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目前,把反思的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发展,从最基础的层面上回归语文教育的审美本性,发掘学生的言语天赋与潜能,呼唤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高中语文“蕴染圆融”生态教学模式。
“蕴染圆融”生态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思考,赋予课堂以气氛的变化。
蕴,积也。——《说文》
蕴,聚也。——《广雅》
蕴,即蕴势蓄情,积聚,蓄藏。目的在于激发动机,引题点绪。是一种打通课上课下,师生共同积累储备酝酿的过程,包括知识、情感、智慧、才华等。有课前的积累和课上的铺垫,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一种趋势,引向精彩之处,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起步阶段。
一说从木、从水、从九。本义是使布帛等物着色。语文课堂上的“染”,即拨动心弦,染思入境。指课堂上的点染、激活、唤醒,思维碰撞,深层互动。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参悟”,这是对学生的感染,浸染,即由外及内的自然影响;面对作品,深深掘进自我的存在,体会编者的意图,进入作者的心灵,化“我”为“他”,形成语文磁场,不断产生思维“共振”。
圆,圜全也。——《说文》
圆,有完备、周全之意。
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语文课堂中的“圆”,即圆理悟神,目的在于赏幽咀微,探源归本。
对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全视角关注、广角全面的审视,因为全面而变得深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把握作者的用意和文本的深意。不断提升自我,养成自觉的文学审美意识,让心灵丰盈。
这里的“融”,即融化,融解,消融,融汇,融合,融会贯通。目的在于吸纳优化。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在不同见解、领悟的交汇中,通过融合,达成融“汇”与融“通”。对所学知识所具技能的提升和再把握,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创造,争取多元生成,并为下一个“蕴”奠基。
这里有知识之融,有思维之融,有情感之融。有本课之融,本课学习中的前后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有多课之融,课上与课下之融,有单元之融,跨学年之融,跨学段之融,生命在融合中成长,由于融汇而厚实,由于融通而达观。
以上四个环节从宏观上可以指语文教学高中三年的四个阶段,从微观上可以指课堂教学的流程。
在课堂实施中,“蕴染圆融”模式根据课型不同,策略有别。
诗歌教学:创设情境—三读三觉—精技明旨—演绎创造。
散文教学:开宗引题—感知赏形—析疑悟神—融合升华。
文言教学:蕴情积学—染思入胜—分析归纳—拓展迁移。
随笔交流:精彩上榜—品评读赏—探究开放—开掘新创。
梳理探究:主题启蕴—竞赛活动—升华认识—多元融通。
可以让散乱的语文学习有一个核,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场效应,创设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生活化的情境来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文本分析,是生命化的投入,加强语文学习的体验性,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过程,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多元互动,从而更好地提升素养。
给学生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学会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草驻足,从而达到审美感知敏锐化、审美情趣典雅化、审美创造个性化的目的,让语文走出“低位化”的困境。
“蕴染圆融”模式不仅适合课堂教学,而且适合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流程:教师带着学生先铺垫蕴势,再染其入境,再理性圆和,最后融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