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适应研究

2015-01-07 02:22潘颖玲
市场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总数适应性背景

潘颖玲

多专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适应研究

潘颖玲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生工作的挑战性加剧,中央各部门、各地各高校深刻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面对来自不同背景专业的辅导员,如何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将专业优势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帮助辅导员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工作内容,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多专业;辅导员;职业适应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进行选聘。”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必须具备的素质逐步明晰,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背景专业各异,如何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的过程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适应性,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背景意义

以下是笔者对南京晓庄学院高校辅导员背景专业调查情况:截止2014年8月,南京晓庄学院在职辅导员共有60人,背景专业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划分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该校辅导员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核心学科匹配情况为:以核心学科为背景专业的有20人,约占该校辅导员总数的30%,其中,教育学9人,占总数的15%;政治学6人,占总数的10%;心理学5人,占总数的8.3%。背景专业是外围学科的有40人,其中,管理学7人,占总数的11.7%;文学15人,占总数的25%;经济学2人,占总数的3.3%;法学2人,占总数的3.3%;工学5人,占总数的8.3%;理学7人,占总数的11.7%;哲学2人,占总数的3.3%。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该校辅导员的背景专业与其所带学生修读专业匹配的共12人,教师教育学院3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37.5%;新闻传播学院1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33.3%;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3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42.9%;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1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20%;社会发展学院1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50%;外国语学院1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33.3%;行知学院3人,占该院辅导员总数的21.4%。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合型、多元化的工作,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基础性学科背景知识。在调研中发现,该校辅导员队伍中,专业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相对专业对口的思政教育专业辅导员人数仅占少数部分,大部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都是来自其他各学科专业。

二、现实状况

(一)角色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性

自清华大学于1953年创建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改变而不断演进,从最初的“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学生辅导员”直至现在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也从创始之初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和意识形态特征的“政治领路人”逐步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辅导员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能力差异,不可能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心理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这种现实角色需求和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困惑,直接造成了职业不适应性。

在调研中发现,高校辅导员很多都是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于诸多的学科领域,相对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在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工作过程中,能发挥自身优势,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更好的适应辅导员工作。但大部分外围学科辅导员缺乏对学生管理的学科背景,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不善于处理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工作的不适应性。

(二)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不确定感强带来的不适应性

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虽有规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是1:250,该校虽在辅导员总数与学生总数上符合比例要求,但不同院系间还存在着差距。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常事务处理成了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事找辅导员”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种思维定势。调研过程中,大多数辅导员都反映“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开展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更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背景专业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对未来发展迷茫等等原因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乏成就感,工作积极性低,从而导致职业适应性差。而且辅导员处于校、院(系)的多重领导下,辅导员起着衔接学校行政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作用。除了协助学习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得承担院系学风建设、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老师的思想动态和教学情况,许多工作都压倒了辅导员肩上。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务,各有关职能部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找到辅导员。在调查中,很多辅导员谈到,“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高校辅导员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繁琐、细致的工作安排势必会影响到辅导员工作情况的好坏。

(三)体系化培训的缺乏带来的不适应性

全体辅导员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但从目前来看,辅导员岗前培训以及日常专题培训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很多只是走形式主义。该校学生工作处会定期开展辅导员论坛活动,邀请外校辅导员进行工作交流,其主要内容围绕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仅从内容上看是符合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但是“开大会”的集体培训模式以及不细致的内容,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虽然学校会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但这种校外培训是不定期的,且涉及人数较少,很多辅导员都没有机会外出培训。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本身知识结构就不完善,又缺乏学习的机会,职业适应性势必降低。

图1 多专业背景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型

三、优化措施及发展模型

(一)提高适应性,首先要从自身入手

全体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各项文件,特别是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特别是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在多专业背景情况下,辅导员为了尽快提高工作的适应性,要尽早确定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解该方向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以及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一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并将其发展成为自身的专业特长,成就感、价值感就会得到提升,职业适应性势必提高。

(二)提高适应性,要提升辅导员培训水平,完善知识结构

1.努力为辅导员搭建学习培训平台

依托江苏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做好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和专题培训。《标准》指出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通过岗前培训,能让初入职的辅导员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方法,帮助完成角色转变。专题培训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等专题开展,通过选取各类学科中与高校管理实务密切相关的专业内容,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培训最大限度地拓展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让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全体辅导员要坚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学科背景,开展辅导员课程选学,优化辅导员学科知识结构。

2.加强辅导员间的交流,搭建交流平台

以“辅导员沙龙”活动为载体,为辅导员构筑一个开放性、研究性、学术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可以在学校建立辅导员活动室,定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使辅导员间拓展思路,相互借鉴经验之法;辅导员之间也可以推荐不同学科的相关书籍,克服辅导员由于自身学科背景单一而带来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3.搭建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提供平台,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这样可以让辅导员的本专业知识得到继续使用,利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辅导员可以有效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并在指导过程中,获得认可、自信、成功,从而达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应鼓励辅导员走上论坛,要求每位辅导员定期设定专题,可以是学生工作方面也可以是与自己背景专业相关的专题,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自信。江苏省高校大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科研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还设立了辅导员科研专项,学校要鼓励辅导员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工作、学生工作结合起来申报相关课题,积极做好科学研究。搭建辅导员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4.合理分配辅导员所在院系

调查显示,背景专业与所在院系相符合的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能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学校在分配辅导员去向时,尽量能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进行院系分配。在院系工作中,按照不同的背景专业,处理不同的模块性工作,如心理辅导、团学活动等,要尽量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能发挥各自所长,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进学生工作的发展。

四、总结

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纷繁复杂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名辅导员,要适应这一切,就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多专业背景辅导员的职业适应性,鼓励其积极把专业优势发挥出来,使其能灵活运用于学生服务和管理工作当中,必将使得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1]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

[2]倪红.浅谈本科高校专职辅导员发挥专业优势的必要性与途径[J].科教文汇,2009,(21).

[3]浅谈辅导员如何结合自身专业开展工作[J].山东青年,2013,(05).

[4]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大学,2010.

[5]郁震.多学科体系支撑下的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07).

[6]陈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7]欧洪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德育,2006,(09).

潘颖玲,女,江苏省兴化市,南京晓庄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林业工程。

G451.8

A

1008-4428(2015)02-75-03

猜你喜欢
总数适应性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天然气管道掺混输送氢气适应性研究进展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