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
经济、社会抑或管理:
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教学中定位困境及改进机制
杨哲
社会保障学科是综合交融学科,学科理论范式引导、学科边界模型不清、课程设计定位多元化,是社会保障教学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故课程教学设计应该立足本学科特质,厘清各学科之间界限,优化本学科课程设计,归纳出适合本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法体系,培育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文章提出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应定位于劳动和保障两个方向,劳动方向是为企业培养专业社会保障人才,保障方向是为政府培养专业社会保障人才。
劳动;保障;教学定位;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社会一定的制度实现的。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同时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主体是国家和社会,对象原理上是全体国民。而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
社会保障学科是培养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新兴学科,也是日益重要的新兴学术领域。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设置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专业,《社会保障学》是该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作为社会保险、社会工作和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率先开设,1998年原国家教委将社会保障学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同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被纳入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首批8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社会保障专业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区,全国共有170所高校开设社会保障专业,东部地区为101所,中部地位为34所,西部地区为35所。20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批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学者,他们理论基石来源于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人口学等经典理论中汲取的相关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学作为一门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经验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各项问题的理论著作大量问世,从而推动了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而就目前出版发行的社会保障教材来看,多数存在内容相关、专业特色不鲜明、偏重从经的问题。
社会保障学自产生以来人们就对其是否具有学科独立性也即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争议不止,事实似乎的确如此,社会保障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应用型学科它的学科基础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精髓与要旨,在研究方法与手段上也多借鉴于以上学科带有综合型的特点因而在学科发展实践中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上述某一学科的附属领域或是次级领域,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科基础:与经济学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而言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消费总需求投资预期就业率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反过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因此,社会保障学与经济学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联,更为重要的经济学是社会保障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现代社会保障学汲取了传统及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诸多精华要义。
(二)学科归属:与管理学关系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而社会保障学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四年修业年限,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教育部把社会保障学科归类于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科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障组织与管理部门,社会保障学与管理学的学科地位不同,但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上都有相同的地方,更确切地说社会保障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保障组织与管理部门可以囊括于管理学的宏观研究对象之中。
(三)学科拓展:与社会学关系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因此,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秩序与一般运行法则的科学。它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本规律,而社会保障学正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子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影响到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会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福祉的实现。
(四)学科复杂性:与其他学科关系
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老年和残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就是为了迎合政治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无论是英国济贫法的颁布、德国社会保障法诞生还是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在西方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成为政党竞争时最有力的砝码之一。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事实证明,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立法在主要社会保障项目上实行强制性措施要求社会保障的不同主体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各项义务,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转,可以说社会保障法的强制性是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根本保证。
鉴于社会保障学自身特征以及国外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应进一步厘清社会保障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明确社会保障学学科与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边界及其自身发展定位,吸收借鉴融合并最终形成最优的学科知识和理论[3];另一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厘清社会保障学作为二级学科在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中的学科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科际整合与互相融通,并在明确学科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打破二级学科壁垒,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共通与融合优化社会保障学学科的学科内涵。
(一)社会保障学位定位破解机制之一:学科应该定位于劳动方向
社会保障学科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定位,结合学校就业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制定中长期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社会保障专业开设的重要指标。本科学校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定位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故未来社会保障课程教学设计应定位劳动方向,为学生未来就业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可以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金管理,特别要加强劳动管理、薪酬管理、员工福利课程学分,从而可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方向的差别。
(二)社会保障学位定位破解机制之二:学科应该定位于保障方向
未来就业目标市场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发展的起点,如何开展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要根据目标市场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那么,如何鉴定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成效,要看目标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录用情况和专业人才就业率的大小,其中,不同的人才需求单位(如政府、企业、中介、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事业单位等),需要专业人员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固学科专业建设应有市场针对性、优势和特色。例如:政府机构以及派出机构是应届生未来就业主要方向之一,故未来社会保障课程教学设计应定位保障方向,为学生未来发展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关系管理,特别要加强公务员实习、社区管理、社区福利课程学分。
综上所述,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相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对成熟学科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都为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多学科理论指导导致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定位不清楚,在总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多学科偏向制约了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影响了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塑造。因此,通过对某211工程大学实际调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去向为导向,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明确的劳动或保障学科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课以及社会保障专业课的课程体系。
[1]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1):54-58.
[2]邓大松,薛惠元.社会保障如何补短板、兜底线[J].中国社会保障,2013,(10):25-28.
[3]孟颖颖.社会保障学:挑战、定位与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52-56.
[4]董萍,吴世杰.“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社会保障学的教学模式个案分析[J].中国科学教育,2006,(12):4-7.
[5]高灵芝,张世青,刘雪.碎片化: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面临的困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275-276.
杨哲,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G642
A
1008-4428(2015)04-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