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数学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创设问题情境,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师生共同探究,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视域下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问题。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情境;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对自己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合理安排课堂内容,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讲完课后,精编构思逻辑性强、覆盖面广的练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挖掘出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内在驱动力,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矛盾中,通过师生相互协作,寻求问题答案。如,在教学“数轴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温度计具有三个要素: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以实物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引出数轴的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反映,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抽象的函数知识有着浓厚的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教师在教学时,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与生活问题的联系为切入点,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数学知识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的运用是提供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从学生观察和分析具体实物入手,引入数学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图像性质”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某超市经营的一种商品,成本价格是每件20元,若按每件25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300件,销售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50件,当销售价为每件28元时,计算销售量和月利润。”学生在对问题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面对繁杂的社会环境,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总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朋友,通过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运用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既要融洽师生关系,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习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师生共同探究,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释疑,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达到领悟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交流,降低了探究热情。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探究性学习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意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数学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是激励学生大胆探究的有效途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具有合作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时合理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数学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动态化过程,教师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中学数学研究,2011(03).
[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朱余进,男,1973年5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资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