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秋
摘 要: 幼儿对这个世界好奇、陌生,对一切都充满兴趣。他们想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不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和约束,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经受得起失败与挫折,这一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幼儿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时期是培养能力、磨炼创新意志的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沙艺术 创造 想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只有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才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这正符合沙艺术教育的核心,沙粒本渺小,但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却无限。将沙艺术渗透于各领域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如此,而且在操场、活动室……随处都能见到因沙子而展现的笑容,听到因沙子而发出的欢笑。如何让幼儿在沙艺术教育中感受创造的魅力呢?
一、奇妙的百宝箱——创造的工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环境会起到促进作用,丰富的材料会给幼儿的想象一把阶梯。无论沙子的可塑性多强,若没有可操作的材料,就将是一盘散沙。因此,一些小铲子、小瓶盖、小瓶子、小吸管等出现在百宝箱内,孩子通过在百宝箱内寻找自己的工具,在沙池里自由自在地进行畅想。低结构的材料更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一张简单的白纸就能千变万化,这是一次“意外”后我的心得。
(一)案例:热闹的比赛
游戏时间,孩子们一窝蜂地去找心仪的玩具。沙池那边传来“层出不穷”的嘻哈声,我也被吸引而来。只见一场“惊天动地”的比赛由此展开,比赛的对象却是一张纸片,我的好奇心被点燃。
比赛项目一:挖宝藏
两个选手将纸片揉成团,互相为对手埋在隐秘的宝地里。小小“裁判员”见证比赛的开始,孩子们热情的加油声加快了小瓶盖挖掘的速度,一勺两勺三勺……“我挖到了金子!”,显然结果有了胜负。那洋溢的笑脸就像考古学家找到了稀世珍宝一般,对手有些不服气,嘟着小嘴喊着:“我是让着你的,有本事再比一次!”
比赛项目二:装瓶子
周围“观众们”对选手给予了鼓励,双方手中的纸团变成了“小铲子”,等待着比赛的开始。“开始!”,一声令下,两名小选手争先将细沙抖落进瓶中,“小铲子”不停地在沙子中摩擦,发出“擦擦擦”的声响,却被“铺天盖地”的欢呼声给掩埋了,“我赢了我赢了!”,是的,他完成了华丽的逆袭。
(二)分析与反思
原本百宝箱内并没有纸的存在,只是因为美工区在旁边,可能有的小朋友不慎将白纸扔进了箱子内,这“一不小心”却造就了“轰轰烈烈”的大赛。我思考这百宝箱内有些工具是否真的适合,或许我该从这“意外”中有所收获。
1.幼儿的想象没有界限,而想象正是创造的开始,材料的投放与选择是激起思维火花的前提。低结构的工具,幼儿会想方设法将它变成手里的玩具,在思考的过程中,实质造就了创造的可能。教师往往会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幼儿的玩法,百宝箱内出现的就是教师所预设的工具,却忽略了幼儿无限的创造可能,有的是小小发明家,有的是小小探索家,有的是小小建筑家,他们总会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意外”。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教师应适当放权,尊重幼儿活动的主体性,让幼儿的思维“肆无忌惮”地发散,让幼儿的想法“毫无保留”地释放。对于每次投放的新材料,可进行共同探讨,形成“每天一问”,不仅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思考,在游戏结束后也进行及时反馈。新材料的“玩法”不重样,做到每天都有新变化,大大提高幼儿大脑的活跃性。
二、缤纷的收纳箱——创造的载体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空间,给儿童提供创造的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没有加以想象的载体,就抹杀了各种跳跃的思维,何来所谓的创造?世界万物都有可能为孩子打开禁锢的枷锁,将其收纳才能有所突破,沙艺术亦是如此。
(一)案例:葡萄的畅想
在大班美术活动《葡萄的畅想》中,孩子们挥洒着细沙,描绘出高大结实的葡萄架、蜿蜒缠绕的葡萄藤、被叶子轻轻遮掩的葡萄,一幅幅“大师”的作品“新鲜出炉”。我欣喜地看着孩子们传神的画作,看着看着,心里却渐渐有些凉了,为什么他们的画格外相似,表达方式几乎千篇一律。稍稍回神,我被一个高梯吸引,只见画面上一个小女孩踩在高梯上,正准备采摘那诱人的葡萄,高梯下是等待着收获的小伙伴,篮子里已有了“丰收”的印记。在本次活动中,这唯一“独特”的画面吸引着我,我询问:“你怎么会想到摘葡萄呀?”“我爷爷经常摘给我吃的!”原来她家有一片果园,每到收获的季节,她总能见到那幅采摘的画面,便牢牢地记在心间,成就了这独具新意的作品。
(二)分析与反思
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开阔的眼界,就只能被眼前的事物束缚。在这“失败”的教学活动中,我加以反思与尝试:
1.欣赏。单一的布局令我意识到孩子已走进固定模式,打破固定模式是改变的开始。我搜寻了许多关于葡萄的图片和沙画大师的作品,有的张扬不羁,有的千娇百媚,有的淘气可人,有的婉约灵动……不同的画风赋予了葡萄生命,孩子那不由自主声声的惊叹,仿佛已将沉寂的“想象”唤醒。
2.聆听。精彩纷呈的故事是幼儿最难以遗忘的,将葡萄自然地加入故事情节,鲜活的主人公、跌宕的故事内容,他所得到的认知与记忆一定远远超过硬邦邦的“讲解”,拓宽的耳域或许会带来开阔的视觉,形成画面跳跃于眼前,从而带来那份“独特”的珍贵。
3.体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追随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我带领孩子们走进葡萄的“生活”。那密密麻麻的葡萄架在果园“炫耀”着果实,牵引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园丁们辛勤的劳作,引发了孩子主动要求帮助,一个个成了快乐的“小蜜蜂”,融入这片清香四溢的葡萄花园。这份感受,我相信一定会使孩子产生一番领悟。
经过努力,我再次带孩子们来到沙画室,试图发现变化,果然,一幅幅与众不同的作品诞生了。因成熟而掉落的葡萄、小伙伴一起分享的葡萄、小动物们喜爱的葡萄……这点点的对比,让我更肯定了之前的尝试,有了储备才能拥有创意的可能。
三、魔幻的制造箱——创意的飞扬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先生给教育带来许多启示,让我们更加肯定创新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这可能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才有机会生根发芽。不经意的否定与批判或许就将那一点点的光亮给熄灭,从此再无发光的希望,因此,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精彩而恰当的评价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幼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能让我们看到幼儿灿烂的笑脸,体悟到幼儿飞扬的个性,感受到幼儿快乐地成长。
(一)案例:可爱的小金鱼
自然角的小金鱼常常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我开展了美术活动《可爱的小金鱼》。幼儿通过观察小金鱼的眼睛、身体、鱼鳍等,了解其不同特征,为绘画打下基础。幼儿踊跃地在沙箱上“勾勒”出心中的小伙伴——小金鱼。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轩轩显得格外有成就感,凑近一看,他的金鱼着实有些奇怪,小小的身体,小小的尾巴,唯独那过于巨大的眼睛显得十分不和谐。我有些生气:“你的小金鱼怎么眼睛那么大,和它的身体一点都不配!”轩轩由于我的“质问”低下了头,将“大眼睛”的小金鱼从沙箱上抹掉了,画上了大小十分匹配的另一条金鱼,只是他的脸上再也没有那股兴奋与自豪,有的只是委屈和伤感。在活动结束后,我悄悄地将他拉近身旁询问:“为什么你的小金鱼眼睛这么大呀?”他抬起泛起泪花的双眸,说:“小金鱼年纪大了,我给它戴了一副大大的老花镜,这样,就能看清了。”我错愕,他的想法是那么美妙,我刚刚做了什么。“轩轩,对不起,老师没有把你的话听完,你画的小金鱼很有新意,真的很厉害!”听到鼓励,他的脸上又有了灿烂阳光般的笑容。
(二)分析与反思
评价方式的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在这即将酿成大错的事件中,我反复思考,来回追问,若没有再次询问,则那颗渺小的“创意”可能就会消失不见。我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得到些许反思:
1.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是幼儿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能让其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评价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将带来不可思议的收获。
2.良好的评价具有启发作用,对幼儿思维的延伸能达到支持的效果。
3.用欣赏的眼光、亲切的微笑和积极的态度赏识每个幼儿,仔细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挖掘幼儿的闪光点。幼儿作品是心灵与世界的交流,面对一幅幅五彩斑斓的作品,给自己三秒钟微笑的时间,你的微笑是对孩子的肯定。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幼儿在“做”中感受沙艺术的魅力,在“做”中体验沙艺术的奇幻,在“做”中萌发沙艺术的创意。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这魔幻的世界里,尽情飞扬。
参考文献:
[1]仰颐.创造力,孩子成功的源泉.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8.
[2]戴自俺,龚思雪.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