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实证研究

2014-10-23 12:14余世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图书馆建设 2014年1期
关键词:易用性意向变量

余世英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明均仁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移动图书馆结合现代化通信手段向读者揭示馆藏信息资源,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接受图书馆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继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之后的新兴服务领域,将成为未来图书馆面向用户的最普遍的服务方式,或许在未来移动图书馆是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1 移动图书馆研究概况

笔者对国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主题:(1)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介绍及调查分析;(2)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3)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4)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和平台实施构建;(5)移动图书馆应用案例介绍和分析;(6)其他[1]。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3个层面。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移动图书馆概念与内涵的界定、服务功能、服务模式、建设原则及发展意义上;应用层面的研究成果侧重于移动图书馆系统实施、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实例的介绍;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则集中于在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

尽管有关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体系初具雏形,但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还停留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分析研究,且研究的力度不够,尚未形成明显的研究主题。与移动图书馆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数量远多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形成专深的研究理论,且尚未触及移动图书馆研究的核心[2]。而作为面向用户的移动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应用,其用户感知和服务效果同样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广大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将成为衡量移动图书馆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外文献对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给予科学的预测和解释的很少,大多停留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仍以文字阐述类为主。因此,深入探讨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接受程度、行为意向及其主导因素,对于充实移动图书馆研究成果和指导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TAM理论与用户行为研究

技术的先进性和可用性等技术创新因素并不能自动引发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而与技术接受相关的认知构建却能够更好地预测用户的技术使用行为[3]。1989年,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见图1)旨在解释和预测使用者使用信息系统一段时间以后接受系统的情况[4]。该模型认为影响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揭示了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一组通用影响因素。根据Davis的定义,感知有用性主要体现信息系统对用户工作业绩的提升程度,感知易用性主要体现信息系统方便用户使用的难易程度[4]。随后,以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为代表的接受理论开始用于解释用户接受新信息科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使用行为,并催生出大量建立在其理论框架基础上的新的研究工作。

图1 TAM

TAM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开始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接受研究。将TAM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并进行模型扩展和修正是当下图书情报界对于图书馆读者行为研究的新应用[5]。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时代下数字图书馆的延伸,是一种创新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它同样适用TAM理论来检验用户的接受和使用状况。当读者接受移动图书馆时,他们就接受了与移动图书馆相关的技术和创新服务活动。将TAM这一分析工具应用到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行为分析上,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指引,指导移动图书馆建设。

2.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目前国内文献调研结果显示,很少有文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给予科学的预测和解释。截止到2013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共有3篇期刊论文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技术接受情况进行研究,其中,一篇只是在传统的TAM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感知成本变量来构建用户接受模型并对其验证[6];另两篇是在TAM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模型扩展并进行定性分析[7-8]。

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是一项较复杂的行为,涉及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任务因素、组织因素等多个层面,不同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影响和制约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接受。因此,图书馆全面了解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的影响因素,有必要从多个维度来全面、客观地分析。本研究在TAM理论的基础上,借鉴TAM2、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技术接受与利用整合理论)、TAM3等用户接受理论及各种改进TAM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在保留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意向等传统的TAM变量的基础上,选择了影响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外部变量包括相关性、系统帮助、可访问性、领域知识、自我效能、社会影响、感知愉悦性、感知成本,以弥补技术接受在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中的不足。本研究构建模型和相关假设如图2所示。

图2 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

2.2.1 内部TAM变量

(1)感知有用性

本研究的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有助于提高其利用图书馆资源及学习、科研的效率。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来说,用户可随时随地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取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大大增强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效性的认知。同时,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便性、及时性、个性化信息服务等特征对用户的学习、工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也使用户认为移动图书馆能够提高工作绩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认知。

(2)感知易用性

本研究中的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户感知掌握和熟悉使用移动图书馆的难易程度。移动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反映了用户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容易程度,包含了对该服务平台学习的过程、使用的程度及应用的轻松程度等方面。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时,如果感觉很困难,认为该系统平台很难上手,难以从系统与设备的兼容性、界面操作的简便性、界面导航清晰明了等方面获得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认知,那么使用者可能不会觉得其有用,进而会选择其他的图书馆服务方式。

(3)行为意向

行为意向是指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意愿,本研究中是指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愿程度。系统使用意向既是评价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信息技术投资转化为组织绩效的重要环节。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反映了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取相关信息服务的主观愿望。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已成为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成功实施的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即当用户越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对自己有用,其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也就越强烈。

H2: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移动图书馆易用,其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感知就越强。

H3: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即当用户越认为移动图书馆易用,其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就越强。

2.2.2 系统特征变量

在信息科学文献中,系统特征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并且其对图书馆系统的成功推广和普及日趋重要。本研究参考Lindgaard[9]在技术接受中关于系统特征的分类研究,将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的系统特征分为3个变量:相关性、系统帮助和可访问性。

(1)相关性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目的是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Venkatesh & Davis认为相关性与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是紧密相关的[10]。由此,我们认为只有当移动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时,用户才会发觉使用移动图书馆是非常容易找到信息的和有用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4: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自己是相关的,其越感知移动图书馆是有用的。

(2)系统帮助

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帮助实质就是积极帮助用户解决系统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难题,让用户对系统产生满足感并乐于接受该系统的服务。移动图书馆的系统帮助是一种提高服务质量的表现方式。当用户不能下载相关文献或者搜索相关服务时,移动图书馆提供的系统帮助可以帮助用户获取全文或服务,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使其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5:系统帮助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过程中能获得帮助,其感知有用性就越强。

(3)可访问性

可访问性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从而促使用户采用移动信息服务技术,因为经过加强的获取便利性会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移动图书馆面向用户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查询、图书借阅与续借、移动阅读等信息服务。如果用户在访问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与不便,如系统平台与设备不兼容等而造成的无法访问、网络带宽影响网络数据的传输速度等状况,会给用户留下该移动图书馆缺乏有用性的印象。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6:可访问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能随时随地访问移动图书馆,其感知有用性就越强。

2.2.3 个体差异变量

相关学者利用TAM实证研究了个体差异对信息技术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差异与感知易用性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11]。本研究结合数字图书馆已有研究,将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中的个体差异分为领域知识和自我效能两个变量。

(1)领域知识

与实体图书馆相比,移动图书馆无法实现物理管理,完全依托于网络环境,用户无法实现实时、面对面的咨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信息系统的领域知识的掌握会极大地方便其与图书馆数字平台进行交互。用户在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知识积累程度会影响到用户使用其进行信息获取的绩效。当图书馆用户较好地掌握了移动图书馆领域的知识时,可以帮助其快速地熟悉使用规则和掌握技能知识,从而更加有效地搜索到相关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7:领域知识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积累与掌握了移动图书馆的相关知识,其感知易用性就越强。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反映了个体对其自身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感知和判断。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以期获得服务效果之前,经常会对自己的相关能力或信息技能做出主观判断。如果图书馆用户认为以自己当前的信息检索能力、移动增值服务使用经历、数据处理的技术水平等能够顺利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服务,那么该用户会觉得比较容易使用移动图书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8:自我效能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即当用户感知对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取信息服务能力的信念越强,其感知易用性就越强。

2.2.4 感知愉悦性

用户在选择、接受新技术时,不仅考虑系统的价值,还会关注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可获得的愉悦感。感知愉悦性能显著影响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服务的行为,有助于深化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程度和范围。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登陆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获取相关的信息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感知愉悦性使其低估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因此,他们享受这个体验过程,并没有感知到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即愉悦性感知降低了用户对使用中所需要努力程度的认知;同时,当用户享受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时,他们会认为移动图书馆容易使用,并愿意使用,希望能够再次体验到这种愉悦心情。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9: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即当用户感知到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愉悦时,其感知易用性就越强。

H10:感知愉悦性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即当用户越认为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是愉悦的,其行为意向就越强。

2.2.5 感知成本

研究表明,经济动机和结果是信息系统接受研究的焦点,而成本往往是信息系统接受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12]。一些学者在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研究过程中,将感知成本引入到TAM之中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并强调了感知成本对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13]。例如,Hung在对WAP服务进行研究时将感知成本作为重要的变量纳入到TAM中,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感知成本是影响消费者接受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14];朱多刚也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到感知成本是影响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重要影响变量[6]。可见,移动图书馆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与其较低的服务成本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11:感知成本负向影响行为意向,即当用户越感知使用移动图书馆须付出成本,其使用意向就越不强。

2.2.6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指用户认为那些对他非常重要的人赞成或反对其使用某项产品或服务的程度。目前,移动图书馆在国内刚普及和推广,图书馆用户在接受与使用中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他们所在乎的人(如周围的朋友、同学、馆员等)影响,他们的赞同或反对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若用户在接触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周围朋友对该系统的评价,图书馆有关使用该系统的强制规定与奖励措施等,这些潜在的社会影响因素都会作用于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意向及其行为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假设如下:

H12:社会影响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即当用户越认为周围环境都支持其使用移动图书馆,其越会形成很强烈的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

H13: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即当用户越认为周围环境都支持其使用移动图书馆,其感知有用性就越强。

3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实证对象选取

本研究将实证对象界定为高校师生。相关研究表明,以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容易取得研究对象支持并容易获取样本数据,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销等优势[15]。本研究选择高校师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①高校师生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高校师生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他们具有创新意识,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移动服务使用的主要客户,也是移动图书馆的重要目标客户群和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移动图书馆的使用中普及率最高。目前,国内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03亿,其中学生占30.6%,是手机上网用户的最大群体[16],选取高校师生作为调查的样本符合本文的研究背景。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采用师生作为样本数据研究用户行为,并验证了不同使用环境下的TAM[17]。学者统计从1989—2003年发表在《MIS Quarterl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等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发现有10%是关于TAM研究的且近一半以学生作为抽样对象和样本来源[18]。③高校师生的使用经验必然会对今后移动图书馆持续推广和普及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发展。

3.2 问卷设计

针对模型涉及的各项潜变量,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引言、个人信息测量和变量测量。由于李克特量表易于设计和操作,比较适用于网络问卷、邮寄问卷、电话访谈和个人面谈,调查者容易掌握和使用这样量表的方法,是用的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本研究中第3部分的所有问题均采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李克特五级量表来衡量打分。所有变量均采用多个测度项,这些测度项均由已有文献改编而来,有些测量项目采用反问句,遵循问卷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对象性原则、完备性原则、逻辑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非诱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和测量质量。

3.3 数据收集和抽样信息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使用问卷星调查平台、网址为www.sojump.com)和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结合实施的可行性,纸质问卷选取了武汉地区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堂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502份(其中纸质问卷200份,网络问卷302份),经过样本筛选后得到有效问卷共计408份(其中纸质问卷145份,网络问卷263份)。从样本量上来看,符合验证研究的需要,达到了稳定样本的要求。

由于问卷星调查平台提供IP地址信息查询服务,从汇总结果上可以看到网络问卷调查涉及全国多个省份,其中湖北、北京、上海、四川、江苏、广东、重庆、浙江等省份累积比率皆达80%以上,此次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IP地址汇总情况与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分布情况一致,也与之前笔者调查国内移动图书馆的普及状况是吻合的[19]。可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样本中,教师占10%,学生占90%;男性占53.74%,女性占46.26%;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24岁之间,占到总人数的82%,可见样本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同时也包括少数4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教育学历程度主要是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为76%和18%,同时包括19名博士研究生;被调查者所属的学科分布包括了理、工、农、医、文、史、法、政类专业。

3.4 数据分析

3.4.1 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本研究采用内在信度评价。内在信度评价一般要求Cronbach's Alpha大于0.70,复合信度(Composite Realiability,简称CR)的值要大于0.70,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即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20]。表1是Cronbach's Alpha、CR和平均提取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简称AVE)。

表1 信度与收敛效度分析

由表1可知,本研究测量模型的所有变量的CR和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80,同时各变量的AVE值也达到了最低门槛值0.50。可见,本文所有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信度值和CR均在0.70以上,表明该模型具有相当不错的可靠性。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的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4.2 效度检验

效度考察测量模型的正确性,通常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来评价。

对于内容效度,本文在设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问卷量表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成熟量表,并经过广泛的访谈分析和文献归纳整理;同时,本文所采用的量表还通过相关专家、学者的认真审查、评价和修改,直到取得量表的最后一致性。调查问卷形成过程的严谨保证了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一般从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Fornell & Larcker认为可采用AVE值作为评判收敛效度的标准,AVE值必须大于0.50才表示具有收敛效度[21]。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知,各个因子的复合信度大于0.70并且所有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0的临界值,证明了本文中各个测量指标收敛于相应的因子,各个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本研究采用因子AVE值的平方根与因子间相关系数矩阵检验量表的区分效度。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各个因子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每个变量的测量问项能够与其他变量的问项区分开来,这进一步说明了本研究中的问卷量表的不同潜变量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上所述,本研究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进一步做假设检验的要求。

3.4.3 结构模型验证

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是找出影响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的诸多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估计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简称PLS)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利用Smart PLS2.0软件对模型进行路径参数估计,为使结果更加稳定则利用Bootstrapping方法对原始数据选取容量为1 000的重抽样样本,在此基础上检验路径系数的显著性。图3是利用软件估计出的各个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结果。

图3 结构模型测量结果

(1)R2

内生潜变量的R2值反映了内生潜变量被解释的程度,反映了模型的预测能力。PLS结构方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对模型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后,Henseler等认为主要要评估内生潜变量的R2值、路径系数估计等,其中内生潜变量的R2系数是必须要评估的一个指标[22]。Chin(1998年)将PLS路径模型中的R2系数——0.67、0.33、0.19依次描述为内容充实、中等及较弱3个等级[23]。R2值大小反映了结构变量被解释的程度,说明模型的预测能力。由表2可知,本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表2 内生潜变量对应的R2值

(2)路径系数

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可以反映各结构变量间因果关系作用的直接效应大小。一般来说,路径系数越大,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直接效应就越大。本研究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及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理论模型的研究假设检验

3.4.4 结果讨论

(1)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分析

PLS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证明在传统TAM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外部变量,能够解释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意向67.6%的变异,解释力主要来自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

本研究实证发现,在行为意向的影响变量中,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力最大,说明用户感觉移动图书馆是有用的,使用它能提高学习效率或快速完成相关任务,因此他们使用的倾向越高。另外,感知易用性也是影响行为意向的显著因素。移动图书馆用户越感知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操作容易,其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意向就越强。这一结果与之前关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4]。可见在本研究中,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行为,TAM依然适用,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社会影响对行为意向没有影响。Deb Sledgianowski等认为来自别人影响的压力在网络环境下会变弱[2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已相当熟悉了。本次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97%的高校师生表示已具有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上网的经历。很多人都已尝试或者接受网页浏览新闻、QQ通讯、移动阅读、手机游戏、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等移动增值服务,说明了移动服务的普及率很高。这种高普及率促使用户对移动服务已有比较长时间的使用经历和经验,对此类服务需不需要已有自己的主观评价,不会过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感知愉悦性对行为意向没有显著影响,此结论同Davis在功能性信息系统下发现感知愉悦性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是很大及Deb Sledgianowski等基于TAM对用户接受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相同[24]。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创新的服务方式能使用户沉浸在愉悦的体验中,但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信息需求,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相对于感知愉悦性更重要。可见,感知愉悦性在移动图书馆环境下,对行为意向不存在显著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感知成本与行为意向之间不存在负向影响关系,这与Shin-Yuan Hung等对WAP服务的接受研究结论一致[25]。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①成本被移动服务的普及降低了。当前,低廉的价格让高校的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及其他移动阅读设备,他们根本无需增添额外的移动设备即可登录移动图书馆享受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同时,移动通信商普遍推行移动上网套餐和校园大力推广Wi-Fi覆盖服务让流量费不再是上网的障碍,因此作为感知成本中的经济费用方面的支出被移动服务的普及降低了。②移动上网已成用户习惯,时间成本被缩小了。目前,用户利用移动设备来上网已成习惯,移动上网已经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③移动图书馆尚未收费。目前,高校开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尚处于初期实验推广阶段,因此,大部分的移动信息服务都没有收取额外的费用,这也是使用者认为感知成本的影响比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2)影响感知有用性的外部变量分析

PLS结构方程分析证明,本研究提出的用户接受模型对用户感知有用性的解释程度为64.2%,解释力主要来自感知易用性、相关性、社会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之间存在重要、正向的显著影响关系,路径数值达0.376,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如果高校师生感知移动图书馆容易使用,他们将更加愿意用其来进行移动信息服务以满足个人信息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科研或工作效率,使其更加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

本研究证实了相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与Thong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移动信息服务,相关性就成为用户衡量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否满足其信息需求的标准。如果用户发现在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中,使用移动图书馆是必须的,而且该系统平台提供的资源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那么就会认定移动图书馆是有用的,进而推动移动图书馆的普及与应用。

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与Taylor & Todd等的研究结论一致[26]。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服务刚刚推广普及,由于未建立稳定的评价指标,用户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身边的人(如周围的好友、同学)告之移动图书馆能更好或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其所需的信息资源,用户会有效其对提高其对移动图书馆的感知有用性,从而影响他们产生意愿去使用它。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系统帮助与可访问性对感知有用性没有显著影响作用。移动图书馆目前在国内刚刚兴起和发展,其系统使用功能及服务特征并不被图书馆用户所认知,造成部分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时并不知道移动图书馆平台能够提供服务帮助,以及目前大部分移动图书馆尚处于测试或者试用阶段以致系统平台不稳定、不兼容,所以很多高校师生在体验移动图书馆服务时,认为移动图书馆系统不稳定,使其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处于一种不认知或拒绝接受的状态。

(3)影响感知易用性的外部变量分析

PLS结构方程分析证明,本研究提出的用户接受模型对用户感知易用性的解释程度为60.2%,解释力主要来自感知愉悦性、自我效能、领域知识。

感知愉悦性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作用显著。高校师生使用移动图书馆主要是为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满足科研工作或学习的信息需求,具有较强的任务目的和导向,使用过程中的感知愉悦性无疑会为用户在工作、学习之中带来愉悦享受,促进用户操作使用,进而推广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应用。

相关研究指出,个体差异是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主要因素[27]。之前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验证了不同个体差异变量,如自我效能、领域知识、计算机操作经验都与感知易用性相关。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对移动图书馆领域知识积累及自我效能的感知有助于提高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易用性,使其能够分辨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并自信能独立完成任务,提升其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性。

4 结 语

本文采用TAM理论对高校师生接受与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验证分析,得到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变量对高校师生接受移动图书馆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也证明样本数据与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取得了一些研究结论。由于受时间、财力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只解释和回答了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图书馆中的部分问题,所提出的模型及其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并为更多的理论与实证所检验,从而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研究成果,指导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1]刘红丽.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2):92-98.

[2]魏群义,侯桂楠,霍 然,等.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J].图书馆,2013(1):114-117.

[3]Constantious I D,Damsgaard J,Knutsen L.The Four Incremental Steps Toward Advanced Mobile Service Aadop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7,50(6): 51-55.

[4]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8-339.

[5]Hong Weiyin,Thong J Y L,Wong Waiman,et al.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8(3):97-124.

[6]朱多刚.高校学生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4):75-80.

[7]郭育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J].新世纪图书馆,2012(10):21-23.

[8]王 双.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3(4):39-44.

[9]Lindgaard G. Usability Testing and System Evaluation: A Guide for Designing Useful Computer Systems [M]. London: Chapman & Hall,1994:1-393.

[10]Venkatesh V, Davis F D.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5(2):186-204.

[11]Kim C,Mirusmonov M,Lee I.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2010,26(3):310-322.

[12]Mathieson K,Peacock E,Chin WW.Extend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User Resources[J].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2001,32(3):86-112.

[13]Pagani M.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Multimedia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4,18(3):46-59.

[14]Hung Shinyuan,Ku Chengyuan,Chang Chinaming.Critical Factors of WAP Services Ado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3,2(1):42-60.

[15]Legris P,Ingham J, Collerette P.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3,40(3):191-204.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2-10-1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17]Kim H W,Chan H C,Gupta S.Value-Based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1):111-126.

[18]王 玮.信息技术的采纳和使用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48-55.

[19]余世英,明均仁.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1(9):45-48.

[20]Nunally J C.Psychometric Theory[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8:13-24.

[21]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18(1):39-50

[22]Henseler J,Ringle C M,Sinkovics R R.The 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9(20):27-319.

[23]徐 靖.非社交类网站的社交网络化功能度量及其对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D].浙江: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 68.

[24]Sledgianowski D, Kulviwat S. U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 the Effects of Playfulness, Critical Mass and Trust in a Hedonic Context[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49(4):74-83.Hung S Y,Ku C Y,Chang C M.Critical Factors of WAP Services

[25]Adop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3(1):42-60.Taylor S,Todd P 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26]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6(2):144-176.

[27]Chua S L,Chen D T, Wong A F L.Computer Anxiety and Its Correlates: A Meta-Analysi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999,15(2): 609-623.

猜你喜欢
易用性意向变量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