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田 耘
(1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40)
高校翻译课堂“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分析
陈斌1田耘2
(1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2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526040)
摘要:高校翻译课堂“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并让学生全程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先由学生翻译、修改、总结,再由老师概括、指导、提炼,具有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对“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稍加改进,增强学生感官刺激的导入性,以期达到全面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率之目的。
关键词:英语翻译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
高校翻译课堂“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广大译界人士对此各抒己见,褒贬不一。为力求客观、科学、公正、准确地掌握这一教学法的实际效果,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取面谈、电话沟通、发放问卷、网上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多所高校外语学院学生就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及该教学法是否有待改进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得出的结果是 “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顺向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当前中国英语翻译课教学模式总体来说附属于语言教学,以教学大纲为圭臬,以培养学生语言熟知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老师阐述普通的翻译技巧,再依照教科书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后归纳总结某种翻译理论,或是先讲解课文,再教授翻译技巧,最后辅以课后作业巩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单一滞后,无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教学效率不高,难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翻译人才。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全球化、网络化扑面而来,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河北理工大学周志柏、徐永祥、杨月枝等人提出了“逆向全过程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较为新颖、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大致步骤是课前作业—学生感受—教师讲解,共同分析—再次练习—学生总结—教师概括。这种由实践而理论,再由理论而实践的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受到了译界有识之士关注,继而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最后得到了英语教学界的基本认同,在广大高校相继推广开来。“逆向全过程教学法”从本质上颠覆了传统教学法的主客体位置,完全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换,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起到的主要是辅助作用。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教与学相对独立、学生与老师成为脱节个体的局面,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全面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的整体过程中。
1.“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第一个阶段是课前作业
作业所涉内容虽仍多是根据课程相关教学规定设置的,但教师在选择文体本身有了更大自由,较传统教学基本选择文学性、政论性文章的单一情况而言,教师充分利用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文章内容涵盖经济、科学、广告、新闻、法律、影视等各个领域。学生在课前作业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独立的,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译出来的东西自然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天壤之别的可能性也在所难免。课前作业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词典,关于用何种词典比较合适,根据大量学者的建议,许多学校要求用英英词典,理论是不同语言结构之间很难找到恰如其分的对等词,以本族语解释本族语,更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王树槐先生在其文章《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中便强荐使用英英词典。关于此种理论,笔者经过大量学生翻译实践的比对不敢苟同,事实证明,采用英汉词典作为辅助工具,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都更具优越性,究其原因,应该是许多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就不高,用英语译英语对其难度偏大,加上在汉语相对词汇的使用上让他们左右为难,困于选择,而英汉词典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在与英语原文对应的汉语词汇选择上虽然不能说千锤百炼,百分之百地精准,但比学生自己选择无疑要准确得多。因此,对完成课前作业词典选择上,可直接使用英汉词典,实行“拿来主义”。
2.“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感受
让学生完成作业后反思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这个阶段不再是学生唱自己的独角戏,而是个体在重新认识自己翻译作品并根据各种知识修改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相互沟通的活动。每个学生的英语词汇多寡,汉语表达能力强弱等不尽相同,让他们在互动中指出彼此的优劣,分析彼此的对错,在感受对方作品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再感受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必要的增删纠错。应该指出的是,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学生用以互动的范围只能是一对一,至多是一对二,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讨论。由于接受互动对象的限制性,学生对自己翻译作品的感受也具有限制性。通过反思,学生认知自我的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很难保证其翻译成果令人满意,如果遇到互动的两个或者三个同学水平都不多的情况,其结果更是可想而知。
3.“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第三个阶段是教师讲解
这个阶段是整个逆向教学过程的关键,讲什么,怎么讲,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多数教师的讲解内涵偏多,外延不够;本意较多,引申不够;归纳较多,演绎不够。教师在这个阶段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指导性,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英语知识,还要掌握相关范畴知识的外延,弄清各种文法的差异。教师不再是一个促学者,而是讲解者,组织者,甚至是设计者,责任极其重大,教师的讲解是这个阶段乃至整个逆向全过程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带有共性的错误,对表达欠佳的具体例子进行纠错,注意加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强化学生摄取信息能力。就本阶段而言,教师回归到传统教学法中的填鸭式、单向式传播,这种传播既要注重语言本身,又要跳出语言本身的藩篱,扩大眼界,尤其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充分讲解,强化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在此阶段中,归纳很重要,教师应在收集学生翻译文稿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通过归纳共性错误及其他的翻译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两种语言在文法、风格上的不同,用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进行更深层次的演绎。
4.“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第四个阶段是共同分析
这个阶段有点类似西方教学法中的“大脑风暴”,有点类似中国提倡的“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就翻译作品及与作品有紧密联系的部分畅所欲言。许多教师的具体教学法是先让每个学生发言,然后由老师把具有一定价值的内容逐一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的观点基本弃而不用,并当场解释弃而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告诫学生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不要再犯此类倾向性错误。版面排满后再引导学生们重新归纳总结,尽量兼顾所有学生提供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翻译作品的修改。此阶段老师不提供翻译答案,只让学生踊跃发言,根据学生提供的众多信息,由学生自己确定删减取舍。
5.“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第五个阶段是再次练习
在此阶段,再次练习是老师根据学生通过前三阶段的训练后布置的相应作业,类似传统学习中的课后练习,不同之处是课后练习是对本篇文章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复查。布置的作业不是学生已经探讨过的文章,而是在翻译技巧、翻译理论上与已经探讨过的文章有相似之处的另外一篇文章,用以检验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翻译技巧能力提高的一次有效验证。实证研究表明,部分老师在布置再次作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是与学生刚刚练习过的文章的内容上联系不紧;二是在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方面缺乏有效连接;三是有意识加大所布置作业的难度。因为首次作业和再次作业的可比性不强,所以很难如实地检验出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程度。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如果稍加改进,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
6.“逆向全过程教学法”的最后两个阶段是学生总结和老师概括
因为再次练习过程中没有教师讲解和共同分析的环节,导致学生的自我总结缺乏一定的导向性,容易陷于盲目的境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在学生完成再次练习后发放作业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对照答案并就自己的翻译文稿进行归纳总结,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应该强调的是,此阶段的学生总结并非单单就作业本身的总结,而是由此推而广之,总结出与此相关的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甚至探索与此有关的翻译文化现象。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触类旁通地提高翻译水平,适应各种不同的翻译材料。老师概括是在归纳学生自己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过程依次大致是疏通、分析、传授、概括、升华。通过这五个步骤的练习,学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在传统的、现行的模式上的提高与改进。但并非所有新的模式都无可挑剔,其存在的弊端在实践中会不断呈现,学者应对其加以思考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措施责无旁贷。笔者通过对湖北省多所高校外语学院的广泛调研,在充分肯定“逆向全过程”翻译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出教师提前介入的建议,用以解决“逆向全过程”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最初阶段学生对陌生信号感官刺激的盲目性,就如孩子在迈出人生第一步时往往无所适从,父母需要在旁给予一定的暗示或者指引一样。老师提前介入的内容不是对所布置作业的直接讲解,而是从宏观文化上、从翻译基本理论上、从翻译技巧的方法论上给予一定的介绍。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这种介绍可以采取汉语讲解。当然,从上述三个方面提前介入的讲解必须与学生要进行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为了独立完成随即进行的翻译文稿,大多数学生在倾听讲解时均会聚精会神,尽量多地捕捉自己需要掌握的重要信息。
穆雷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背后承载的是各种信息的传递,研究这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翻译文化的研究,加强翻译文化研究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方面。“逆向全过程”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从翻译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学校课堂着手探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诸多实践证明,该方法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有值得挖掘与改进的地方。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强,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将日益得到重视,广大学生翻译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中国融入世界、为世界了解中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
[2]蒋招凤.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刘宗和.论翻译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5]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7]让·德利尔著.孔慧双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8]王诗槐.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5).
[9]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
[10]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基金项目:湖北民族学院校级重点项目:翻译课堂“逆向全过程”教学模式实证研究(2012JY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