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21天2300辆”,这是陆风X5自今年9月9日正式在全国上市以来的发售成绩。除了赶上近年来国内市场上SUV车型紧俏的大好形势,陆风X5的最大卖点便是搭载了一款8挡自动变速器(8AT),一款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中国车市对搭载自动变速器的轿车需求正年年飞涨,虽然目前没能紧紧跟上这一步伐,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在进行着各种尝试。为陆风配套8AT的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瑞”)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一出手便直奔8个挡位。这座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的山头风光无限,风险亦无限。
险境与风光
“去年一年国内自动变速器市场需求达到700万台,换算成产值约为1千亿元,而国内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所占市场份额甚至不到1%。”尽管业内对自主自动变速器产业的严峻形势有所了解,但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透露的这一数据仍不免让人心惊且心痛。
在汽车关键零部件中,比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事实上是更难补齐的短板,已经连续数年成为国内进口额最大的汽车零部件。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在这方面支出的进口费用在80亿美元左右,并还在继续增长,不少自主品牌车企严重依赖外资或合资品牌的自动变速器。前段时间,一则内容为“哈弗H8一再推迟上市是因为采埃孚被奔驰授意中断供货”的报道令很多人信以为真,虽然长城汽车已发布公告说明原因,但这则所谓的谣传“太有现实基础”,从某种程度上印证着很多业内人士对自主品牌汽车“很容易被国外的自动变速器卡住脖子”的担忧。
不少国内汽车领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上马自动变速器项目以图自强,不仅为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求在这片越来越大的市场上分羹抢食时占据有利位置。一时间,“一个自动变速器就搞得国内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真正坚持做下来的不多,做出点成绩的更没几个。”即便是在国内颇有实力的自主品牌车企,也有折戟4AT而不得不再向外资企业寻求配套的经历。而那几家主要的外资品牌自动变速器生产企业,则继续保持着在中国这一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其本土化策略依然以独资为主,将最新技术首先应用于高端车型特别是自家新车,令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只好“亦步亦趋”。
为什么这个行业会长期处于这种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向记者分析了主要原因:首先,AT本身的技术非常复杂,各方面要求极高。“不仅是设计技术,更重要的是工艺技术,这需要非常广泛的工业基础,国内并非完全没有这个基础,只是不太到位。”比如盛瑞传动的8AT生产线从韩国引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国内尚无生产这种生产线的厂家。“要不是这样的国际大合作,我们很难做起来。很多企业甚至没做过这个东西。”
其次,各方对这个行业的重视和支持度非常有限,在国家层面上“顾不过来,更摆不上日程”,郭孔辉表示,“国家的重大项目立项,几乎立不到汽车产业上,飞机、航天器、国防、物联网等都比汽车更重要,也更迫切。”即便是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也有发动机排在前头。而在日、美、德等世界制造业强国,汽车产业不仅被视为战略性产业,关于产业的全局规划也较为完备。而且正因为技术复杂,对投入的资金要求得更多。国内愿意承担、并能承担起来的企业或地方政府组织数量有限。
再次,与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和民族特性也有关系。“8AT产品对精密度和各部分匹配度的要求已经非常高了,有专门的设备,流程要求也非常严格。”郭孔辉以齿轮为例,“一个个小小的齿轮加工得非常精细,受力以后是否会有变形,在材料方面,温度变化是否会引起微小的尺寸变化,清洁度是否足够高,这些细微因素都可能影响产品噪声的大小。”“成百上千的零件组装在一起,需要每时每刻、每个零部件都非常认真。招来那么多工人,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很认真?这种习惯的养成很不容易。”在他看来,国人往往灵活有余而严谨不足,“一条路走不通就马上变通,认为差一点点没关系”,这恰恰是需要精密生产工艺行业的大忌。
由此,不难理解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谈及盛瑞8AT项目时的感慨:“盛瑞团队确实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团队,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一种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到现在,而且达到了这种水平,非常不易。”他本人已经看过太多半途而废的项目,“目前国内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很多企业、研究院、大专院校一开始都参与其中搞了多个课题,研究一段时间便有很多单位最终将项目丢在一边,没几个真正坚持下去的,所以难度非常大。”比如他曾一直非常关注对高压共轨系统的研究项目,从开始的多家上马到后来只余一家研究所独立坚持。更何况,在当初开展自动变速器研发的国内企业中,盛瑞并非各方看来最有实力、最有工业基础的那个,质疑之声从未消停。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就是这家当初没被多少人看好的企业,盛瑞8AT自动变速器用七年时间一路过关斩将,从研发、试制、试验验证到今年9月9日的正式投向市场,走到了批量化生产的门口。据了解,这是世界的首款前置前驱8AT,采用4自由度行星变速机构,利用三个行星排、三对常啮合齿轮、5个换挡元件布置在两根轴系的布置方案,目前已申请专利139项目,其中发明专利51项(获得专利授权87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
“该项目达到了设计技术指标,项目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技术资料齐全、配套体系完善,可以转入批量生产阶段,一致同意通过技术鉴定。”10月17日,在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潍坊市科技局组织的8挡自动变速器(8AT)科技成果鉴定会上,由多名国内重要的业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一致给出了这一鉴定意见。
顺利地实现8AT的产业化,一片风光无限的市场就摆在盛瑞眼前。据徐向阳透露,在目前全球每年销售的8000多万辆汽车中,装配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已经占50%左右,即全球自动变速器的市场需求大约是每年3000多万台。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的手动挡乘用车车型已经不太多见,日本的自动变速器装车率接近90%,韩国也有70?80%左右,欧洲地区的整体装车率也在40%?50%。而在我国,最近几年搭载自动变速器的车型增长得非常快,据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自动变速器的平均年增长率大约是35%,而整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还不到20%,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自动变速器的年均增长率为20%,相当于整车增长速度的两倍。另一组数据表明,现在国内的合资品牌车型中,自动变速器的搭载率已超过60%,而自主品牌车型的还不到10%,还是一片蓝海市场。
谋势亦谋子
“换挡非常平顺,听不出太大的噪声,如果质量水平、性能能稳定下来,这款变速器已经是一款蛮不错的产品了。和国外的最高水平的变速器比,可能还会有点差距,但一般用户已经感觉不到了。”郭孔辉在试驾后如是告诉记者。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则给出了“只要确保上量过程中的品质,已经可以媲美合资品牌”的评价,在他看来,这款产品的显著优点便是“换挡过程中,动力中断扭矩配合、软件配合以及平稳度都很好,发动机几乎没什么噪音”,因为即便是不少合资品牌产品,在换挡中的“扭矩控制也不是很好,发动机升速很快,能听出明显的噪音”,因此,“这款8AT做得不错,比起合资品牌的自动变速器“也不差”。他还建议,今后的产品设计可以考虑根据轿车的特点适当调整高低档的速比大小,而且要充分重视用户应用暴露的问题,因为市场上的个人用户千差万别,路况也多种多样,“特别是要多找新手,开车不熟练的人试”。
一些试过车的整车企业人士也做出了类似的肯定,长安汽车北京研究院院长吴礼军就觉得,“比我想像中的要好得多,减挡比升挡做得还要好,如果不是专业用户以挑剔地眼光去找,没有什么大问题,已经可以上市了。”
对于陆风X5 8AT车型在正式发售中的表现,陆风方面也表示满意,认为该款车型综合表现优于国内同级别汽车。广大消费者对8AT的反映超出预期,对节油、舒适等特点给予了普遍认可。这家第一个吃螃蟹的整车厂自2010年底与盛瑞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历经四年的携手攻关,最终实现了陆风X5 8AT车型的全国上市销售,并准备“大步向前”,盛瑞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单丰武先生表示,根据陆风的整车上市计划,今年7月份,8AT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现已形成月产2000台的规模,计划到年底达到月产5000台的能力,全年完成产销1.1万?1.2万台,明年陆风对8AT的需求量将达到5万台。
善弈者谋势。盛瑞领导层的眼光从不局限于一个8AT,这只是盛瑞筹谋的一盘大棋中的先锋一子。因为8AT项目本身的意义就不止是生产出一个较为先进的产品推向市场为企业赚取利润。
从宏观上看,一款自主8AT诞生意味着汽车产业甚至是国防安全都多了一分保障。郭孔辉就曾强调,“虽然国内绝大部分车企都买国外品牌的自动变速器,但军车绝对不能用国外的产品,否则国防安全会受到威胁。”对汽车行业而言,有了自主研发的8AT,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便具备了匹配国际前沿自动变速器的条件,有利于维护中国自动变速器产业的技术安全。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动力总成课课长王孝全在看到盛瑞自主8AT之后不断感叹:“只要跟国外的自动变速器企业打过交道,都会迫切希望尽快扶持起一个我们自己的品牌。”这样至少“不会受制于人,勉强用上外方的旧技术”,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也可以在自动变速器的先进技术上“尝鲜”。
而且对国内整车企业而言,一旦自主8AT产品能成功地不断上量,必将改写现有的国内自动变速器市场的格局,引发外资品牌的降价、投放新技术、新产品的热潮。这在国内不算长的汽车产业历史上已有先例,比如一批自主品牌汽车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之后,就曾引发合资品牌车型的降价、更新换代行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企人士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他对“盛瑞们”尽快上量成功的渴望:“因为退一步讲,即便我的车型还在用外资品牌的自动变速器,这时成本也会大幅下降,或者我能以原来的价格拿到更新更好的产品。”由此可见,只要国内有一批“盛瑞们”,整车企业在自动变速器这个领域就可坐收渔利。
从产业链角度看,由于8AT的生产所需零部件众多,工艺要求严苛,不仅能带动国内自动变速器产业链的快速成长,为我国后续自动变速器的产业化打下基础,还将促进国内精细工艺和优化生产流程技术的提升,受益的将不仅是汽车行业。盛瑞领导层不仅看到了这一点,一个更大的规划已经付诸行动。据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祥伍介绍,对于8AT产业链的建设,盛瑞有更为长远的计划,当8AT达到年产5万台时,大部分供应商需要进行第二轮投资,盛瑞提出建立自动变速器工业地产项目,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无统一组织的零部件供应商吸引到潍坊,统一培训、统一融资、统一上能力、统一管理,抱团取暖,打造一个完整的高水平自动变速器产业园区,形成一个自动变速器产业园文化,并逐渐将国外进口零部件国产化,形成高水平、大品牌的自动变速器产业集群。
对汽车产业而言,盛瑞的8AT项目不仅是填补了目前国内的一项技术空白,其过程更为业内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研发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国际化产学研用战略合作,整合世界资源为我所用”,它集成应用了国际先进的8挡换挡控制理论、工程化及产业化、应用软件开发、整车匹配标定、生产制造和试验测试等集成创新技术。这种开发模式不仅被业内多位专家认定为“创新”,不少了解盛瑞8AT项目的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供应商也乐于学习、探讨。
针对目前的国内市场形势,正式上市的8AT产品及其身后的平台对盛瑞而言又是进退合宜的利器。首先,选择直接从8挡切入的产品策略“在当初看来是太大胆、太敢做了,现在看来还是很明智的”,不止一位来盛瑞参观的整车企业人员如是评价,“这有点弯道超车的意味”。如果当初选择市场上应用较为普遍的4AT或者是6AT,前面已有车企败退于此的先例,即便费尽心力做出来,面对满眼的外资品牌4AT、6AT,竞争力又从何而来?不过是继续紧紧追随、从未超越。而且,就当时盛瑞自身在这一领域的工业基础而言,难度也确实相当大。更何况,油耗法规重压之下,从理论上讲,多两个挡位至少能节油8%。
“该方案设计精巧,换挡逻辑灵活,传动效率高,可基于同一平台,方便地实现5-13AT系列化自动变速器产品和混合动力传动产品开发,特别适合中国汽车市场多层次的需求。”这是专家委员会对盛瑞8AT这一方案的评价,盛瑞由此切入,为自己产品线的上升下探都留了不少空间。据刘祥伍透露:“我们在推进第一代8AT与多款整车搭载的同时,已与德国、英国和北航等合作方共同启动国际领先的13AT和带启停功能的8AT的研究开发,2015年两款变速器将完成样机试制。另外,盛瑞工程院以及德国分中心和北航分中心已经开始启动200牛顿米紧凑型8AT的开发,以便尽快满足A级车对高端自动变速器的市场需求。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将研究开发混合动力8AT、纯电传动等国际前沿的自动变速器技术,推进产品的系列化。”宋健认为,“今后为新能源车型配套的方向应是自动变速器企业的发展重点。目前国内的甚至国外的纯电动车型几乎都没有变速器,因为量太小,一款2?3挡的自动变速器非常有必要。”
截止目前,盛瑞的8AT已累计生产5100台,销售4680台,其中9月份完成合格装机1641台,销售1508台,产量和一次下线合格率稳步上升,单班日产能达到90台,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达到80%;计划10月份装机1800台;12月份形成年产5000台生产能力,2014年全年目标销售1.1万?1.2万台,单班产能120台,一次合格率85%,正朝着2015年8AT市场的5万台订单挺进。
一山又一山
“我觉得我刚刚翻过了一座大山,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抬头一看,一座更大的山峰还在前面。”在8AT供应商交流会上,刘祥伍这样告诉自己的众多“小伙伴儿们”,前方行路更难。此时的盛瑞,虽然头顶国内同行标杆的光环,眼望一片风光无限的市场,脚却是踩在刀刃上。8AT已经正式推向市场,虽然现在赢得了不错的反应,但更大更严峻的市场考验才刚开始,此时的8AT乃至盛瑞,无法承受一场目前对车企而言已经常态化的召回行动。
盛瑞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单丰武表示,“8AT进入产业化阶段,还有很多工艺问题、质量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
头号难题便是生产一致性问题。这是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都未真正解决的共性问题。何光远就特别提到了对“精细加工工艺技术的掌握”,因为对8AT产品的开发,盛瑞“已经初步掌握技术,问题在于开发的产品怎么能够稳定地批量生产”,他强调:“这关一定得过,而且应该先过!首先把8AT搞好,搞稳定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更有基础,更容易赢得用户的信任。不要以为搞出8AT问题就解决了。特别要重视用户对我们的反馈。”
对盛瑞而言,这一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盛瑞自身的精细工艺水平及质量控制、统筹管理水平。何光远建议,“产品开发的技术要继续深入,还不能忽视制造工艺技术。特别是决不能忽视工艺过程中细节问题,要研究如何保持产品精度的一致性、匹配度甚至是清洁度。”
在郭孔辉看来,“现在他们自己的加工也还不错”,更大的问题出在盛瑞的供应商层面。“如果下面零部件配套企业做不到高精密度,厂家就控制不了一致性。”郭孔辉表示,“自动变速器产业链上的兄弟单位也必须重视工艺技术,长期稳定地保证产品一致性,供应商的稳定性和零部件加工的稳定性都很重要。”
盛瑞和自己的供应商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零部件一次交检合格率仍然较低,质量工作整改进度跟不上变速器上市进度;产能虽然得到稳步提升,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项目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前来参观的整车企业人士表示,自己的犹疑、观望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大批量生产中的质量稳定性的担忧,不敢贸然“吃螃蟹”。企业准备派出战略规划、技术、品牌等不同部门来分批考察、观察,慎重决策。
从市场层面看,虽然自主8AT的量产有利于改写市场格局,倒逼外资品牌产品降价、更新,但这种对车企乃至行业有利的形势对盛瑞们而言却是把双刃剑。毕竟,虽然不少客户对8AT的表现给予了肯定,但消费者对8AT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许多汽车网站的车友交流论坛上,很多普通用户对8AT依然陌生,一些所谓的资深车主也只认外资品牌。不少国内车企受此影响,也不敢轻易选择自主研发的产品,怕不够“高大上”,怕“自主研发的产品会出问题,进而造成对自己汽车品牌的伤害”。再加上国际上的一些竞争对手对盛瑞8AT在产能提升、质量改进等某些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放大,盛瑞们的前景看起来无限好,眼下的处境也不算乐观,一个再强的企业也很难超越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如果得不到国内更多车企的配套支持,国内的自动变速器企业固然前景堪虞,车企也会为群体的观望态度付出一些代价,至少是重回老路依赖外资,使得希望自主自动变速器上市引动成本下降的“小九九”彻底落空。
限于目前国内自主自动变速器的研发水平,盛瑞还要继续根据市场的反馈攻克这个行业所面临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比如,PRND挡位不准确、OBD亮(变速器离合器滑摩)、低温下换挡挫感明显等。盛瑞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书翰表示,陆风、盛瑞已经成立联合攻关小组,以快速解决市场上反馈的质量问题。10月末将发布优化后的控制软件,将整车换挡的平顺性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售后服务体系,尽快形成市场问题及时反馈和快速处理机制;全面启动陆风E32项目、四驱项目以及启停项目和13AT项目,预计明年1季度实现陆风E32项目、四驱项目的上市销售,明年上半年完成启停项目和13AT项目的样机试制,逐步推进高端AT产品的系列化,形成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布局。
“如果把8AT项目比作万里长征”,单丰武认为,现在反而是“翻越雪山的最艰难时期”,如果真能顺利地过了一山又一山,胜利者将绝不仅仅是一个盛瑞。
业界聚焦
据介绍,盛瑞8AT是全球继日本爱信8AT、德国采埃孚8AT之后的第三款8AT。而与其他两款8AT相比,盛瑞8AT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AT适用于1.8?3.0升B、C级乘用车;在技术方案上,仅用5AT的元件即实现了8挡变速,动力性和舒适性好;结构简单,成本优势明显。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在整车中的布置;据测试,比4AT节油16%,比6AT节油6%;同时,公司技术储备充足,基于同一技术方案完成了四驱8AT的研制并实现在整车上的搭载,启动了带启停功能的8挡自动变速器的开发并完成概念设计,后续还可以开发乘用车13挡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以及大型商用车自动变速器,以满足汽车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业界聚焦
2014年10月17日上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潍坊市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心负责人、依托单位主要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主持。
会上,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祥伍致词,并为工程技术委员会新增委员颁发聘书。随后,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盛瑞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书翰作了8AT项目的工作汇报。会议开始之前,专家们还参观了盛瑞8AT展厅、8AT自动装配线/测试线,试驾了搭载盛瑞8AT的陆风X5。
17日下午,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潍坊市科技局主办的8挡自动变速器(8AT)科技成果鉴定会在潍坊市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潍坊市常务副市长孙起生、潍坊市政协主席崔建平等出席鉴定会。根据会议要求大会现场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并推选郭孔辉为专家组组长。徐向阳向8挡自动变速器(8AT)科技成果鉴定专家委员会做了《8AT项目研制工作总结汇报》,并回答专家提问。经过专家们的多方讨论和研究后,形成了鉴定意见,一致同意通过技术鉴定。
18日上午,由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汽车AT自动变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以“创新引领·产业突破”为主题的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届技术创新会议召开。行业专家、高校和研究机构、汽车厂、供应商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