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目前,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由此在中学生之间滋生和蔓延的厌学心理则成为影响中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个常见心理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诱发退学,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通过着重分析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对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措施
1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心理因素
1、学习动机不足。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崇高的理想是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就不明确,认为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要有书读就可以,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没什么意义,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也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而导致厌学心理。
2、缺乏学习兴趣。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中学生缺乏兴趣一方面在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在于,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就会发生情感迁移,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不感兴趣。
3、认同感不足。学习是一项艱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面对诸多的消极评价,心理素质较弱的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有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在一个群体中,他们的地位、自尊都没得到同伴的认可,就开始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逃避,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能否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形成厌学心理的决定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对孩子使用强硬的教育方式,指导孩子学习方法简单生硬,当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时,就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从而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2、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或者子女与父母之间冲突不断都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让他们觉得这并不是理想中的家,导致他们意志消沉,产生厌学心理,以发泄自己对父母和现实生活的不满。
3、家庭文化环境不良。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而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学习的态度、习惯及方式都影响着子女。比如有些家长从不读书,精力都放在赚钱上,花在吃、喝、玩、乐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不重视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三)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理念不当。有些学校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用它来衡量学校质量优劣和教师水平高低。往往随意修改教学计划,增加课时,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频繁考试,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挤掉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休息时间,使学生课 业负担过重,由此产生厌学心理。
2、教学方法不当。有些中学教师教学方法脱离实际,采用题海战术,要求死记硬背,这些低水平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乏味、烦闷之感,学生的学习成了机械、被动、盲目的活动,使其产生逃跑、弃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
3、教师自身素质修养不高。一些素质修养低的教师,歧视后进生,轻则责怪,重则赶出教室,造成后进生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有的则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要后进生不影响大局,持听任不管的态度,后进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帮助,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 矫正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后,如不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解决以上问题应针对性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中学生全面提升自我
1、激发动机。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经常自我激励,要多鼓励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
2、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学科知识上,应该扩大兴趣范围,逐渐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3、加强自我认同感。要克服厌学心理,就要加强自我认同感,能够理智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评价,对人际关系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与情感。
(二)改善家庭教育
1、转变家庭教育方式。这意味着家长应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从根本上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
2、情感补偿。对于因家庭变故而厌学的孩子,正确做法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让他们感到自己时刻都在父母的关爱中。
3、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时,应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指导,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有利于避免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三)改善学校教育
1、端正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研究知识,提高学习的成功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3、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面向全体,善待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以身作则,给与适当的鼓励,尊重每个学生个体,让他们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乐于学习。
3 结论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秉世.中学生厌学心理及消除对策[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朱盘安.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分析研究[阿J].职业技术2006年10期
[3]张英欣.浅谈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矫治[J].新课程(教师)2009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