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华,范 敏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作为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表征,“致使”是一个重要的语义概念,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通常“使役”“致动”“使成”“役使”等术语也可用来表示“致使”,但是它们概况的范围较窄,只指代“致使”的一部分。致使结构有两种基本句式:使动句和役格句。[1]使动句含使役动词(使、令、让,等等),使役动词后面常常是不及物谓语,但也可以是及物谓语,如“暴雨使山洪暴发”,“动乱使人民失去了家园”;役格句不含使役动词,它的谓语词有使动用法,据吕叔湘[2]言,现代汉语中,有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多用于动词,如“这首歌火了蔡依林”。相对而言,现代汉语中使动句较为常见。
对于“致使”的涵义,王力[3]采用“致动”这一术语,他认为“‘致动’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范晓[4]也指出“作为语法结构的致使结构反映了一种客观事实——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不是自发的,而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或影响而引发的”。所以,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致使结构可以简单表示为事物A作用于事物B,导致事物B受到影响产生某种变化或动态事件C。从语义角度看,事物A(人、事物或事件)为致事,事物B为使事,那么致使结构可以表示为“A致使B产生C”,也就是说在事件中事物A可以对事物B产生影响,使事B是致事A影响和推动的对象。
《论语》是先秦文言的典范作品,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语言简练,个词意义丰富,含有大量的致使句。例如“吾日三省吾身。(1.4)”,“恭近于礼,远耻辱也。(1.13)”、“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20)”,其中的“省、远、使民敬”分别表示为“使…反省,使…远离,使百姓尊敬”。本文从上述致使结构的涵义出发,以《论语》原文、刘殿爵和安乐哲、罗思文两个英译本为语料,运用语料库工具EditPlus,AntConc和 ParaConc对《论语》中的致使句进行系统穷尽性地统计和分析,对《论语》中的致使句进行语义分析,并探索译者对致使句的英译方法。
《论语》为先秦语言,其中致使结构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大西克也[5]将古汉语中的致使结构分为两种,即句法使役句和词汇使役句。前者是由“使”“令”等使役动词和表述结果的谓语等两个以上的谓语构成的句型,也叫使令句,如“使子路问津焉(18.16)”;后者为所谓的使动句,即用单个实词表述使役范畴,如“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8.4使…远离)”。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很自由地表示使动意义。[6]通过标记《论语》中的致使结构,本文发现《论语》中表示致使概念的除了动词和形容词之外,还有名词和“使”+动词结构。本文称动词用作使动用法为“动使动”,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为“形使动”,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为“名使动”。根据大西可也对古汉语致使结构的分类,将动使动、形使动和名使动归为词汇使役句中,将“使”+动词结构归为句法使役句中。
对于英文中的致使结构,Comrie[7]将其分为三类:词汇型使役(Lexical Causatives),形态型使役(Morphological Causatives)和分析型使役(analytic Causative)。词汇型使役又称零位使役,即无语音值粘着语素使因形式,是由一些单独词汇表达致使概念(如:annoy使…生气);形态使役为缀合使因形式,主要指非使役动词通过增加词缀或词性转化的方式变为使役词汇(如:flatten使…变平,light使…发光 );分析型使役类似于汉语的兼语式结构,是通过句法结构表达使役概念,其中常见的典型使役动词有make,let,get,leave,cause,have,force,enable,allow,send等。[8]Comrie认为,使役结构在形式上是一个连续体,以词汇使役为一端,分析使役为另一端,呈连续的渐变状态。[9]因为使役结构在形式上是一个连续体,为了便于统计《论语》英译本中的致使结构的统计,本文将英文致使结构分为两类:词汇性使役(将形态型使役归入词汇型使役)和分析性使役。
语料库语言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电脑储存足量的真实语料,对这些语料做各种带有研究目的的标注,利用研制的检索工具对标注语料作方便快捷地收寻和分析,试图发现以往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发现或未注意的语言事实和特征。[10]使用语料库工具可以对《论语》及其英译本进行快速、准确和复杂的分析,以客观数据为实证研究提供基础。《论语》的翻译一直都是典籍翻译研究的重点,在诸多译本中理雅各(James Legge)、辜鸿铭、刘殿爵、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安乐哲和罗思文(Roger Ames&Henry Rosemount)等学者的译本最受学者的青睐。本文以刘殿爵译本(以下简称刘译)和安乐哲、罗思文译本(以下简称安译)为个案,来分析其中致使句的翻译。由于译本采用不同的注疏,加之译者个人因素,有些译文没有完全依照《论语》原文的章节结构,所以本文以《论语》原文的章节为基准,用EditPlus工具将译本语料中每个章节与原文章节一一对应。
首先对《论语》原文中的每个致使句及其相应章节进行标记(相同的致使句只标记一次),建立一个小型的单语语料库(简称Corpus1)。然后用EditPlus工具,根据标记了的《论语》原文对两个译本中相应致使句及其相应章节进行标记,建立刘译语料库(简称Corpus L)和安译语料库(简称Corpus R)。其次,根据致使标记分别把Corpus1、Corpus L和Corpus R中所有的致使句单独提取出来作为语料,使用ParaConc工具建立一对二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即Para1(标记的Corpus1——标记的Corpus L和Corpus R)。
《论语》共有二十章,每章有不同的小节,其中最多的是宪问篇(44节),最少的是尧曰篇(3节),因为各章节数目相差悬殊,那么章节所占的比例自然受到影响(如微子篇、子张篇和尧曰篇),所以下面主要从致使结构的句子层面来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先从单语语料库Corpus1对《论语》原文的致使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双语语料库Para L和Para R中总结译者对致使结构的翻译方法。
本文对《论语》原文含有致使结构的句子和相应章节进行标记,通过AntConc统计得出:含致使结构的章节为77(占《论语》总章节的15.04%),含致使结构的句子为128。《论语》中致使句和含有致使句的章节的统计如下(表1):
表1 《论语》中含致使结构的句子和章节统计
为了清晰明了显示数据差异,根据表1制作柱形图如下:
图1 《论语》中含致使结构的章节和句子比例统计图
从图1可以清楚看出,含有致使句最多的章节为子路篇(占致使句总数的14.84%),其次为宪问篇和尧曰篇(各占8.59%),再次为庸也篇、先进篇和微子篇(各占7.81%);含有致使句最少的章节为里仁篇(仅占0.78%)。为什么《论语》中各篇章中的致使句相差如此悬殊?下面从致使结构的语义角度来进行分析。
陈昌来[11]将致使结构表示为“X+使+Y+Vp”,其中X为致事,是致使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或致使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Y为使事,它因另一动作者的动作而发生某种动作或产生某种变化。而在古汉语中,无主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句式,《论语》也不例外,致使句中的致事通常被省略(例如“祭于公,不宿肉。(10.9)”中,致事孔子被省略,使事为肉),所以下面主要从致使句的使事语义来进行探讨。
致使结构中的使事具有依赖性和被动性的特点,总是受致事的影响而发生某种状态变化。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中,致事被省略,使事分别为“老者”“朋友”和“少者”,这句话的使事表明孔子心系的对象,可以表现孔子安民的志向。将致使句的语义分析结合到篇章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子路篇》致使句的使事主要有“之(指百姓)、名、其身(指自己)、邦、近者、远者、君命、其德、君子、民”,这些使事可以映射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进而反映该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见表1);反之亦然。(见图2)同样,《雍也篇》中致使句的使事“雍也、仲由、闵子骞、获(报酬)、君子、人”也可以映射出“弟子为政与修身”这一内容;《先进篇》中,从致使句的使事“兄之子、予(指孔子)、之(指颜渊)、鼓、子羔、赤(指公西华)、民”可以推断出该篇涉及孔子对其弟子的评价。所以从上述致使句中使事的语义分析可以得出,《论语》中各篇中的致使句相差悬殊的原因与其每篇涉及的主题内容有关;相对而言,涉及政治和孔子对弟子教导的篇章中致使句较多。
图2:《子路篇》致使句中使事与主题内容的映射
平行语料库是翻译研究的一大重要实用型工具,其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在平行语料库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应检索,从而使翻译研究更加直观、便捷。[12]通过Para 1汉英双语语料库,本文对刘殿爵和安乐哲的《论语》译文进行分析,其中使役句的分类及其翻译统计与分析如下(见表2):
表2 两译本中致使句分类及其英译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论语》原文中词汇使役句较多,共有103句(占总使役句的80.5%),而句法使役共有25句(占总使役句的19.5%);词汇使役中形使动、动使动、名使动和“使”+动词的致使句各为36、60、7和25,动使动使役句的数量最多。由此看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不同,其表达致使概念倾向于使用词汇使役。
在刘译本和安译本中,分析型使役句数量较多,各为82、82(分别占总使役句的64.1%、64.1%),而两译本的词汇型使役句各为35、36。此外,除了使用词汇和分析型使役句型之外,两位译者还使用非使役句型对原文中的致使句进行翻译,但使用较少,仅为11、10(分别占总致使句的8.6%和7.8%)。由此看出,刘殿爵与安乐哲对原文致使句的翻译方式相差不大,都倾向于使用分析型使役结构进行英译。其中,对于原文中形使动、动使动和名使动的词汇使役句,二者较多用分析型使役结构来翻译,而对于“使”+动词的句法使役句则完全使用分析型使役结构来阐释。
原文中的形使动、动使动、名使动和“使”+动词的使役句对应的分析型使役句翻译如下:
刘译:The Master said,"Give them enough food,give them enough arms.”
安 译 :The Master said to him,“Make sure there is sufficient food to eat,sufficient arms for defense.”
刘译:Even Yao and Shun would have found the task of bringing peace and security to the people taxing.
安译:They cultivate themselves by bringing accord to the people.Even a Yao or a Siun would find such a task daunting.
刘译:Nan Jung repeated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lines about the white jade sceptre.Confucius gave him his elder brother's daughter in marriage.
安译:Nan Rong frequently recited the Book of Songs verse on the White Jade Tablet.Confucius gave him his elder brother’s daughter to wed.
刘译:A man who finds unbenevolence repulsive can,perhaps,be counted as bene¬volent,for he would not allow what is not benevolent to be inflicted on his person."
安译:And those who abhor behavior con¬trary to it,in becoming authoritative themselves,will not allow such conduct to attach itself to them.
英语属于综合语,其语言是典型的“动词架构”(即用动词词根表达构架事件的语义核心),表达使役概念倾向于用完全完成义的词汇手段。如,The man walked his dog across the moor.(使… 走;溜 )The professor shelved his new books.(使在…书架上摆放好 )。[9]也就是说,与分析型使役结构相比,词汇使役结构更能直接地将影响或行为作用于使事,英语中比较倾向于使用词汇使役来表达致使概念。而对于《论语》中使役句,刘殿爵和安乐哲多使用分析性使役结构来进行英译,这样弱化了致使概念,间接地将致事的命令、要求等行为作用于使事,如(5)(6)。在(5)中,“即戎”(让…当兵打仗)的致事是“君主”,使事是“民”,而刘殿爵以“民”为主语,突出“民”受到教育感化后的主动性;安乐哲也是以“民”为主语,采用了被动句式。这样的翻译弱化了君主役使臣民的强制行为,从侧面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爱民为子”的民本思想和推行仁政的主张。而在(6)中,对于“宿”“食”和“见”的英译,两位译者分别添加辅助动词“invite”“prepare”和“present”来表达致使概念,这样弱化了致使对使事的直接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译文中使役概念的表达。
刘译:The Master said,“After a good man has trained the common people for seven years,they should be ready to take up arms.”
安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once a truly efficacious per¬son(shanren善人)has instructed the people for seven years that the subject of battle can be broached.”
刘译:The old man invited Tzulu to stay for the night.He killed a chicken and prepared some millet for his guest to eat,and presented his two sons to him.
安译:The old man invited Zilu to spend the night.He killed a chicken and prepared some special millet for the occasion, and presented his two sons to his guest.
此外,对于《论语》原文中的一些不容易表达致使概念的致使句,两位译者翻译时选择舍弃致使概念,直接采用非使役的句型进行阐释,这种非使役句型主要包括使用状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和动词短语等来表达致使概念,如:(7)(8)。非使役句型中,致事对使事的役使表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同样也弱化了致事对使事的直接作用和影响。这种非使役句型在形使动和动使动使役句的翻译中较为常见(见表2)。
刘译:When the Way prevails in the state,speak and act with perilous high-mindedness;when the Way does not prevail,act with perilous highmindedness but speak with self-effacing diffidence.
安译:When the way prevails be perilously high-minded in your speech and conduct;when it does not prevail,be perilously high-minded in your conduct but be prudent in what you say.
刘译:Duke Ai asked,"What must I do before the common people will look up to me?"
安译:Duke Ai of Lu inquired of Confucius,asking:“What does one do to gain the allegiance.”
致使概念在《论语》中十分常见,本文借助语料库统计工具,对《论语》中的致使句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论语》中的表达致使概念的结构主要有四类:形使动、动使动、名使动和“使”+动词结构,其中动使动最多。在《论语》原文单语语料库(Corpus1)中分析致使句的语义,得出致使句在《论语》各篇章中分布悬殊主要与各篇章涉及的主题内容有关,相对而言,涉及政治和孔子弟子的篇章致使句较多。
通过自建的小型汉英双语语料库(Para1)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刘殿爵和安乐哲对原文致使结构的翻译方式基本接近,都倾向于使用分析型使役结构来对原文使役句进行英译。对于《论语》原文中致使概念不易阐释的致使句,两位译者通过使用状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和动词短语等非使役的方式进行阐释。虽然在英语表达中,词汇型使役句使用比较普遍,但是两译本中分析型使役句所占比例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致使结构中致事对使事的役使表征,体现孔子的仁政和爱民思想;同时,两译本的分析型使役句多借助使役辅助动词来表达致使概念,这样大大丰富了译本中致使概念的表达。
[1]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4):1-9.
[2]吕叔湘.说“胜”和“败”[J].中国语文,1987(1):1-5.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3.
[4]范晓.论”致使”结构[G]∥语法研究与探索(7).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5.
[5]大西克也.古汉语“来”类动词词汇使役句和句法使役句的语义差异[J].中国语言学,2009(4):29-38.
[6]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50.
[7]Comrie,B.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M].Oxford:Blackwell,1981.
[8]Comrie,B.Ten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332.
[9]赵朝永,邵志洪.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5-9.
[10]王克非.英汉/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10-416.
[11]陈昌来.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受事[J],吉安师专学报,2000(1):31-37.
[12]刘泽权.《红楼梦》中英文语料库的创建及应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