台阶上下来,面向西立于影堂门内之东,然后让随从人员出去问宾还有什么事。宾客告诉摈者,想询问女子的姓名。摈者像主人转告宾的请求后,主人出影堂门欢迎宾客,宾客拿一只雁又进入影堂的门内,与主人相互行揖礼,重新进入影堂后像之前那样的位置站立。宾客与主人进行谈话,具体谈话内容为:宾客说:“某既已承蒙您接收采礼,还将要对女子名字进行占卜,因此冒昧地向您请问女子姓名?”女父回答说:“您既然已经下达了命令,那就姑且用小女充当备数以供选择,我不敢推辞”。宾向主人授雁,交授书,然后下堂出庙门。
主人立于门内,就像刚才一样。主人的随从人员出去请宾接受醴礼,即用饮甜酒行礼。宾说:我事情已经做完了,应该回去了。主人则坚持请宾接受醴礼。宾客不敢不从,于是进入庙内。与主人行揖、让之礼。宾客饮酒三行像往常一样退去。
三、纳吉是使者问名回去后,男家主人对女名进行占卜,得吉兆,又遣使者来女家来告知,是告诉人可以到女方家中告诉女方家主人可以进行婚礼了。
纳吉时,使者来到女方家中,仍用雁作为见面礼。宾说:“承蒙您赐告女名,某(婿父)对女名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很吉利,因此使者前来谨向您报告。”
女父回答说:“某之女教导的不好,唯恐她经受不起占卜。现在您来报告占卜得了吉兆,某也在吉利之中了,某不敢不接受您带来的好消息。”剩下的礼仪就和纳采礼时一样的。
四、在《仪礼》士昏礼中,男家遣使者去女家行纳征礼,所带的礼物有玄色和纁色的帛一束,俪皮两张。 玄即黑色;纁为浅绛色。古时婚礼用束帛,帛一束为五两,俪皮即鹿皮。纳征的礼仪和纳吉一样。古代汉族婚姻礼仪中的一种。纳征时男方送给女方家的聘礼。周代纳征时以玄熏、束帛、俪皮为主,《仪礼·士昏礼》郑玄注:“束帛,十端也,《周礼》曰:凡嫁子取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晋代沿袭此制,王侯、大夫行聘礼时用玄熏、束帛。宋代以后聘礼中还有用丝绢等物的,但已无严格的数量限定。十端为双数,有相配相成之意。
纳币时,使者来到女方家中,仍用雁作为见面礼。作者在《书仪》中提到“用杂色缯五匹为束,两鹿皮”。古礼原为纁,但纁一旦染为元纁,则不能用作别处,恐贫家不能办,故而此处用色缯。这反映了作者在私修礼书时为了能够被士庶阶层所接纳而根据社会实际作出适当调整。
五、请期是男方家长占卜得出吉日,又派遣使者往女方家告知。仍用雁。剩下的礼仪就和纳币礼时一样的。
六、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礼也是最隆重的一礼。确切地说,亲迎才叫婚礼,亲迎之前的五礼只是婚礼的准备。亲迎前一日,女方家派人铺房。这是一种民间的婚俗,司马光认为民间的这种习俗不可废。
到亲迎这天,男方家要准备盛馔,布置影堂。开元礼规定一品以下用少牢,六品以下用特牲,即只用一种牲畜,司马光認为杀牲畜这种行为,不是贫苦家可做到的。所以现在只准备盛馔就行了。女婿穿盛服头戴花,司马光在《书仪》中认为:“世俗新婿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体,不得已”。虽然不得已,但“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这句话反映出了宋代当时男子簪花习俗,司马光认为花的外形美与男性气质并互不相容,所以亲迎这天,新女婿戴一两枚花,一两枚胜就行了。
男方家主人盛服,坐于影堂之东面向西。在主人的西北设婿席,面向南。婿从西阶进入影堂,站在席子西边面向南。接着行醮礼,辅助行礼的人在杯里倒上酒来到女婿跟前,面向北。婿再拜,面朝南,从赞者手里接过酒杯。跪着祭酒,然后又将杯子还给赞者,又再拜。女婿走到自己父亲的席子前,面向东跪着。父亲告诫说:“前往迎接你妇,来继承我宗庙祭祀的事。你要以恭敬之德努力帅导妇,使她继承先妣的德行。你对妇的帅导要坚持有常”。子说:“是,唯恐不能胜任自己的责任,不敢忘记父命”,如果祖父在世则由祖父进行告诫。
接下就是婿乘马去女家迎娶新妇。父送女时告诫女要早晚不违舅姑的命令。母亲在西阶上为女整理冠帔,告诫女说“要勤勉恭敬早晚不违舅姑教给你的家务事。”庶母姑嫂姐妹在中门之内相送,为之整理裙衫并重申父母的命令。
之后就是到男方家里所要做的事情,在此司马光认为应随民间风俗,婿妇进行交拜。司马光在《书仪》亲迎礼中提到“婿与妇拜如常仪,出撤合影堂门”,注曰“古无此礼今谓之拜先灵亦不可废也”。这充分证明了交拜之地在影堂,抛弃了古时三月庙见的传统。三月庙见为新妇嫁进夫家之后不能与夫同居,三月后才能举行拜祭夫家祖庙的仪式,至此女子的身份才被确认。此外,除了婚礼“六礼”之外,新妇入门后要在第二天拜见公婆。第三天女婿要拜见新妇的父母。
司马光写《书仪》中多处可看见“从简”“从俗”的字眼。例如,“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这反映出当时“士礼”繁缛复杂,随着社会变迁,当时经过简化的家庭礼仪著作有其推广的可能性。
司马光的《书仪》以《仪礼》为本,对其进行简化,加上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实际的了解而做出应调整,使之能够被广大士庶阶层所接受。温公《书仪》影响了南宋时期朱熹,朱熹的《朱子家礼》无书札信函的格式,而直接论及家礼。在《书仪》的影响下,《朱子家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而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杨志刚.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J].浙江学刊,1993(1).
[3]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王立军著.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J].2002(2)
[5]吾妻重二著.朱熹《家礼》实证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