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米娜·麦麦提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喀群赛乃姆”是居住在昆仑山下的维吾尔族人保存下来的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始于喀群乡的群众民间舞蹈。喀群乡位于莎车县境内西南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东临叶尔羌河,与泽普县、叶城县相望,南与霍什拉普乡接壤,西部山区与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为邻,北与亚克艾日克乡接壤。曾是古丝绸之路通向印度的必经之路,向这里迁徙的民族部落,途经的商客很多,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近的民族也开始相互来往,逐渐有了地域人口的流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和相互渗透。随时间推移,时境变迁,喀群乡成为了诸多文化的聚集地,浓厚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喀群赛乃姆的形成、发展、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赛乃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意味着“美丽的偶像”。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将手鼓奏出的节奏做为“赛乃姆节奏”,沿用这种节奏的民间乐曲被统称为赛乃姆音乐,以这种节奏乐曲伴奏的民间舞蹈被统称为赛乃姆舞蹈。通常我们说一个舞蹈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情感,甚至可以表现一个民族区域、生活环境的特点。维吾尔族赛乃姆舞蹈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历史背景、风土人情以及方言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赛乃姆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有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点。如:“喀群赛乃姆”“哈密赛乃姆”等。“喀群赛乃姆”的民族性表现在舞蹈、音乐等多方面,其音乐节奏欢快,旋律优雅,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是属于区域性的一种民间歌舞的表演形式。就像其它赛乃姆舞蹈一样它是一种在喜庆节日,麦西来甫及一般欢聚时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是喀群地区维吾尔族最普遍、最有特点的民间舞蹈。喀群赛乃姆舞蹈中反映了生活在喀群、达姆斯、霍什拉甫三个山区乡村维吾尔族人民热爱家乡,勤奋果敢、积极乐观、追求自由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同时与当地的山川之美、生活习俗等相融,最终展现了热情、淳朴的风格特征。
喀群赛乃姆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分为序、赛乃姆、塞勒凯斯、色热勒玛和麦西来甫等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舞蹈特点和艺术文化内涵。舞蹈不仅表现浓烈的民族热情,质朴的生活品格,也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崇敬。
1.序(mukaddima)——喀群赛乃姆拉开舞蹈的序幕。通常由一男一女各顶着碗,双手各执一碗,碗口向上,碗底于手掌间,跟随音乐节奏、旋律舞动。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逐渐将双手的碗放于顶碗之上,双手徒手随乐而动,随心而舞,尽情用舞蹈表现内心最本质的情感。喀群赛乃姆不仅头顶碗,而且双手执碗,没有别的舞蹈辅助道具。这也形成了喀群赛乃姆舞蹈独特的表演方式。
2.赛乃姆部分(sanam)——在这个段落群体舞者开始以领舞为中心围圆,主要以单步(tak kadam)、跺移步(kaqurma)的交替重复原地进行舞蹈。上身舞姿随着步伐的动律而变化,手臂动作不超过头顶,多以绕腕、体前横向摆动为主。这个舞段节奏鲜明,舞姿变化丰富多样,山区人民的勤奋果敢、积极乐观、追求自由的精神,淳朴、热情的生活风俗,都融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1]由于维吾尔人民在远古时期以太阳为民族信仰,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这种民族信仰就在喀群赛乃姆舞蹈第二部分中的队形和动作上得以体现。
3.塞勒凯斯部分(salika)——音乐进入塞勒凯斯起舞者随着领舞的动作,在圆圈队形的基础上进行前进或后退的舞动,步伐依然以单步(tak kadam)、跺移步(kaqurma)为主,手臂动作比起赛乃姆部分变换较快,不断重复进行。塞勒凯斯舞段依然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一致性的队形变换象征着凝聚力,群体性的步伐动作都是由原始集体劳作中发展而来,体现团结一心的传统精神。
4.色热勒玛部分(serelma)——喀群赛乃姆中这一段落音乐最长,节奏较快,具有热情欢快的舞蹈风格特点,它来源于较长的色热勒玛舞段。在这一舞段舞者从围圆的队形逐渐变为两人一组进行双人舞蹈,通常一男一女交替移动,主要有肩、手臂,手腕等关节的舞动,在舞蹈过程中步伐稳健,手部多有绕臂、翻腕的动作,当表演到高潮时舞者双手在头顶上方翻腕,结合耸肩,跺步起跳,原地转圈等动作突出表现了舞者激情高昂的情态。这一段落的舞蹈充分体现了群众娱乐性的特点,在音乐和舞蹈节奏渐快的变化下,舞蹈慢慢步入喀群赛乃姆的高潮,在舞蹈情感上有所体现。
5.麦西来甫部分(maxrap)——色热勒玛结束后,喀群赛乃姆舞蹈气氛达到了顶峰,大家聚集在一起,随乐而跳、随心而舞,舞者的热情也越来越饱满、强烈,随着音乐的变化,人们享受着音乐,不由自主的陶醉在舞蹈中,从而将舞蹈的结尾段落推向了最高潮,舞蹈情绪表现了最真挚,最纯粹,最充实、最强烈的喜悦之情。
喀群赛乃姆舞蹈充分将山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田间劳作、狩猎、情感表达等丰富的生活内容融入舞蹈当中。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体现生活内容,又表现思想情感。不论是歌词或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都有所体现,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山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情实感地表露了果敢与团结的民族精神。舞蹈音乐保留原生态的曲调特点,对女演员在舞姿上有了规范性。体现了女子的柔情似水,舞蹈细腻流畅,轻盈动人。舞蹈动作上动中有静,静中体现着稳,以此体现妙曼的舞蹈姿态。例如在舞蹈中有以碗作为道具,顶碗、托碗的时候都要求舞蹈动作流动的同时脚下步伐要稳健,上身下身两个节奏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动与静相结合的视觉享受,这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舞蹈所具有的脚下不离散、上身撒的开的特点。在舞蹈达到高潮的时候,舞姿以快节奏展现,大家载歌载舞涌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用歌声、用旋律、用舞姿烘托出热情似火的舞蹈气氛。由于喀群乡位于古丝绸之路,在历史过程中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绿洲文化,萨满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形式,这正是喀群乡民间舞蹈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喀群赛乃姆的舞蹈风格特点还体现在舞蹈的服饰,舞蹈的道具和舞蹈的动作上。
在喀群赛乃姆舞蹈动作中,舞蹈形态特点明显。主要动作特点体现在手型、手位、肩部、身体动律等方面。喀群赛乃姆舞蹈通过肢体语言,舞蹈动律,体现了民族群体间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将山区人民质朴、纯粹的生活情感贯穿在整个舞蹈中。
1.手型的特点:喀群赛乃姆舞蹈中多见于握袖形手型和在自然摊手的基础上的自然手型,与其它维吾尔族舞蹈不同的是,喀群赛乃姆不强调兰花指和压腕,手型是自然放松的状态(图 1、2)。
2.手位的特点:在喀群赛乃姆舞蹈中,单步时,单手在前平位,另一只手位于身体后下方,手臂经翻腕带动停留在手心向外的舞姿是区别于其它地区赛乃姆舞蹈的典型手位之一(图3)。
3.耸肩动作的特点:肩部的动作在色热勒玛中会偶尔出现,如肩部上下的动律,耸肩动作和向外翻腕都是喀群赛乃姆舞蹈动作的特点之一。耸肩类似于塔吉克族的耸肩,但还是有所区别,喀群赛乃姆中的耸肩相对幅度较小,动作较柔美(图 4、5)。
4.身体动律的特点:身体动律是体现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动作之一。在喀群赛乃姆舞蹈中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步伐的移动,做上身左右晃动的动律,充分表达了舞者的内心情感。也就是说情感带动肢体进行舞蹈。在喀群赛乃姆舞蹈中上身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左右晃动以慢和快的节奏频繁出现,形成了它独有的地域性特点(图 6、7)。
喀群赛乃姆舞蹈的服饰在新疆所有赛乃姆类舞蹈服饰中有独具一格的特点,尤其在头饰上,赛乃姆舞蹈服装的头饰通常都是以维吾尔族最典型的方形花帽为主,并且每个不同地区的花帽在图案上有所区别。唯独喀群赛乃姆舞蹈的服装与刀郎舞蹈的服装类似,都以黑色高帽为主,男女的舞蹈服饰相似,类似于刀郎舞蹈服饰的特点。在表演喀群赛乃姆舞蹈时男士头戴黑色高帽,帽高约30公分,身穿长款卡帕,内穿白色衬衣,腰系三米长腰带,下穿牛皮纸靴子,靴长约30公分,鞋头微翘。女士身着长的尼木卡,系腰带,头戴黑色小高帽,帽子上裹着头巾披在肩部(图 8)。
新疆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民族文化交流、借鉴、吸收频繁的地域。喀群赛乃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维吾尔族文化遗产,可通过对喀群赛乃姆的研究来了解山区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自然环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代特征。在新疆的众多舞蹈中,既保留了原始的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也借鉴了丝绸之路新兴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因素都是通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化、发展沉淀下来的,所以新疆的民族舞蹈色彩浓郁,表现性极强,而喀群赛乃姆就具有这种传承演化的作用。喀群赛乃姆在90年代时期,由我国一级编导库热西·热杰普挖掘整理,随后他将喀群赛乃姆搬上国内外各大舞台,一经上演就立刻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并相继得到了诸多舞蹈艺术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这也让喀群赛乃姆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至此之后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喀群赛乃姆的优秀作品,不过这一阶段的喀群赛乃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规范完整的艺术大纲。可以说喀群赛乃姆的发展有卓越成就,是经整理规范后通过教学体现出来的表演与传承,所以只有传授者对喀群赛乃姆舞蹈文化及其特点有了更全面的掌握,才有利于言传身教,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人才。这不仅能够系统的将喀群赛乃姆舞蹈文化传承下来,更是在舞蹈发展里程中逐渐吸收先进进而适合当前文化的手段。这种教学价值对喀群赛乃姆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作用,同样是培养更优秀的艺术人才以及孕育更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1] 库热西·热介甫.维吾尔舞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96.
[2]塔来提·吐尔地.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12.
[3]依那依提·库尔班.维吾尔族舞蹈教材[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
[4]阿不都许库尔·穆哈墨德伊明.维吾尔木卡姆宝库[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