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敬桂,李 静
(1.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食品价格水平是反映和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及社会经济众多指标中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居民心理预期也影响显著。国内外学者虽然就食品价格主题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当前的研究工作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只是针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当期效应进行静态研究,未能针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滞后效应进行进一步探讨,使研究结论不具有完备性;其次,国内学者仅仅考察食品价格的波动对居民实际生活的冲击,并没有进一步考察食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居民心理预期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居民的长期消费行为;最后,大部分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影响食品价格波动的确定性因素,很少把冲击食品价格波动随机因素和政府的稳定政策结合起来考察居民的消费行为。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本文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当期消费行为影响;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考虑随机因素的作用下食品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改变。
1.1.1 被解释变量
(1)当期居民消费行为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用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的当期值作为反映居民当期消费行为的代理变量。
(2)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变量。用以衡量预期的变量在经济分析中很难刻画,一般用某个变量的上一期值作为将来预期的替代指标。但是,仅仅用某个变量的上一期值并不能反映预期的长期过程。为此,我们用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移动平均值来刻画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行为。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移动平均值公式表示如下:
yt=μt-θ1μt-1-θ2μt-2-…-θqμt-q
1.1.2 解释变量
(1)食品价格波动的即期效应。用以考察食品价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即期效应,本文用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即期值进行刻画。
(2)食品价格波动的滞后效应。用以考察食品价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滞后效应,由于本文采用季度数据,我们用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滞后3期值进行刻画。
1.1.3 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模型实证结论的稳健性,以及考察其他与食品价格相关但确实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本文选择了如下几个主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到模型中。
(1)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水平,国际食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和时间季节性因素。这些控制变量一方面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同时也与食品价格相关。
(2)随机因素。所谓随机因素是指未能事先预见和无规律可循的因素,它一方面影响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另一方面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本文所涉及的随机因素主要包球经济危机事件。
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设定的计量模型如下:
模型1:食品价波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即期效应和滞后效应
在上述计量模型中,下标t代表样本时间,c是常数项,表示所有不随时间变化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固定效应;εt表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干扰项;Con_exp表示当期居民消费行为变量;MA_Con_exp为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变量;Food_rate和L_Food_rate分别表示当期食品价格和滞后期食品价格。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水平(gdp_rate)、国际原油价格(oil_rate)、国际食品价格(Infood_rate)、经济危机事件(E_acc)以及时间季度变量(T_Season)。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统计局和IMF《国际金融统计》。本文所涉及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统计描述
首先我们分析食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模型整体拟合较好,并且通过了F统计量检验。我们发现,食品价格当期值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当期食品价格波动并不能引致城镇居民当期消费支出变化。虽然食品价格构成居民的生活成本,直接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但是居民消费行为对食品价格波动的反应可能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进一步考察食品价格滞后值对居民当期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食品价格滞后值系数显著为正值。这个结果表明,尽管当期食品价格波动不能立即引致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立即变化,但是,当城镇居民感受到食品价格波动对他们实际生活产生冲击时,他们会对食品价格波动产生反应。并且,由食品价格滞后值系数显著为正值表明,前期食品价格和当期消费支出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前期食品价格上涨引致当期消费支出的增加。这表明食品价格可以作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并表现出扩散性的“蛛网效应”。具体原因可能是,居民对通胀的感知首先是通过食品价格变动体现出来的,食品价格上涨引致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前期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引致居民当期消费支出的增加。前期食品价格上涨,会使消费者产生价格普遍上涨的通货膨胀预期,因此会在未来价格上涨前及时增加当期的消费支出,以平滑未来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的增加,间接地规避通货膨胀可能对未来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2 食品价格波动与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接下来,我们考察食品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由表2实证结果显示,尽管实证检验的拟合优度较低,但是通过了F统计量检验。并且我们发现,当期食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前期食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当期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食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也表现出扩散性的“蛛网效应”,前期食品价格的微弱上涨可以刺激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
最后,我们分析控制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控制变量中,国际原油价格对城镇居民当期消费支出影响显著,但是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影响;国际食品价格和经济增长水平也不能立即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立即的作用,但是季节性因素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当期消费行为影响显著。
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体现了居民对长期经济社会形势的态度,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对经济社会形势的主观判断。以上分析表明,食品价格波动不仅仅影响居民的实际生活,更主要的是它改变了居民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行为。接下来我们实证分析食品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由表3显示,当我们控制国际原油价格、国际食品价格、经济增长水平以及经济危机事件等影响因素之后,食品价格当期值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下为负值。这表明,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居民对未来经济社会形势持有悲观态度,从而表现出当期食品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之间负相关关系。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仅仅依赖于收入水平,还要依赖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自然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当直接影响居民实际生活的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时,一方面,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心理压力加大,对未来生活表示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导致居民对未来经济社会形势持有悲观态度,直接引发居民的消费信心的下降。由于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会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居民会对未来的经济形势产生悲观预期,减少未来长期的消费支出。因此,短期而言,前期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带来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是长期持续的价格上涨会使居民购买力受到损害,同时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消费秩序,使得居民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形势产生悲观预期,消费支出减少。
表3 食品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心理预期
进一步,我们考察控制变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影响。根据表3实证结果显示,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并不改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心理预期,这可能是政府稳定政策的作用,使得国际原油的波动并不对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冲击,或者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并不能传递直接负面信息,因此,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不能显著地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但是国际食品价格的波动却能够显著地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国际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增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济危机事件系数以及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危机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值。这一现象表明,随机事件的发生并不如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必然引致居民悲观的消费心理预期,接下来我们将对此现象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具体见表4所示。
随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食品价格的上涨。因为随机事件,如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事件,会使得食品有效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加,从而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但是,根据表4的实证结果显示,随机事件冲击和食品价格上涨交互作用,并不会使居民产生悲观的消费心理预期。具体而言,经济危机事件和食品价格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均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自然灾害事件和食品价格的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正向影响不显著,但是对城镇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上实证结果表明,随机事件的发生尽管会引发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但并不必然引发居民悲观的消费心理预期。比如,卢晶亮等(2014)通过研究汶川地震前后农户消费的变化情况发现,农户消费水平在震后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7月相对于震前2007年同期增长30%,其消费弹性远高于农户其他正常收入的消费弹性。其内在可能原因在于:
首先,一般来说,面对随机事件的发生,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救济行为具有积极态度。尽管从自身的生活需要和安全需要出发会对随机事件的发生产生谨慎的心理,暂时放弃积极消费。但是,政府稳定性的作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不仅可以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同时给予居民安全的保障心理,从长期来看,随机事件的发生并不改变居民的消费惯性。
表4 随机因素冲击、食品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心理预期
其次,尽管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但是居民持久性收入的增多是应对非预期冲击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出现重大随机事件后,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比如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和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等都显著提高居民的持久性收入。
最后,随机事件虽然会伴随食品价格的上涨,但是随机事件是偶然小概率事件,并不必然使居民产生未来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悲观预期。居民会认为随机事件的发生导致的当期食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当经济秩序恢复正常后,食品价格也会经过短暂的波动后恢复平稳。因此,从长期来看,当面临随机因素冲击时,食品价格并不会持续上涨,反而回落,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也会产生积极、乐观的预期。
本文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两点主要结论:
(1)食品价格可以作为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但是居民消费行为对食品价格波动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并表现出扩散性的“蛛网效应”,前期食品价格的微弱上涨可以刺激居民的当期消费。
(2)尽管食品价格的微弱上涨可以刺激居民的当期消费,但是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也导致居民对未来经济社会形势持有悲观态度,直接引发居民的消费信心下降。同时,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引发通货膨胀会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在名义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居民减少未来长期的消费支出。因此,短期而言,前期食品价格的微弱上涨会带来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是长期持续的价格上涨会使居民购买力受到损害,同时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消费秩序,使得居民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形势产生悲观预期,消费支出减少。
(3)随机事件的发生,如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事件,会使得食品有效供给减少或者需求增加,往往伴随着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会救济行为,随机事件的发生并不必然引发居民悲观的消费心理预期。因此,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救济行为对于提高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和维持消费稳定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得出如下政策启示:
首先,从生产、流通等诸多环节多管齐下,稳定食品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防止食品价格长期持续的上涨使得居民购买力受到损害,同时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消费秩序,使得居民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形势产生悲观预期。与此同时,建立食品供求与价格的短期调控机制和应急预案,避免食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稳定居民消费的心理预期。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补偿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贴、转移支付的力度,确保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食品价格大幅波动时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由于居民持久性收入的增多是应对非预期冲击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出现重大随机事件后,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比如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和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等都显著提高居民的持久性收入。重视随机事件造成食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应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稳定食品价格波动使人们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政府救济行为具有积极态度。同时,加强政府稳定性的作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以给予居民安全的保障心理。
最后,农业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依附性较大,自然灾害发生强度和影响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致食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农户对农产品种植面积的选择行为(陈卫洪、谢晓英,2013),因此,对于国内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需要建立以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主的气候灾害防御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由于随机事件难以控制,因此,相关部门在宏观政策分析框架中要更多地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机制和建设全面科学的食品价格预测系统。
[1]李静,黎东升,楠玉.我国食品价格波动属性及平抑机制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2,(7).
[2]吴蓓蓓,陈永福.基于收入分层QUAIDS模型的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4).
[3]黎东升,李静,马敬桂.国内外随机事件对中国食品价格波动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3).
[4]卢晶亮,冯帅章,艾春荣.自然灾害及政府救助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来自汶川大地震的经验[J].经济学(季刊》,2014,(2).
[5]同海梅,陆迁,董志丽.城镇居民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研究-以天津市海滨新区为例[J].消费经济,2013,(5).
[6]李静,熊航.我国食品价格变动的属性特征-基于1996~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9).
[7]赵昕东,汪勇.食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福利的影响—基于QUAIDS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8).
[8]陈卫洪,谢晓英.气候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