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西安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陕西西安 710054)
随着列车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铁路已经迈入国际先进国家的行列,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对与提速相关的各种工作人员岗位作业安全可靠性也提出更高要求。对铁路机车乘务员的检测也由早期的局限于人体的运动、感觉、协调性、个性等方面,逐渐扩展到兴趣、态度、认知方式、技能等多种生理、心理素质。德国、日本、法国等铁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司机在保证行车安全中的特殊作用,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生理和心理条件[1]。由此可见机车乘务员的心理健康对安全行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对某机务段机车乘务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
1.1 对象 选择某机务段在岗机车乘务员(轨道车司机、调车司机、大型养路机司机除外)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3~50岁,平均(28.15±6.29)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机车乘务员,分别于2012年干预前,与2014年干预后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填表方法,测试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然后由咨询师逐一核对。工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2]。由Derogatis等编制,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即1为无症状,2为轻度,3为中度,4为偏重,5为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量表总分≥160分和/或任一项因子分>2分的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1.3 干预措施
1.3.1 开展职业心理健康宣传 从2012年5月-2014年5月对该机务段利用宣传栏、网络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让职工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对行车安全、家庭以及个人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开展职场黄金心态的培训,认识到企业和员工是共赢互利的关系。
1.3.2 优化和改善生活环境 该段把“三线建设”(生活线、卫生线、文化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改善单身宿舍、家属区和食堂的设施与环境卫生;建立图书阅览室、成立文娱体育活动队,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在段内建立卫生室,解决职工看病难的问题。
1.3.3 一般的心理辅导 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和机车乘务员沟通,倾听和鼓励职工诉说行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适,有效解决工作中问题,消除职业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该段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培养自己的有资质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在职工中开展团体的心理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对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群。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014年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 各因子按阳性检出率高低依次排列为强迫症状(88人,占20.04%)、躯体化(84 人,占 19.13%)、抑郁 (64 人,占 14.58%)、焦 虑 (60 人,占13.67%)、敌对(52 人,占11.85%)、偏执(45 人,占10.25%)、人际关系敏感(41 人,占 9.34%)、精神病性(35人,占 7.97%)、恐怖(32人,占7.29%)。总分(133.39 ± 46.31)、总均分(1.48±0.52)、阳性项目数(26.60 ±22.66)、阳性项目均数(2.65 ± 0.81)均高于全国常模[3](P <0.05)。
2.2 2014年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情况 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躯体化、焦虑、恐怖均高于全国常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
2.3 各因子分与2012年测试结果比较情况2014年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均低于2012年组,阳性项目数(26.60 ±22.66)均低于 2012 年组(29.31 ±1.07),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2 各因子分与2012年测试结果比较
本文2012年对某机务段的机车乘务员进行SCL-90心理测试,结果9项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与张玲等人[4]以岳阳、长沙两个机务段乘务员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吕榜军等[5]收集国内近10年有关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多种心理问题。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相关心理干预,职工2014年SCL-90测得结果与2012年比较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只有躯体化、焦虑、恐怖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建立起完整的干预体系,比如进行专业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评估;开展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培训和心理咨询;对工作环境的设计与改善等等,能有效提高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
[1] 郭名,叶龙,焦峰.基于胜任素质的高速铁路司机职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59-64.
[2] 郭念锋,虞积生,马建青,等.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1-194.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 张玲.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1,28(4):19-20.
[5] 吕榜军.唐仕雄.铁路机车乘务员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1,24(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