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筑工艺及建筑材料的起源——以土坯为例

2015-01-01 03:14刘晓婧陈洪海
关键词:土坯拉克砌筑

刘晓婧,陈洪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近年来关于土坯的问题,一些学者在探讨有关建筑问题时会稍有提及,但却甚少有对土坯这一建筑材料与中西亚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葛承雍先生在《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一书中有一篇关于“‘胡墼(音“jī”,或叫土墼,陕西、河南、青海、甘肃等地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传入与西域建筑”的文章,论证了胡罊可能是由外来传入的,更通过汉唐以来中国与西域的密切交流,试图从中找到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路线。不过葛先生更多是从历史角度进行论述的。本文则主要结合新疆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对土坯的考古发现、中西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发现的土坯遗迹和遗物,以及气候环境变化进行研究,从而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对照座标,进一步论证史前丝绸之路的存在。

1 新疆及中西亚土坯发现情况

从建筑史看,中国的土坯制作出现较晚且不太广泛。一般认为最早的土坯墙建于商末周初,也有认为出现于商周之前。目前新疆考古资料表明:包含土坯的考古学文化可早到青铜时代。

这些文化主要有:和硕县的新塔拉遗址,青铜时代,距今3900—3300年[1]。该遗址是一椭圆形台地,在其外围南侧发现一列由土坯砌成的残墙,土坯有些呈粉红色,可能曾经过火烧。在T1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发现了黄泥土坯和带刻划纹的土坯残块(图1)。此外还在T4中发现了用土坯砌成的三角形火道,和与灶相连的用大块土坯砌成的炕,在土炕外围立置同样大小的土坯[2]。

图1 带刻划纹土坯残块Fig.1 The fragments adobe with carve

新疆哈密五堡墓地的M151,M152号墓葬中也发现了土坯的大量存在,距今3 300~3 000年,为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1]。M151,M152均为圆形竖穴墓,墓穴下部是土坯二层台。垒砌土坯的尺寸大小不一。其表面见用手指划出的“井”字形纹或手指戳痕[3]。

在鄯善县洋海墓地的M157、M60和M202中也发现了土坯残块。洋海墓地属苏贝希文化,也处于新疆早期铁器时代[1]。

在新疆和静县的拜勒其尔石围墓属察吾呼沟文化为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距今2 800~2 500年[1]。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有3座石围竖穴土坯墓。3座墓均在绕墓室口一周的生土二层台上平铺一至二层土坯。只有M206较特殊,用土坯从墓底一直砌到墓室口,形成规整的土坯墓[4]。

在位于哈密市三堡乡的焉不拉克墓地也发现大量的土坯墓。其中有土坯二层台墓、土坯墓壁竖穴墓、土坯墓(图2)[5]。需要注意的是在焉不拉克墓地的南部,发现焉不拉克古城遗址,现已破坏严重。据黄文弼先生1957年在这里试掘报道: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址北墙与东墙已坍塌,西墙和南墙保存较好,古城城墙夯筑或用土坯垒砌;在南墙外侧有两间房址,有缺口,可能是相同的门道,在房子的西北边有道弧形的厚土坯墙[6]。焉不拉克为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延续时间较长,从 BC1300—BC100 年左右[1]。

图2 焉不拉克墓地土坯墓Fig.2 The adobe tumb in Yanbulake

综上可知,新疆发现的土坯使用主要集中在砌筑墓葬的二层台以及墓壁方面,也有一些土坯用于砌筑居民的火道、炕以及房屋墙壁。经过碳十四测年法并结合树轮校正以及相关类型学的研究可知,发现土坯的遗址主要属于距今3 500年前后的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这些土坯经初步研究,多为长方形,表面或有纹饰,主要用于墓葬、房屋建造和其他简单的室内灶、炕的砌筑。

相对中国土坯出现的年代较晚,世界其他地区很早就开始大量使用土坯。早在BC4千纪,两河流域就开始用土坯建造房屋、城垣;尼罗河三角洲达喀兰斯发现的BC1085—BC950年“后法老时代”村落中,居民住房用土坯砌成,排成一排。这种住宅土坯承重墙历经几千年也没有改变,只有一些宫殿才用从叙利亚运来的木料建造[7]。在中东、西亚一些地区,住宅房屋用土坯墙,墙外或涂抹沥青粘结装饰石片等,目的是保护墙面。如BC2125年的乌尔观象台(Ziggurat),建于苏马连文化(Sumerian)时期,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和观测星相的塔式建筑物,内为实心土坯,贴有烧砖面饰的墙也是用土坯砌筑[8]。而在中亚,早在BC7000—BC6000年的南土库曼斯坦的哲通农耕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以土坯砌成的房屋建筑,而阿什哈巴德的安诺一号文化遗址的泥砖块的使用时间可能还要早些[9]。

在距今9 000~8 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呼罗珊与外阿姆河地区,先后发现两处位于格尔甘河谷的居住地:土朗特佩(Turang-tepe)和亚棱特佩(Yarim-tepe)。两处房屋多为长方形,均用70X20cm的土块砌成,并发现具有典型哲通文化风格的遗物如陶器;而位于南土库曼斯坦的哲通文化,一般而言,房屋也呈长方形,用圆柱形黏土块砌成,同时黏土与细碎的稻草混合在一起,将圆柱砖块砌成围墙,这无疑可看作最早的土坯建筑[10]。

在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在格奇平原上的梅尔伽赫遗址也发现了大量土坯建筑。在梅尔伽赫第一时期(MR3遗址)包括无陶器的新石器阶段即BC7000年左右,在遗址的陶器层右方发现了一座矩形的房间,墙壁用固定尺寸的土坯砌成,土坯表面留有手指印;在第一时期的较高层,有一座墙壁用三排土坯砌成完整的房屋[10]。而在扎贡山脉附近平原上发现的BC4900—BC4300年的乞力古尔穆罕默德聚落中,人们已拥有用土坯或夯实黏土建造的房屋[10]。

BC3000—BC2300年,原始的城市文明出现在青铜时代的伊朗和阿富汗地区。在城市中,大型纪念性建筑多用土坯建成,并衔接成阶梯式的斜坡,以便组成坚实的防护结构,如位于阿富汗地区BC3000年的蒙迪加克遗址的一号墩丘和阿尔丁特佩之七号区的“庙宇”[10]。一般居民的住宅房也多由土坯砌成不对称的方室群[10],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德莫拉西贡旦一处由土坯(45X28cm)建造的小屋,屋子呈梯形,四周铺设黏土地面。L.杜普雷称之为“家用神祠”[10]。

南土库曼斯坦在青铜时代中期(BC2300年左右)以纳马兹加第五期(NamazgaⅤ)为代表,这一时期发现的阿尔丁特佩遗址就有一排土坯墙,有的地方还连接有外围建筑物[10]。

到了青铜时代晚期,城市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中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印度河流域平原以及阿拉伯海沿岸的印度河文明。这一时期,在文化层面上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体现在建筑材料上,主要表现在用于修建城堡设防区的土坯尺寸逐渐固定,如卡利邦刚(BC2850—BC2060)设防区的土坯,早期的尺寸多为40 X20X10cm,晚期的尺寸多为 30X15X7.5cm[10];在房屋建筑上也多采用30X15X7.5cm的平均尺寸,40 X20X10cm的大尺寸土坯则用于建造设防围墙,如BC2000年的巴那瓦利[10]。但也有一些地方房屋的土坯尺寸大小依然如卡利邦刚第一时期的30X20X10cm,如BC1800年前后的密塔萨尔第一时期,但是第二时期的房屋则用40 X20X10cm或36 X18X9cm的土坯建造[10]。与此同时,对土坯的利用也更广泛,如在哈拉帕遗址发现的其中一座墓的墓壁就是用土坯砌成[10]。无独有偶,在载姆巴德第二时期属晚期卡拉帕文化的墓葬中也发现墓穴两侧用32X16X8cm和28X14X7cm的土坯砌筑[10]。此外,在卡利邦刚城堡遗址中,发现城堡的北入口是由土坯砌成的台基路[10],这无疑又扩大了土坯的使用范围。

到了BC2000年前后,中西亚广大地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随着城市中心的衰落和解体,一些文化开始向外扩张,并逐步影响周边地区。

2 新疆土坯与中西亚土坯的关系

中西亚地区在BC2000年前后的文化扩张并非偶然,这与当时一次重大气候事件有关。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环境多次发生大幅度变化,而距今4000年左右的降温事件对古文化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关于这次气候事件,竺可桢通过对相关资料(主要为文献资料)的研究,得出我国五千年来温度变化曲线[11],而后国内外学者对其他地区通过孢粉分析、动物群标本分析、碳酸盐沉积的变率等方法也得出了类似结果[12],证实了BC2000年前后全球气候骤然降冷事件。新疆处于大陆腹地,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

BC2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进一步引发环境变化,世界海平面下降,地震频发,塔克拉玛干地区出现第一个干燥期,撒哈拉地区变为沙漠,塔尔沙漠形成[13]。以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气候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此次气候事件中,两河流域文明也遭受严重打击,当时印欧人的民族大迁徙就很可能与此有关——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印欧人迫于寒冷的气候,经俄罗斯南部,去东南欧、安纳托利亚半岛、波斯、印度甚至中国的西北部[14]。

民族迁徙过程正是文化扩张的过程,中西亚的一些文化在BC2000年前后开始向外扩张,新疆青铜时代土坯的出现就更具合理性了。从文化传播上说,不同文化或相似文化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中国新疆土坯的出现在很多方面恰恰是受这种传播影响的结果。

2.1 时代

从时代上来说,中西亚最早的土坯建筑出现在BC7000—BC6000年的南土库曼斯坦的哲通文化,当地长方形的房屋建筑就是用黏土块制成的,这可看作最早的以土坯作建筑材料的例子。其后一直到青铜时代晚期,即BC2000年左右,土坯依然在广大中西亚地区流行,且制作逐渐规整,用途逐渐广泛,开始在墓葬、台阶等中出现。

新疆就目前所知,发现最早的土坯出现在距今3 900~3 300年的和硕新塔拉遗址,在距今3 300~3 000年的五堡墓地中也有大量使用土坯的迹象如M151,M152。在鄯善洋海墓地发现的用土坯补砌墓壁的以及填土中有土坯残块的M157、M60年代为BC1200—BC800年。在和静拜勒其尔石围墓遗址,其中有3座是石围竖穴土坯墓,土坯多被平铺在二层台上,据碳十四测年结合树轮矫正法,拜勒其尔墓地距今2 800~2 500年[4]。因此新疆区最早出现的土坯,很有可能是在BC2000前后,中西亚文化大扩张时,由中西亚直接或间接传入新疆境内的。

2.2 大小用途

新疆土坯与中西亚土坯在尺寸比例上均较接近于4∶2∶1,用途上新疆土坯在对中西亚土坯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西亚土坯在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早期没有固定的尺寸,到了青铜时代晚期的前印度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关于土坯的大小才有明确的资料,主要集中于卡利邦刚遗址和哈拉帕遗址中。卡利邦刚第一时期用于建防护墙的土坯尺寸为30X20X10cm,到了后期也就是印度河文明时期,用于建设防区的土坯尺寸为40X20X10cm、30X15X7.5cm,房屋建筑则多采用30X15X7.5cm的土坯。哈拉帕所发现的用于房屋建筑的土坯尺寸则和卡利邦刚第一时期相同,也有36 X18X9 cm这种尺寸。用于墓葬的土坯,据目前资料显示其尺寸为32X16X8 cm和28X14X7 cm。这些土坯的长、宽、厚比例无一例外多为4∶2∶1,少数为3∶2∶1。

新疆地区因保存较差,发现的完整的土坯较少,但也有例外。如和硕新塔拉发现的黄泥土坯,尺寸为41X21X11cm,而砌筑火道和土炕的九块土坯则是55X30X12cm;和静拜勒其尔墓葬二层台上的土坯是45X25X10cm[4],哈密三堡乡焉不拉克墓地土坯尺寸也是45X25X10cm[5]。明显可以看出土坯长、宽、厚的比例为4.5∶2.5∶1或3.73∶1.91∶1,两者都较接近中西亚土坯的比例4∶2∶1。

用途方面,中西亚土坯主要用于房屋建筑,或为一般民居所用,或在大型纪念性建筑中使用。青铜时代后期,中西亚大的土坯块多用于建设防护墙或城墙等,较小的则多用于居民房屋等。同时土坯开始在墓葬中出现,在哈拉帕遗址和载姆巴德属晚期卡拉帕文化时期都发现用土坯砌筑墓穴四壁的墓葬。此外在达姆萨达特第三时期,发现一条用土坯砌成的长凳,在卡利邦刚城址则发现城堡的北入口是由土坯砌成的台基路。这些都表明土坯除主要用于建筑外,至后期逐渐用于墓葬、道路中,甚至有些还起到早期“家具”的作用。

到了新疆地区,土坯主要用于墓葬如五堡M151,M152,在二层台上砌四或五层土坯,其中东西边每层两块,南北边每层三块[3];和静拜勒其尔石围墓,其中三座石围竖穴土坯墓,在绕墓室口一周的生土二层台上平铺一至二层土坯,也有如M206的四壁以土坯砌筑;焉不拉克墓地中关于土坯的利用则更充分,有平铺二层台上,有墓室四壁以土坯砌筑的,更有甚者,直接用土坯砌筑成土坯墓[5];最晚期的洋海墓地,虽然土坯残破较严重,但依然能看出其在墓葬中的使用[15]。除用于墓葬外,在焉不拉克发现的城墙遗址或也用土坯砌成;城堡内用土坯修建的房屋及新塔拉发现的土坯残墙都表明土坯在建筑中继续使用。另外,新塔拉的民居已会用土坯砌筑火道和火炕。值得注意的是,在焉不拉克遗址中,M30的墓主头下枕了一块土坯,或许土坯在此起到了类似枕头的作用;另外发现的一些彩陶钵上面多平放一块土坯,其作用令人疑惑[5]。

总之,新疆土坯和中西亚土坯比例上较接近,用途方面新疆土坯可能在对中西亚土坯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一定扩展,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2.3 纹饰及砌筑技术

在纹饰及砌筑技术方面,中西亚因资料限制基本没有涉及,只有在BC7000年前后的梅尔伽赫遗址中发现一座矩形房屋墙壁用土坯砌,土坯表面留有手指纹,其他则不得而知。

新疆的土坯纹饰较为丰富。如和硕新塔拉遗址发现一件带刻纹的土坯残块;哈密五堡M151,M152发现的土坯表面有用手指划出的“井”字形纹或手指戳痕;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发现的土坯一面平整,一面用手指按划出点、叉、槽、圆圈等纹饰。这似乎是新疆土著居民对土坯的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土坯的砌筑技术也在进步。距今2 800~2 500年的拜勒其尔石围竖穴土坯墓,土坯多不错缝,空隙处以戈壁沙土、黄土填充,有的土坯表面或接缝处抹有一层泥[4];年代稍晚的距今2 300~1 785年的焉不拉克第一期及第二期使用土坯的墓中,土坯一般平放,多不错缝,用泥勾缝,有的也在土坯表面抹一层泥,到第三期(即距今1500年)时,土坯的砌筑技术已得到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发现的土坯墓已经出现了错缝的砌法,多用泥勾缝[5]。错缝技法的出现为修建大型拱券式建筑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2.4 地理环境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气候干旱,境内沙漠、戈壁、绿洲相间分布。中西亚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炎热,境内荒漠、草原广布,并有绿洲点缀,主要植被为典型的荒漠植物。相似的地理环境使中西亚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都缺乏大尺度的木材,石料也质地松脆,因此只有属沙质黏土类的土壤坚实可用。故以黏土为建筑材料的生土建筑是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其中以土坯砌筑是两地最为典型的生土建筑。

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新疆土坯的出现与中西亚土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许早在史前时期,所谓的“丝绸之路”就已经出现,并为新疆与中西亚文化的碰撞及交流开辟了途径。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东西方文化在史前时期就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中西亚和新疆地区,自BC7000年哲通文化出现土坯后,土坯首先在中西亚各地流行,由南土库曼斯坦逐渐传到印度河流域,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规范。至BC2000年前后,中西亚因气候环境的变化引发社会变动,并导致文化和人口的迁移,中国新疆境内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终于在BC1900年—BC1300年前后在和硕新塔拉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土坯,之后先后在早期铁器时代的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呼沟文化发现了类似的土坯,故土坯的传播路线应是沿着一条由西向东从塔里木盆地北缘(新塔拉)到吐鲁番盆地经中部天山北麓(洋海)再到哈密盆地(焉不拉克、五堡)的路线传播的。相同的地理环境又进一步促使土坯在新疆的利用与发展,除被用于建筑外,又广泛用于墓葬、室内灶、炕的砌筑等。在纹饰和砌筑技术上,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新疆土坯在中西亚土坯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综上所述,新疆土坯不管是从传播路线,还是形状尺寸比例,以及作用等各个方面均可看出其受中西亚文化影响的痕迹,因此新疆土坯应起源于中西亚。可以说,早在汉唐“丝绸之路”繁荣之前,在北方大草原上就已有了一条联结东西方文化大动脉的“史前丝绸之路”。

[1] 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 吕恩国.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8(5):399-477.

[3] 王炳华,张玉忠.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葬[J].新疆文物,1992(3):1-10.

[4] 周金玲,王宗磊.和静县拜勒其尔石围墓发掘简报[J]. 新疆文物,1999(3-4):30-60.

[5] 张平,艾尔肯·米吉提,田早信,等.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325-362.

[6]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7] 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罗小末,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9] 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M].肖之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丹尼A H,马松V M.中亚文明史·第1卷[M].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1(2):168-189.

[12]任振球.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J].大自然探索,1984,3(4):145-149.

[13]任振球.塔克拉玛干地区干湿波动与全球温度变化关系探讨[J].中国沙漠,1994,14(2):1-8.

[14]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中国科学(D 辑),1998,28(4):366-384.

[15]李肖,吕恩国,张永兵.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2011(1):99-166.

猜你喜欢
土坯拉克砌筑
BIM技术在砌筑工程排砖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回归
房建工程中墙体砌筑施工技术分析
浅谈砌筑水泥强度检验及其控制
乡间土坯
小狐狸拉克探长
试论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早期土坯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古诗二首
内衬砌筑新工艺在熟料回转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