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4-12-26 00:45熊宝红李会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朗读教学培养

熊宝红+李会兰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获得情感感悟的重要方式是朗读,并且朗读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识。为此,阐述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一、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熊卫芳.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江西教育,2011(15).

作者简介:熊宝红,女,1984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李会兰,女,1967年11月出生,中专,就职于湖北省洪湖市乌林镇中心学校。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朗读教学培养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