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卿,柳如梦
孙慧卿/南京林业大学辅导员,硕士(江苏南京210037);柳如梦/南京林业大学学生(江苏南京210037)。
高校贫困生,是指高等院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缺乏固定经济保障的学生。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家庭背景、能力、受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贫富差距大。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贫困生面对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学业、感情等方面的压力,心理状况难免出现困扰和危机,集中表现为自卑、焦虑、自闭、多疑、不合群等方面。本文根据高校贫困生常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如何帮助高校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根据可行性和代表性的调查思路,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技术,对某大学某学院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在校的大一至大四贫困学生,共发放问卷 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 95份,有效率为95%。
1.贫困生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有 85.2%来自农村,14.6%来自中小城镇;78.4%属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双亡、单亲或离异家庭占37.5%,家庭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90.1%。被调查的贫困生经济来源靠父母支付的仅占20%,依靠社会各部门资助作为经济来源的同学约占6.67%,其他占6.67%。高等院校的奖学金、助学金不仅以成绩为依据,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综合测评,而贫困生本身受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加之在社团活动、文艺表演等方面,相比其他同学没有优势,从而导致贫困生获奖学金比例低,从而导致奖学金在经济来源中只占据了13.3%。53.33%的贫困生会选择做兼职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
2.贫困生消费情况。本文对在校贫困生每月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由图1可知,贫困生的消费情况,其中月消费400-700元的占43%,700-900元的占47%。86.67%的贫困生每项消费都有计划,收支基本平衡。
大部分贫困生每月消费水平较低,除了生活费和必需的消费品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消费支出,贫困生有较强的自我的控制能力,但是由于每月生活费偏低,生活必然偏于单调,而且贫困生与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的差距必然导致贫困生在日常交友过程,有一定的心理压力,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很容易造自卑心理,对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图1 贫困生消费情况
3.贫困生学习情况。调查中显示,贫困大学生有53.33%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26.67%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只有20%的贫困大学生自信而充满活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就业过程中“拼爹”更有用,这点必然导致贫困大学生的消极态度。大学四年的学习比不过父辈的关系网,这就造成贫困大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迷茫。更有甚者,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当然,其中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充满自信和活力,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地对贫困生的生活态度和就业观做出正确和积极的引导。
4.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调查显示(如图2),在人际交往上,13.33%的贫困生愿意和别人交往,在学习上互相交流帮助;40%同学关系融洽,但很少交流;40%同学人际关系一般;也有6.67%的贫困生与个别室友存在矛盾。
图2 贫困生的社交情况
大部分贫困生可以融洽地与同学、室友相处,但是仍有小部分同学会与室友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矛盾。影响贫困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卑、不自信心理,或是缺乏交往经验、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和经济条件差也是影响其交往的重要因素。
5.生活上的困扰。图3显示,40%的贫困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感到没有前途,失去兴趣;33.33%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办学条件落后,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26.67%的贫困大学生认为教学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渴求知识的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一,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落后,而贫困生改变贫困现状的渴求很强烈,从而导致期望高于现状,强烈的落差感导致贫困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失望;其二,部分贫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系统的了解,家庭能够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也有限,而且部分贫困大学生选择专业仅仅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而专业是否是自己所喜欢的考虑较少,最终导致40%的贫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觉得没有前途。
关于贫困生的思想状况,53.3%的同学觉得有时自己不如别人,13.3%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只有26.7%和6.67%的贫困生觉得很少或从不会不如别人。可见,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在生活中的困扰占了很多的比重,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导致了贫困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受到困扰。
图3 生活中的困扰因素
6.就业期望和心态。由图4可知,66.67%的贫困大学生大学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46.67%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13.33%的贫困大学生是按照父辈的要求学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急于通过大学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找份好工作,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其二,贫困大学生承受的来自父辈的压力更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贫困家庭中更是如此,一个贫困家庭需要竭尽所能才能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还需要欠债才能供一个大学生读完大学,期望通过大学改变贫困的现实,继而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心态。
图4 贫困大学生就业目的
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产生的不适应心理大多源于自己教育背景、社会压力、自卑心理、生活困扰等。针对调查找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途径。
经济上的困难是他们生活的最大压力,如今国家、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已经帮助贫困生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助学金的设置要通过对贫困生的科学评估进行等级式划分,奖学金可以根据贫困生地区、教育背景的差异进行一些调整,比如降低要求、动员企业设置特殊奖学金等,让贫困同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帮助。
此外,国家、学校应建立贫困生信息库,联网跟踪。例如从高中开始,建立贫困生档案,跟踪学生成长,既准确对贫困生等级进行认证,设立合适的助学金,也可以通过信息库了解贫困生的家庭、个人情况,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宿和爱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而,加强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十分重要。要提高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正确的思想引领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学校不仅应注重课堂上的教育,更应该注意生活中的以身说教,发挥教师的优势作用。贫困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人文关怀,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针对贫困生情况,开展就业辅导、专业技能提升等拓展活动,帮助教育背景相对落后的同学提高综合素质,增加竞争力。只有真正从“心”出发,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从心理上解决贫困生可能遇到的困扰。
精神的贫乏会带给人无限的苦恼。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加上由于经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像其他同学一样在校园活动中展示自己。因而,学校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如设立以贫困同学为群体的社团,让他们在相互关心下,慢慢走出生活的阴影。开展各项素质拓展活动,如户外活动、文娱活动、志愿服务,让他们从活动中认识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联合企业设立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在劳动中不但能够获得经济支持,也能够学到更加丰富的社会知识。还应开展校园活动,培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培养独立自信的性格。
心理教育在解决贫困生心理困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贫困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虽然经济上暂时贫困,但是上心理上不能“贫困”。因此,学校在给予物质上的资助与奖励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独立自爱的性格。围绕“5.25”心理健康教育周可以开展贫困同学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增加“一对一”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引领他们正视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自信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各种活动中接纳自我,正确对待人际关系,乐于和同学们相处。
综上所述,只有从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共同着手,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时期下高校贫困生的困扰,只有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困扰。
[1] 刘文伟.论人文关怀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75-76.
[2] 余彬,陈新宇.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2):75-76.
[3] 黄建美,邹树梁.做好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及成才教育探讨[J].行思探理,2012(9),17-19.
[4] 毛广.论高校贫困生国家资助体系的现实困境与重新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2(33):43-45.
[5] 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2012(4):22-27.
[6] 笮杜,坤林.高校资困助学工作范式转换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7):72-77.
[7] 李洁琳,张羽.高校勤工助学系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功能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