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的合理构筑

2015-01-02 12:35罗晓彤副教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成都61000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格局

■ 罗晓彤 副教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成都 61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然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商品交易、物品交换方式日益具有广度和深度。商贸流通业作为一个贯穿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和增加就业率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既然要形成规模体系的商贸流通产业格局,那就必然需要形成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商贸流通网络格局,与当地城市的经济布局相契合,促进城市经济与商贸流通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空间组织规律

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理论起源于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其就有关创新环境方面中小企业的集聚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产业区”不仅仅是相同产业当中很多小企业的地理集中的体现,而且这种集中体现还可以有效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该产业空间的组织规律其核心为网络性的产业集聚空间以及本地的根植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成为具有全球性的产业集群规模空间。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其空间布局同样适用于产业空间的组织规律,具有集聚性和本地根植性。

(二)级差地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

级差地租理论通过土地价格或房租价格来调节市场土地与商贸业房屋的供需关系,那么那些具备较高门槛的商贸业职能,其也会具有很高地租支付的能力,在城市中处于高地价地位。相反那些中心地理论指的是不同的中心地进行货物的销售或者是所提供的服务各不相同。那些销售较为高级的货物中心地的商贸职能门槛很高而且范围也比较大;反之具有低级货物的销售中心的门槛则比较低而且范围也比较小。由此可知高级中心地可提供相应级别的服务或货物,而且能够提供所有低于该级别的货物和服务。级差地租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对于商贸流通业的空间布局具有导向调整作用,它能够引导商贸流通产业选择合理的中心地,并且在级差地租的影响下对布局加以合理化调整。

(三)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属性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属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点、线、面”组织结构以及经济格局一致性。从这两方面的空间属性可以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组织规律,并且从这布局中找出漏洞之处,从而将格局加以优化调整。

1.“点、线、面”结构:

“点”结构是指各级中心地点以及商业网点。就中心地点而言,“大”而“密”的中心地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小”而“疏”的特点。从这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逐渐趋于饱和化状态,对于具体格局的调整主要在于内部优化和调整,而中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在未来将会是我国商贸流通业重点支持的发展区域。就商业网点的分布而言,在等级层次上进而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一般城镇—乡村”的分布格局,并且在内部结构上不断加以调整,使其日趋完善。由此不断发展与获得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市场比重占城乡市场比例的份额也不断增长,城乡市场结构逐渐完善。

“线”结构。商贸流通业的“线”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力量的虚拟物流线;二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载体的实体物流线,线与线之间连接的是不同层级的商业网点,因而对于各级别商业贸易的发展具有纽带作用。实体物流线主要是体现从东至西的商品型,或者是从西至东的资源型等特征,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蓬勃发展,作为配送体系支撑力量的虚拟物流网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缩短了流通时效,因此使得商贸流通业的空间布局从实体物流延伸至虚拟物流网,从而拓展了商贸流通业空间线的长度。

“面”结构。“线”将同级与不同级的商业网“点”连接起来,而“线”与“线”之间的联结又构成了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网络结构,“点”与“线”之间不同等级的区域形成了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中的“面”结构。我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面”结构主要有长西北商贸物流区、中部商贸、珠三角商贸物流区以及三角商贸物流区,同时还有环渤海商贸物流区、西南以及东北商贸物流区等。各区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在于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图1 全国性与区域性的商贸流通节点城市分布图

图2 2011-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2.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具有一致性。我国的经济格局呈现为以区域进行划分,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而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基本一致,其表现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省际空间发展格局基本稳定;二是空间分级结构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就省际空间发展格局的稳定性而言,排名前三的省份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后三名的省份集中于西部地区,尤以西北地区较为集中,这一排名位序与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就商贸流通业的空间分级而言,从发达—不发达分为五个等级,排名前三位的省份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外,其余省份均属于东部地区,余下省份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由此表明:国内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的格局均具备一致性。

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

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不仅要统筹全网建设,而且需要重点建设各层级的商贸流通节点,并在依托商贸区域物流线的条件,借助后向关联效应,不断吸收、消化临近的资源,确保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发展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同时在节点处于实力逐步增强、区域线网关联效应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经济区域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渐形成体系结构完备的空间“面”。通过对商贸流通业的“点、线、面”进行空间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优化,进一步完善国内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促进其的稳定长远发展。

(一)流通节点建设—聚集性与扩散性

商贸流通业的空间属性特点决定了流通节点建设成为整个空间格局的构筑基础,其建设思路主要体现为聚集性与扩散性。聚集性是指优先发展区位较有优势的地区从而快速形成区域的次中心,确保相同级别的相邻节点间的有效分工变得明确,聚集性更强;扩散性是指由次中心区域向外延伸,通过不同等级节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低等级节点与边缘区节点的成长,两个等级之间形成互动型的分工体系,最终形成由全国性的区域性节点城市再到地区性节点城市,其次是县城到城镇、到乡村组成的多层级的网络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我国的商贸流通节点的城市主要包括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乌鲁木齐、大连、武汉等经济城市。此外区域性的商贸流通节点主要涵盖:银川、海口、哈尔滨、长沙与石家庄拉萨等为主的17个城市;全国性商贸节点与区域性商贸节点存在不同的产业关联度、市场需求的实际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功能定位等,由此不断完善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强节点之间的流通力度,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与生态环境,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从而不断向外延周边区域产生带动与辐射作用。

(二)物流网覆盖—资源整合

我国有十大全国性的综合运输通道,包括西北北部出海运输大通道、沿长江运输大通道、满洲里到港、澳、台运输大通道、南北沿海运输以及陆桥运输大通道、临河到防城港、青岛到拉萨、京沪运输、包头到广州以及上海到瑞丽等运输大通道。如图2所示,按照相关的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规模接近12.3万亿元,涨幅约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在线旅游增长27.1%,本地生活服务O2O增长42.8%,共同促进电子商务市场整体的快速增长。从图2中交易规模的增长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市场逐渐趋于成熟,其作为商贸流通业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既能满足商贸流通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发展需求,又能进一步优化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运输网的区域分布可以作为商贸流通物流网的建设依据,以运输通道作为载体建设十大物流线,分别是: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物流线、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线、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线、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线、东部地区纵向物流线、中部地区纵向物流线、煤炭物流线以及长江与运河物流线、进出口物流线、西南地区出海物流线。通过对运输网与现有物流线资源的整合衍伸,从而在运输网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物流网,突破传统物流空间格局的局限,实现立体化多维性的物流空间格局。

(三)商贸区域化建设—“点、线”协作

商贸流通业在“点、线”结构的分工基础上将自身的空间格局划分为具有不同职能和特色的商贸区域,依托于这一区域为划分基础的同时,按照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和行业的发展规律,可以将国内划分策划成9大商贸流通区域,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知各区域在产业互动融合程度、交通便捷性、空间关联程度方面均有差异,具体细分为东北商贸流通区、华北、东南沿海、山东半岛、珠三角、长三角、西北、中部以及西南等商贸流通区。商贸区域化建设完全契合产业空间格局的“点、线、面”结构特点,通过节点建设强化流通线的流通能力,通过建立商贸流通区域进而增强空间“面”的辐射效应。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潜力上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点、线”结构的分工协作,加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内陆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渗透力度,以产业联动融合、关联节点向周边节点的辐射作为拉动模式,加强不同商贸流通区域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推进并不断加深各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促进其的双向流动,最终有助于快速形成商贸区域一体化的商贸流通空间格局。

(四)加强信息交流

图3 全国九大商贸流通区域

图4 城乡一体化体系组织结构图

图5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结构图

信息化是商贸流通业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同时是商贸流通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和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加强商贸流通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协同进步:一是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实现物流网、信息网与营销网的三网融合,增强云计算、云服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深度。二是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将全国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信息进行整合,并以空间区域划分为基准,每个细分区域都有自属的信息处理中心,从而可以将各地的信息及时地传送与共享,达到信息互通的目的。三是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各空间区域的行业发展方向、资金流、物流进行调度,促进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四是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装备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从而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相契合,提高行业整体的软实力。

基于空间布局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路径选择

(一)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在许多产业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产生了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二元格局。城乡空间的融合关键在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的建设,把统筹城乡的商品市场发展视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建立功能以及分类完善、齐全的流通商贸服务模式,进而不断加快国内新型商品流通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完善,有效促进城乡商贸的大融合与协调发展。如图4所示,城乡商贸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四类情形:对于经济发达与城市化工业进程较快的地区而言,应根据“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乡村”的发展模式,当做其城乡市场网络一体化的带动发展模式,进而完善这一地区的信息与网络化以及连锁化水平,全面快速提高城乡的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提高二者市场的关联度;在工业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通过商贸流通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互动进而全面快速实现各产业间的及时交流和友好合作,为全面促进城乡各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基础保障。一方面采用小城镇形成商业体系进而与城市商业体系进行衔接,在城乡间积极构筑资源双向互流的商业体系,另一方面在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一般的地区,采用供应链空间联结模式,把制造商、零售商、供应商以及批发商广大用户有效联结成有机的流通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完备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二)互通有无—建立对接协作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由电子商务孕育而生的虚拟物流网更能实现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目标——互通有无,但是要使得虚拟物流配送体系发挥最大流通效益,这就需要实体物流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更加需要不断创新物流方式,采用现代物流机制,不断提高我国运输系统的综合组织与协作能力。如图5所示,对于实体物流网的建设可以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包括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等,同时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并为此提供体系完备的运输网络与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从而提高现代综合运输网的整体速度和流通效率。同时,以此实体物流网为依托,将虚拟物流网与之进行有效对接,重点将实体物流配送体系、仓储配送设施与虚拟物流网的信息系统衔接起来,通过虚拟物流网的信息传递、信息跟踪与信息反馈提高实体物流网的运输效率与运输质量,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互通”能力。

(三)统筹与分工—节点功能定位明确、区域内外统筹分工

正如前述所说,商贸流通的空间格局具有“点、线、面”的属性特征,而不同节点之间的区域面其商贸职能存在等级差异,那么大、中、小型不同商贸流通节点的职能自然也存在差异性。对于大型商贸流通节点而言,应着重于与周围邻近区域商业网点的衔接建设,增强这一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流通性,对现阶段的中小型商贸流通节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与职能定位,从而有效避免盲目的重复建设现象;其次抵制无序、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同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商贸流通市场的一体化建设牢固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之中,提高区域内外分工的效益性。最后还要统筹区域商贸流通网络的全局建设,打破区域壁垒,使得各种经济资源在区域内外实现双向流通、互动融合与优化配置,以商业网点作为对接发射点,由线结构搭建起连锁经营区域的流通网络,并对产品和机制实现对接,从而最终实现协作、稳定发展。

结论

国务院于《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有关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目标,即至2020年,一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商贸流通的连锁化率需满足22%左右、而商品的统一配送率应实现75%;三是较快形成网络覆盖范围宽广、主营业务比较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不仅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而且企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展,完善当前的流通产业各项政策,健全市场与法制环境,确保商贸流通市场的稳定、规范与高效运行。此外构筑合理的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不仅需要严格落实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更需要不断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内外的分工,为全面实现流通体系的互通有无,从而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杨德进.大都市新产业空间发展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响应[D].天津大学,2012

2.夏泽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时保国,张育林.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1(5)

4.李蕊.服务业多向性影响力量化识别研究及其政策含义— 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例[J].商业时代,2013(18)

5.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10

6.周长林,孟颖等.京津滨产业带空间布局及发展对策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沈丽珍.流动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8.陈建华.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响应[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格局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实行“一包两进”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