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龄+张琼
随着《课标》的再次修订,人教版新教材应运而生,如同池塘春草,生机勃发。对比实验教材,新教材有哪些变化?怎么理解教材?怎么进行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以飨读者。
【总体变化】
新教材共9个单元,单元总量与实验教材保持一致,其中变化的是:原第七单元“统计”删除,添加现在的“认识时间”(原一下内容),实践活动由2个减至现在的1个。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实验教材难度大、争议大的内容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比如:原“观察物体”中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的内容删除了;原“统计”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只在每个年级下册安排;原“倍的认识”移到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乘除法以后集中编排。
除“数学广角”和“总复习”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
【单元变化】
一、3个计算单元变化不大,新增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但在例题的编排和选择上进行了调整。加法中的例1由两位数加整十数改为两位数加一位数,突出对位的要求。将原实验教材中“加减法的估算”删去,改为连续两问的问题,需要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学生还不习惯于连贯地思考,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突出连贯思考的分析过程。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2~6的乘法口诀教学中,修订教材增加了趣味性、生活化的素材,这些素材让口诀更清晰、明了。另外,还增加点子图,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在6-9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中,教材不再给出而是让学生编制6-9的乘法口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新增的是“解决问题”: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它是用文字表达的,呈现方式很抽象,更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有多余条件、稍复杂的、用乘法的意义解决的实际问题,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是实验教材一下的内容。由于教师们普遍反映,没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学生不易认识“分”,因此安排在5的乘法口诀熟悉后学习准确认识时间,特别注重学以致用。例1设计了“数一数,填一填”和“拨一拨”两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直观认识时间单位“分”,以及“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1时=60分”,强调学生的认知实践。
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主题图和例题的编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内容更加注重从生活中抽象,加深表象,注重方法的指导,利于学生更好操作,感知、体验概念。
1.关注学生的测量活动经验。例1结合日常测量习惯,运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采用原始人的图片,渗透数学文化,为学生展示长度单位的形成和统一的必要性。
2.重视学生对长度单位等概念的把握。例2新增对单位厘米的教学。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数学模型,先在尺上认识1厘米,了解厘米的符号,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的物体,最后总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新教材的例4来自实验教材的“做一做”,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这一例题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米”。
例5教学“1米=100厘米”,新教材以米尺替代绳子,直观地呈现米和厘米两个抽象的长度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可以在米尺上直接建立1厘米和1米两个单位的联系,更省时有效。
例6新增认识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新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为4个层次进行编排。首先以拉紧的线引出线段,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线段“直”的特点。然后联系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线段实例。接着给出几条线段图,说明线段的特点: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3.增强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基础的数据分析的能力。新增的例8提问旗杆长度,详细呈现解决问题的三大步骤,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新教材特别突出了估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1厘米、身高、铅笔长度等)作标准去比较或推测。
三、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加法,对角的认识更全面,操作性更强。
1.深入了解角的特征。例1在做角、折角、比角的数学活动中,新教材更深入,学生需要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2.借用直角来加强学生对角的认知。例3介绍三角尺上的直角。为画直角、学习锐角和钝角作好铺垫。例5新增借助直角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让学生知道三种角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尺。为了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钝角的阐释没有深入,比直角大的有钝角,但不一定全是钝角这一点没有指出来。
3.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知。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两种情况:①以随意拼接的方式去尝试。②根据钝角与直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两种方式都将有效鼓励学生的思维,也都可以通过与直角比较的方式对拼出的角进行检验。
四、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这次的修订把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我们有必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相关教学内容的安排。
二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四下: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
五下: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拼搭立体图形,不能唯一确定。
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
由此看来:二上、四下是顺向观察,低年级二上是观察实物和积木,中年级四下观察的是几何组合体,到高年级五下就发展到逆向地想象了。具体看这个单元:
例1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成表象;图中分别标出了4名学生的名字,表明用学生所在的位置代替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方位词,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图形是……”,变抽象为具体,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例2是新增的内容,观察的内容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例3在根据所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推理想象。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总体来看,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读性强,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新课标精神,如运用得当,必收春风得意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