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想方法 重生命体验

2015-01-04 10:44欧阳竞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效益路程平均数

欧阳竞

一、建立“高效课堂”的参考坐标系——高效率+高效益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高效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指标。

笔者将对这段话的理解,绘制成右边所示的坐标图,借以阐明知识指标与生命指标的同时生长,才是真正的高效。

二、明确数学课的知识指标——渗透思想>;传授知识

基于对“高效课堂”的认识,结合在学校“学科终极价值”研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笔者明白了“数学”不是“有关数字的科学”,而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传授学科知识已经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放大学生的思维节点,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抓手之一:多版本教材对比优化

在备课时,笔者都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多版本教材的比对,进而组合与优化,为渗透数学思想创造空间。

以三年级“平均数”为例,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价值和意义凸显不够。北师大版教材重视价值和意义,却相对忽略了计算方法。笔者将教材的两个例题进行重建。用两个人数不同的队伍比赛评选“环保小分队”作引入(如下图),引导学生经历“收集评选方法——筛选合理方法——全班交流辨析——掌握不同求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及其特征。

教师对教材小小的改变,换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改变,将学习平均数放在统计的背景下,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的本质,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

抓手之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数学建模已经不是陌生的词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符合“研究模式的科学”这一学科特质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一直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列方程解决问题”,非常适合进行数学建模。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笔者将“线段图”与“等量关系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画图表示题意——分析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变式练习——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等量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笔者还在检验环节做足了文章,学生找出了“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小云的速度,看是不是等于10分钟”,“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相遇时间,看是不是0.2km/分”等方法。可不要小瞧这些检验方法,它们是学生熟练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对这个等量关系式顺、逆向反复运用的思维成果,更是构建相遇类问题方程模型的基石。

三、构建数学课的生命指标:“我”→“我们”→“∞”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益,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就需要把课堂由“我”说了算,变为“我们”说了才算,也只有当课堂充满了“我们”的智慧,数学课的生命价值才会变得“无穷大”。

路径之一:“差异化”教学实践,体现“不一样的美好”

“大家不一样,大家都很好”是张基广校长送给孩子们的一句话,也是我们进行“差异化”教学实践的源动力:不一样的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才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数学学科已经探索出关注“差异”的“25+15”的教学模式,即25分钟的新课教学,15分钟的“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开放式练习”等分层练习,只要求第一层次人人会做,后面两层次不做统一要求。这个举措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数学评价方式,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使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思考:三个层次的分级,目的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载体,但这载体还是由“我”这个教师角色人为分配的,怎么能变为“我们”在练习时的自由选择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这是笔者执教的“认识乘法”中设计的练习。

这组练习是要求根据分糖果的情况,选择对应的算式。它们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有的孩子只能各找出一个,有的可以找出一些,能力较强的能找出所有的答案。在“我说、你说、他说”的生生互评中,不同的想法引领不同的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通过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向上的自信的人”的理念。

路径之二:学生自主课程的开展,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生自主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每月至少有一个主持课程内容的机会。笔者思考着学生自主课程的意义,伴随着不断地尝试,得出了答案:

当学生成为课程主持人时,课堂上的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

1.小主持人是首席学习者,首先在与教师的合作备课中,实现首席学习的目标;然后在课堂上用学生的语言方式,与同学平等对话、引领课堂。

2.教师作为超前学习者,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用提问等方式实现点拨与引导。

3.其他学生是同步学习者,在与小主持人的交往互动中掌握学习内容。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主宰自己学习的内容,更乐于和同龄人互助互学,在这种更开放的空间中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和透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学习金字塔”中最高效的方式。

笔者在这样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让学生站在中央”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路径之三:不一样的数学活动,感受“有温度”的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数学课是否高效,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与“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期待上数学课,使数学学习成为“我们”都需要的事情,笔者开展了“唱响数学”的活动,将音乐与数学结合起来。

笔者将每次单元练习后的反思活动,变成唱响数学。让学生自己改编歌词,按原歌词的韵律,填写自己本阶段的学习体会。学生的灵感是无穷的,有的改编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唱道“听老师的话,要好好检查”;有的改编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唱道“可惜不是你,陪我得满分,单位没看清,扣掉了一分”,有的改编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唱道“错在基础题实在不应该”……

“唱响数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使学生直面自己的情绪,唱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拥有了愉悦的身心体验,他们的学习心理得到了放松、激励。这样,学生就更加喜欢数学,渴望每一节数学课和每一次单元练习的到来。

关注差异、让学生站在中央、把数学唱出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数学课从“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使成长的力量变得“无穷大”。

教育的美好,在于和孩子们在一起。笔者和团队所做的种种改变与尝试,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拔节的声音。

一、建立“高效课堂”的参考坐标系——高效率+高效益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高效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指标。

笔者将对这段话的理解,绘制成右边所示的坐标图,借以阐明知识指标与生命指标的同时生长,才是真正的高效。

二、明确数学课的知识指标——渗透思想>;传授知识

基于对“高效课堂”的认识,结合在学校“学科终极价值”研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笔者明白了“数学”不是“有关数字的科学”,而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传授学科知识已经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放大学生的思维节点,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抓手之一:多版本教材对比优化

在备课时,笔者都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多版本教材的比对,进而组合与优化,为渗透数学思想创造空间。

以三年级“平均数”为例,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价值和意义凸显不够。北师大版教材重视价值和意义,却相对忽略了计算方法。笔者将教材的两个例题进行重建。用两个人数不同的队伍比赛评选“环保小分队”作引入(如下图),引导学生经历“收集评选方法——筛选合理方法——全班交流辨析——掌握不同求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及其特征。

教师对教材小小的改变,换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改变,将学习平均数放在统计的背景下,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的本质,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

抓手之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数学建模已经不是陌生的词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符合“研究模式的科学”这一学科特质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一直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列方程解决问题”,非常适合进行数学建模。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笔者将“线段图”与“等量关系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画图表示题意——分析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变式练习——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等量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笔者还在检验环节做足了文章,学生找出了“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小云的速度,看是不是等于10分钟”,“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相遇时间,看是不是0.2km/分”等方法。可不要小瞧这些检验方法,它们是学生熟练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对这个等量关系式顺、逆向反复运用的思维成果,更是构建相遇类问题方程模型的基石。

三、构建数学课的生命指标:“我”→“我们”→“∞”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益,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就需要把课堂由“我”说了算,变为“我们”说了才算,也只有当课堂充满了“我们”的智慧,数学课的生命价值才会变得“无穷大”。

路径之一:“差异化”教学实践,体现“不一样的美好”

“大家不一样,大家都很好”是张基广校长送给孩子们的一句话,也是我们进行“差异化”教学实践的源动力:不一样的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才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数学学科已经探索出关注“差异”的“25+15”的教学模式,即25分钟的新课教学,15分钟的“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开放式练习”等分层练习,只要求第一层次人人会做,后面两层次不做统一要求。这个举措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数学评价方式,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使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思考:三个层次的分级,目的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载体,但这载体还是由“我”这个教师角色人为分配的,怎么能变为“我们”在练习时的自由选择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这是笔者执教的“认识乘法”中设计的练习。

这组练习是要求根据分糖果的情况,选择对应的算式。它们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有的孩子只能各找出一个,有的可以找出一些,能力较强的能找出所有的答案。在“我说、你说、他说”的生生互评中,不同的想法引领不同的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通过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向上的自信的人”的理念。

路径之二:学生自主课程的开展,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生自主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每月至少有一个主持课程内容的机会。笔者思考着学生自主课程的意义,伴随着不断地尝试,得出了答案:

当学生成为课程主持人时,课堂上的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

1.小主持人是首席学习者,首先在与教师的合作备课中,实现首席学习的目标;然后在课堂上用学生的语言方式,与同学平等对话、引领课堂。

2.教师作为超前学习者,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用提问等方式实现点拨与引导。

3.其他学生是同步学习者,在与小主持人的交往互动中掌握学习内容。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主宰自己学习的内容,更乐于和同龄人互助互学,在这种更开放的空间中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和透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学习金字塔”中最高效的方式。

笔者在这样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让学生站在中央”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路径之三:不一样的数学活动,感受“有温度”的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数学课是否高效,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与“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期待上数学课,使数学学习成为“我们”都需要的事情,笔者开展了“唱响数学”的活动,将音乐与数学结合起来。

笔者将每次单元练习后的反思活动,变成唱响数学。让学生自己改编歌词,按原歌词的韵律,填写自己本阶段的学习体会。学生的灵感是无穷的,有的改编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唱道“听老师的话,要好好检查”;有的改编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唱道“可惜不是你,陪我得满分,单位没看清,扣掉了一分”,有的改编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唱道“错在基础题实在不应该”……

“唱响数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使学生直面自己的情绪,唱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拥有了愉悦的身心体验,他们的学习心理得到了放松、激励。这样,学生就更加喜欢数学,渴望每一节数学课和每一次单元练习的到来。

关注差异、让学生站在中央、把数学唱出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数学课从“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使成长的力量变得“无穷大”。

教育的美好,在于和孩子们在一起。笔者和团队所做的种种改变与尝试,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拔节的声音。

一、建立“高效课堂”的参考坐标系——高效率+高效益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高效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高效课堂的生命指标。

笔者将对这段话的理解,绘制成右边所示的坐标图,借以阐明知识指标与生命指标的同时生长,才是真正的高效。

二、明确数学课的知识指标——渗透思想>;传授知识

基于对“高效课堂”的认识,结合在学校“学科终极价值”研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笔者明白了“数学”不是“有关数字的科学”,而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在数学课上,传授学科知识已经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放大学生的思维节点,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抓手之一:多版本教材对比优化

在备课时,笔者都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多版本教材的比对,进而组合与优化,为渗透数学思想创造空间。

以三年级“平均数”为例,人教版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对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价值和意义凸显不够。北师大版教材重视价值和意义,却相对忽略了计算方法。笔者将教材的两个例题进行重建。用两个人数不同的队伍比赛评选“环保小分队”作引入(如下图),引导学生经历“收集评选方法——筛选合理方法——全班交流辨析——掌握不同求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过程,力图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及其特征。

教师对教材小小的改变,换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改变,将学习平均数放在统计的背景下,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个统计量”的本质,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

抓手之二:数学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数学建模已经不是陌生的词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符合“研究模式的科学”这一学科特质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一直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列方程解决问题”,非常适合进行数学建模。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笔者将“线段图”与“等量关系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画图表示题意——分析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变式练习——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等量关系式: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笔者还在检验环节做足了文章,学生找出了“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小云的速度,看是不是等于10分钟”,“先用总路程减去小林骑的路程,再除以相遇时间,看是不是0.2km/分”等方法。可不要小瞧这些检验方法,它们是学生熟练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对这个等量关系式顺、逆向反复运用的思维成果,更是构建相遇类问题方程模型的基石。

三、构建数学课的生命指标:“我”→“我们”→“∞”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要想实现课堂的高效益,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就需要把课堂由“我”说了算,变为“我们”说了才算,也只有当课堂充满了“我们”的智慧,数学课的生命价值才会变得“无穷大”。

路径之一:“差异化”教学实践,体现“不一样的美好”

“大家不一样,大家都很好”是张基广校长送给孩子们的一句话,也是我们进行“差异化”教学实践的源动力:不一样的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才是个体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数学学科已经探索出关注“差异”的“25+15”的教学模式,即25分钟的新课教学,15分钟的“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开放式练习”等分层练习,只要求第一层次人人会做,后面两层次不做统一要求。这个举措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数学评价方式,实现了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结合,使不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思考:三个层次的分级,目的是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载体,但这载体还是由“我”这个教师角色人为分配的,怎么能变为“我们”在练习时的自由选择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这是笔者执教的“认识乘法”中设计的练习。

这组练习是要求根据分糖果的情况,选择对应的算式。它们的答案是不唯一的,有的孩子只能各找出一个,有的可以找出一些,能力较强的能找出所有的答案。在“我说、你说、他说”的生生互评中,不同的想法引领不同的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这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通过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向上的自信的人”的理念。

路径之二:学生自主课程的开展,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学生自主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之一,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每月至少有一个主持课程内容的机会。笔者思考着学生自主课程的意义,伴随着不断地尝试,得出了答案:

当学生成为课程主持人时,课堂上的师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

1.小主持人是首席学习者,首先在与教师的合作备课中,实现首席学习的目标;然后在课堂上用学生的语言方式,与同学平等对话、引领课堂。

2.教师作为超前学习者,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用提问等方式实现点拨与引导。

3.其他学生是同步学习者,在与小主持人的交往互动中掌握学习内容。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主宰自己学习的内容,更乐于和同龄人互助互学,在这种更开放的空间中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和透彻。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学习金字塔”中最高效的方式。

笔者在这样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让学生站在中央”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路径之三:不一样的数学活动,感受“有温度”的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与唤醒,数学课是否高效,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与“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期待上数学课,使数学学习成为“我们”都需要的事情,笔者开展了“唱响数学”的活动,将音乐与数学结合起来。

笔者将每次单元练习后的反思活动,变成唱响数学。让学生自己改编歌词,按原歌词的韵律,填写自己本阶段的学习体会。学生的灵感是无穷的,有的改编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唱道“听老师的话,要好好检查”;有的改编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唱道“可惜不是你,陪我得满分,单位没看清,扣掉了一分”,有的改编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唱道“错在基础题实在不应该”……

“唱响数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使学生直面自己的情绪,唱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拥有了愉悦的身心体验,他们的学习心理得到了放松、激励。这样,学生就更加喜欢数学,渴望每一节数学课和每一次单元练习的到来。

关注差异、让学生站在中央、把数学唱出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数学课从“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使成长的力量变得“无穷大”。

教育的美好,在于和孩子们在一起。笔者和团队所做的种种改变与尝试,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命拔节的声音。

猜你喜欢
高效益路程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科技赋能 新模式引领农业创新高效益 “农行杯”山西省第六届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参赛项目简介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多走的路程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多种方法求路程
乌鸡高效益饲养技巧
走的路程短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