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情感和能力培养的护理学早期认知实践研究

2015-01-06 02:13孙一勤陈三妹
重庆医学 2015年13期
关键词:关怀职业专业

孙一勤,陈三妹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医学教育·

基于职业情感和能力培养的护理学早期认知实践研究

孙一勤,陈三妹

(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护理教育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追求“现实需求基础上的职业实践性”[1],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护理职业领域的核心能力[2]。在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上,专业价值观、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关怀能力是整体胜任力增长的动力和内在源泉[3]。故本院在护生入学早期开展了以“情感和能力为导向,临床情境为载体”的早期认知实践,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核心能力进行早期教导和渐进式培养。

1 早期认知实践教学

1.1 教学目的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感知护理专业的特点、学科内涵及外延;进行关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诸如护理文化、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等的感性认识。

1.2 教学安排 在新生入学第1学期的中期,进行为期1周的早期认知实践活动。此时护生刚开始《护理学导论》、《人体形态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又恰值对护理职业拥有最初的新鲜感和敏感性时期。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阶段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完成。各医院安排专职临床老师脱产进行带教。带教老师根据医院和科室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

1.3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以临床情境为载体,分五部分内容:护理文化、临床环境、工作日程、陪护沟通、评判反思。

1.3.1 护理文化 包含“文化感悟”和“故事共享”两个环节。文化感悟:由带教老师介绍医院的护理理念、护理组织结构、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医院规章制度等。故事共享:带教老师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感人、最能起正向引导的故事和学生分享及讨论。该环节要求学生撰写 “故事共享经历”,就故事情节、老师行为、自己的共鸣作评判性思考。通过这一实践环节帮助护生了解护理文化、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内涵要求。

1.3.2 临床环境 包含“环境介绍”和“就诊体验”两个环节。环境介绍:主要结合医院物理场景为护生介绍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环境,让护生了解医院环境的设置及功能,并思考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设置的差异。就诊体验:护生亲身参与就诊或陪同重症患者就诊(从挂号、付费、辅助检查、取药到入院),了解患者就诊流程、导医工作要点,体验患者心情,思考医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的优化。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在就诊和陪同患者的过程中遭遇的情况、实施的关怀行为,形成“关怀日志”。

1.3.3 工作日程 包含“岗位职责”和“非技术性服务”两个环节。岗位职责:跟随临床老师观察病房护士一天的工作日程,了解护士的岗位职责,要求学生思考护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关系。非技术性服务:观察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非技术性服务对护患关系的影响,引导护生树立尊重生命、尊重健康、人文关怀的理念。

1.3.4 陪护沟通 包含“临床陪护”和“社交性沟通实践” 两个环节。临床陪护:以护工身份为患者提供非技术性服务,思考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和家属的服务需求。社交性沟通实践:护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社交性沟通,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反思自己的沟通行为。

1.3.5 评判反思 包含“评判讨论”和“自我反思”两个环节。评判讨论:组织学生分班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体会、疑问和想法,由专业教师点评。自我反思:学生书写整个实践活动的“反思性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如实地、评判地分析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对自己的启示,内容可延伸到对护理操作、护理职业、护患关系、人生观、生与死等主题的反思。

1.4 质量控制

1.4.1 根据专业能力要求设计教学 实践活动开展前,学院就实践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和通用能力要点”开展多次讨论。在知识点确定后,学院组织专业老师和各附属医院的临床老师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有关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和培训,重点讨论如何在临床护理环境中寻找合适的载体,实化教学中的知识点。

1.4.2 实施正向引导为主的临床带教 实践活动要求带教老师在教学中以教育性、引导性为主,以现实的事例、正向的激励,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价值观,对一些医疗环境中的负性事件给予客观阐述和分析。

1.4.3 开展多角度的实践动员指导 实践开始之前,护理系召开早期认知实践指导会,组织学生了解医院规章制度、实践学习重点、知识准备、用物安全等,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仪容仪表、沟通礼仪、医疗纠纷和缺陷的防范等提出相关要求。

1.4.4 实行全程监督的双向反馈 早期认知实践纳入整个培养计划,与学分挂钩,由学校和医院统一管理。实践期间,学校组织专业课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各实践基地检查,及时听取带教老师和实践护生的反馈。

2 早期认知实践结果

2.1 学生实践反思的主题 对实践结束后的学生反思总结进行分析,其主题内容主要归纳于以下9方面:(1) 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关爱患者;(2)反思人生意义和专业价值的相关性;(3)了解护理工作的内涵,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4)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5)分析眼神、触摸、微笑、语言等沟通技巧的使用;(6)思考服务技术、服务流程等问题;(7)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不足,坚定了学习信心;(8)感受到护士承受的压力,思考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护士抗压能力;(9)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忠诚度。

2.2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

2.3 学生对早期认知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实践结束,向学生发放《护理学早期认知实践教学评价反馈表》190份,评价结果见表2。

表1 教师对学生早期认知实践的评价[n(%)]

表2 学生对早期认知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n=190)

3 讨 论

3.1 早期认知实践对护生职业情感和能力的影响

3.1.1 有助于护生职业情感的早期建立 临床护士的高离职率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因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情感是本实践的主要目的之一。实践结束,教师对学生的反思和讨论进行主题分析,发现主要集中于生命价值、关怀理念、专业前景和价值、患者和家属的服务需求、服务技术、服务流程、护理工作环境等问题。其中爱、尊重、需求、帮助、接受成为主要高频词汇。此外,许多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不足,更坚定了学习的决心;也有学生感受到护士承受的压力,思考如何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护士抗压能力,甚至思考如何保持自己的职业忠诚度。个别原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也在实践结束的交流会上明确表示,自己将撤销转专业的申请。可见,整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观和专业认同感。同时,学生的故事共享经历、关怀日志收集形成了一本关怀心路集,题为《聆听花开的声音》。这资料目前已作为下一届新生的始业教育材料,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3.1.2 有助于护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早期培养 首先,本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以引导为主,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会质疑[4],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实践结果发现学生在反思总结中均能对带教老师的故事分享、关怀行为等进行客观地评判分析,对事例的看法没有一边倒的倾向。其次,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例如有学生提出设置服务引导视频;设立护理人员心理调节工作坊;改良护士工作站等。再者,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沟通技巧得到了实战演练,能力得到了提高,尽管从评价分值可以看到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偏弱,但这恰恰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层次。最后,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中为患者提供非技术性服务、临床陪护等亲身经历,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服务需求,感知到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帮助学生树立了关怀理念。在总结中,就有学生提出在医院中如何设置关怀标识以方便患者,这都是学生关怀行为的萌芽。

3.2 早期认知实践推动了护理实践教学的革新

3.2.1 早期认知实践的创新性分析 本次早期认知实践在模式上实现了目的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实践目的不局限于技术性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见习,而是以职业情感、沟通能力、关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早期教导为主。实践形式不同于其他参观、调查和访问等松散管理型[5]的社会实践,而是将实践活动与学分挂钩,采用系统化管理,专职临床老师带教。实践内容上以“情感和能力为导向,临床情境为载体”,根据护理实践行为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判断力和个人特质的结合[6],创新设置了护理文化、临床环境、工作日程、陪护沟通和评判反思五大模块。

3.2.2 早期认知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从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来看,整个早期认知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和临床老师的认同和支持,表明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在学生缺乏扎实专业知识作为铺垫,同时对一些负性环境因素缺乏免疫力的情况下开展实践活动,是否会产生负面效应曾是实践组织者主要的顾虑之一。因而,如何达到现实的、良性的引导是活动开展前教学研讨的核心问题。学院和各附属医院护理部投入大量精力,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知识点和临床情景结合的教学设计。实践结果表明只要在实践前做好详实的、充分的和具有针对性的准备,早期认知实践完全切实可行。

3.3 早期认知实践对教师的促动效果分析 早期认知实践活动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专业辅导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培养专业人才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这都促使带教老师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同时,许多带教老师指出与学生进行故事共享的过程,促使自己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回顾和思考,提高了自己的职业认知,在获得职业成就感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职业忠诚度。

综上所述,护理学早期认知实践在帮助护生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进行早期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起到了良性的促进作用。实践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的系统性。这种新颖的实践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基础,应固化到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中,成为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特色环节。

[1]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4):19-22.

[2]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3]曹梅娟,姜安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整体胜任力标准框架模型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36-538.

[4]周静,江智霞,何琼,等.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反思报告会的组织与实施[J].重庆医学,2012,41(12):1241-1242.

[5]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等.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6]Papathanasiou IV,Tsaras K,Sarafis P.Views and percep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on their clin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Teaching and learning[J].Nurse Educ Today,2014,34(1):57-60.

:10.3969/j.issn.1671-8348.2015.13.052

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2009sxjg07);绍兴文理学院教改项目资助(201311)。

孙一勤(1971-),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方面的研究。

R47

B

1671-8348(2015)13-1866-03

2014-12-08

2015-02-24)

猜你喜欢
关怀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我爱的职业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