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翠玲 叶文伟(重庆邮电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065)
自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以来,为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与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高校事业发展需要,各高校陆续开展了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岗位设置与聘任制度的实施为高校开创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为合理调整岗位结构、深化用人机制、提高用人效益带来了新机遇[1],却给某些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效果的重要手段。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化服务以来,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大多数都实行了学科化服务;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由于专业人才紧缺等原因,大多数都没有开展学科化服务,尤其是岗位设置与聘任制度实施以后,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面临诸多阻碍。
为此,笔者通过文献阅读、网上交流、电话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了某些普通高校图书馆岗位设置与聘任的情况,针对普通高校图书馆岗位设置与聘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系统论述了学科化服务团队的组织模式、工作模式、工作职责及绩效考核方式,分析了构建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指出构建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普通高校岗位设置类别一般分为: 专任教师岗位、辅导员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5种类别。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属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少数高校图书馆包含“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两种类别。首次岗位设置与聘任后,高校图书馆岗位数量与等级基本上是按图书馆现有人员情况配置的。
1.2.1 难以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普通高校岗位设置与聘任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经学校核定的岗位编制数作为各部门岗位设置总量、绩效工资和相关人员经费划拨的主要依据。岗位编制管理实行两级负责制,各部门在学校下达的岗位编制数内,负责对所属部门人员编制的核定与管理。超编部门要制定缩编计划,通过自然减员、学校内部调整等方式逐步将岗位编制数控制在学校核定的岗位编制数内。否则,超编人员的经费由所在单位自行解决。缺编部门要本着优化队伍的原则,有计划地补充所需要的人员,缺编人数一般不得超过本部门岗位编制总数的10%。
许多普通高校图书馆首次岗位设置与聘任后,3年内退休馆员较多,尽管图书馆多次打报告要求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科化服务,学校还是3年内没有引进一个高学历专业人才,而是将其他单位超编人员或引进人才家属安排到图书馆,使图书馆因专业人才紧缺而无法开展学科化服务。
1.2.2 难以提升科研水平
有的高校在岗位设置与聘任时,要求党群、行政、教辅、学院等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申请聘任管理岗位。高校图书馆属于教辅单位,图书馆的馆长和部主任在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以前,档案工资和津贴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技术职务发放。实施岗位设置与聘任后,按照学校的要求图书馆的馆长和部主任必须申请聘任管理岗位,并根据个人所具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及等级,参照管理岗位的上岗条件确定其管理岗位等级及档次(管理岗位共设1~8级,每级分A、B、C、D不同档次)。具体做法是:正高级职称对应正处级的相应等级及档次,副高级职称对应副处级的相应等级及档次;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升一个档次。由于图书馆的部主任本身就是科级,所以中级职称的部主任可以直接按行政职务聘任。
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两者在岗位职责、岗位考核标准、破格上岗条件等方面差别较大。管理岗位在岗位职责、岗位考核标准、破格上岗条件等方面对科研业绩没有明确要求,主要根据所聘任岗位的任职年限及学位确定其相应的档次;在聘期内表现优秀或有突出贡献者,经学校研究决定,还可以提前“晋级升档”。专业技术岗位在岗位职责、岗位考核标准、破格上岗条件等方面对科研业绩都有明确要求,而且难度还比较大(见表1)。
表1 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科研业绩论文标准
据调研,普通高校图书馆馆长和部主任大多数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如果馆长和部主任都没有科研业绩要求,那么图书馆科研的整体实力会明显下降,这必然会影响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从学科化服务的内涵看,所谓学科化服务,其实质就是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按照“学科”划分的个性化服务。从学科化服务的内容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内容有很大的继承性,既延续了传统的学科联络和专业参考帮助,又增加了许多新职责。应该说,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传承拓展的过程。学科馆员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即对学科信息资源的评估能力),还必须对图书馆各部门工作有所了解,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2]。因此,学科化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图书馆各个部门协同完成,需要一个分工明确的服务团队来完成联络、宣传、培训、跟踪服务、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的工作。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普通高校图书馆岗位设置与聘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图书馆领导应对图书馆现有岗位和人员进行认真的分析,根据学校制定的岗位类型、设岗原则和标准,对图书馆承担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合理、科学的分解与重组,将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分解到具体岗位上,实行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各岗位既要明确工作分工,又要保持工作量基本均衡。
根据普通高校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和各部门工作性质,学科化服务团队应由馆长、部主任和参考咨询部、采编部、技术部等部门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组成。学科馆员编制宜采用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专职学科馆员由参考咨询部人员担任;兼职学科馆员由其他部门人员担任。
根据馆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校各学院专业设置,高校图书馆组成相应的理科类、工科类和社科类学科化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1~2名专职学科馆员和几名兼职学科馆员组成,兼职学科馆员的数量属于动态岗位数,可根据学科馆员工作量和学科化服务的需要实行动态配置。学科化服务团队人员的配置应以工作量核算为依据,以提高学科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优化学科化服务队伍结构为重点,合理配置图书馆现有人力资源。
1981—2012年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历时31年,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从“院系联络”到“专业参考帮助”再到“参与院系教学科研活动”,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3]。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起步较晚,关于学科馆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随着用户需求、资源构成、服务手段及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根据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经验,结合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四项:一是院系联络、资源建设;二是网络数据库使用与培训、网络资源导航;三是信息素养教育、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服务;四是研究性服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重点应开展以下两项工作。
2.3.1 根据用户需求,开展学科化资源建设。
由于数字资源采购经费逐年增加,纸质图书采购经费相对减少。为了提高纸质图书的采购质量,根据用户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学科化馆藏建设。具体做法是:图书馆每年将纸质图书采购经费分成三块,60%的采购经费由图书馆通过政府招标进行图书采购,采购书目包括读者日常推荐的书目和各学院每年一次集中推荐的书目;30%的采购经费根据各学院师生数量和有无博士点建设等因素分配到各学院,各学院再将相关经费分配给各个教学部,由教学部主任根据本部门教学科研需求自己采购,所购图书经图书馆分编后放入各学院资料室;10%的采购经费用于全校教师零购,重点资助理工科教师购买外文原版图书。理工科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如果急需购买某种外文原版图书,经馆长或采编部主任同意后,可自己购买,所购图书经图书馆分编后放入图书馆相关库室(见表2)。
2.3.2 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数字资源导航服务。
所谓以用户为中心,一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按照用户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创建个性化信息环境。所谓数字资源导航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图书馆所购买的网络数据库;二是网络资源。
随着数字资源采购经费的逐年增加,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网络数据库也逐年增加。为了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学科化服务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熟练掌握各种电子资源的特性,熟悉每个网络数据库的内容和质量情况,包括数据库的数据构成时间、所收录全文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检索系统的先进性等,以便随时对所服务的院系进行对口宣传、培训,对科研人员在检索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激发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兴趣。另外,每个学科化服务团队要有一名馆员专门负责关注相关学科数据库的动态变化,以及新购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的宣传、使用与培训工作。根据教师的需要,馆员可以到办公室或家里进行辅导,为科研人员利用数字资源提供参考和帮助。
表2 图书馆每年纸质图书采购经费分配表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其分布的离散性、动态性等特性,极大地影响了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网上资源。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教授,受外语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要迅速、有效地获取网上的有用信息,并非易事。为此,每个学科化服务团队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对相关学科领域内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构建相应的网络学术资源导航系统,以解决读者有限精力与网络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国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专职馆员,其对口服务是以细分的学科为单位,一个学科馆员服务一个细分的学科;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兼职馆员,其对口服务是以院系为单位,一个学科馆员服务多个院、系相关学科[4]。
学科化服务是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学科馆员最好是专职馆员,对口服务模式最好是“一对一”。由于普通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再加上岗位设置的局限性,学科化服务团队人员多数是兼职馆员,对口服务模式无法做到“一对一”,只能采取团队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
每个学科化服务团队的人员配备基于3个因素,一是馆员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长;二是馆员的部门工作和业务技能;三是馆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每个团队内部馆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根据以上3个因素安排的。从部门工作性质分,采编部人员主要负责院系联络、资源建设;技术部人员主要负责网络数据库使用与培训、网络资源导航;参考咨询部人员主要负责信息素养教育、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等。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分,硕士研究生学历或中级职称馆员工作重点是院系联络、网络数据库使用与培训;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副高级职称馆员工作重点是定题服务、网络资源导航、信息素养教育;正高级职称馆员工作重点是提供研究性服务,参与院系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每个学科化服务团队,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规划自己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重点;每个馆员可根据自己团队的整体服务内容逐一开展个性化服务。团队之间、馆员之间定期开展交流会,分享彼此的经验,共同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减少各个团队重复性的工作,提升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形象。
实行岗位设置与聘任后,按照学校的要求,图书馆每年都要编制岗位说明书,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聘岗人员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开展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教职工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级,年度考核结果是奖惩工作人员、发放绩效工资、调整校内岗位级别和档次的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学科化服务团队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针对有的高校管理岗位无科研业绩要求的问题,普通高校图书馆应对科研业绩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进行细化 :第一,管理岗位科研业绩原则上要达到相应级别专业技术岗位的科研业绩标准;第二,管理岗位的科研业绩和专业技术岗位超出学校标准的科研业绩,图书馆应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可为年度考核成绩加分和发放科研奖金。
学科化服务团队具有知识型、专业型、互补型、相融型的特点,其建立主要是基于专业人才不足的现实, 在按学科、专业组织人力进行专业化、学科化服务时,一定要避免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平均分配,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配置。既突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服务,又能保证各学科化服务团队服务质量的平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根据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用户的需求及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化服务团队人员的配置。另外,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于学科化服务的需求也不同,学科化服务团队要根据不同读者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服务方案,并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方案。
学科化服务团队是跨部门组建的复合团队,其组织模式是双轨制,即结构化部门加上动态、灵活的服务团队。学科化团队服务模式的运行依赖于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依赖于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依赖于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相互信任、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因此,对学科化服务团队的管理既要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又要允许馆员弹性、灵活地开展工作,给予馆员充分的信任和自主权。
[1]郑承军,王 旭.以岗位设置为契机,开创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6):23-25.
[2]徐 ,郭 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14-18.
[3]范翠玲,何宗玉,张仕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82-85.
[4]徐佩芳.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J].现代情报,2007(12):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