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地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将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进行小结,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以影响的互动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成为“教学”。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协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讨论—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可行也最能体现“双主”地位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紧张地思考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于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获得答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有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防止讨论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入情。”课文本身也是情动辞发的产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增加了感染力。比如,在讲解《我的四季》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年四季风景变幻的图片,并伴以优美的旁白,让学生切身感受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等健康的感情,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并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以说,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措施。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抓线索、抓“文眼”等,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抓住“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就探出了作者思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而《江南的冬景》中“明朗的情调”就是“文眼”,在一种明朗的氛围中,情和景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精讲范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语文课文的备课工作中,我认真研读课文,并做好工整详细的教案,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由于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投入,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精讲范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中心思想、记住文章段落,而是通过讲解过程,使学生把握一种思维方式,把握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组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开展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抓好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由于课业比较繁重,特别是理科学生在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水平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我把标准中推荐的阅读范文介绍给学生,并指導他们制订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读名著,通过灵活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以保证课外阅读得到切实的落实。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钻研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向其他优秀教师、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注重教育科研,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一项良心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张倩苇.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1999(06).
作者简介:潘丹,女,1986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