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奉++滕勇
实验是化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怎样让实验课散发高效的光辉呢?
老实验新做法。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常情况下,教师首先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将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预期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然后翻转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亲自实验,所谓的水雾、水珠仅仅是理想中的实验现象。真实的情况是,要么看不到水雾要么是烧杯被熏黑了。好在石灰水变浑浊还是很明显,能够证明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
当教师演示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是失败时,学生就会感到无趣而失去注意力,预期的教学效果便很难达到。笔者的做法是借学生失望之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问题呢?”
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可能是因为烧杯空间太小,温度迅速上升导致水蒸气无法液化,然后大家交流自己的改进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课堂气氛产生了,学生变得生气勃勃,生发积极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传统的做法是按照教材给的装置图组装好仪器,然后教师一边讲注意事项一边演示,最后成功收集到一两瓶二氧化碳。教师成了表演者,学生是观众。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制取氧气的知识储备,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制氧装置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两套装置哪一套可以拿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该装置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应该如何优化?依据是什么?……有理有据有争议,学生达成共识后自己展示他们的方案,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评价他们操作中不规范或比较周密的地方。
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他们不难发现,这些常规装置虽然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方便。问题的提出水到渠成,也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效果自然比传统演示要好得多。
使用身边的材料取代传统的实验仪器。有些学生比较胆小,不愿或是不敢触碰那些装有五颜六色化学药品的瓶瓶罐罐,更加习惯做看客,不利于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笔者想办法让实验台上的仪器改头换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时,笔者将课本94页实验5-1改为学生实验,但是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取稀盐酸时容易漏出,再者,操作不规范带出碳酸钠粉末,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笔者将试管改为塑料小滴管或小注射器,不仅能避免以上所有的问题,而且学生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实用性强。
学生发现原来化学实验也可以生活化,在课外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热情在不经意间被点燃。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局限性。有些实验可能会发生意外,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或对仪器的损坏,为此,一些难度较大或是需要珍贵仪器的实验就不会让学生亲自来操作。客观方面,有些实验因为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看出效果,从而不在课堂进行演示,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学校缺少实验所需的设备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用“口述”或“图画”来代替。实验效果方面,有些实验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很难成功,容易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像水的电解实验。
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图形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模拟某些实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林云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