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君
浙江省金华广福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0
肺癌患者常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凝血指标异常,早中期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纤溶系统紊乱与肺癌的生长、浸润、迁徙相关[1]。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异常的报道较多同,近90%转移型肿瘤患者和50%未转移肿瘤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2]。抗凝治疗可以抑制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迁徙,与化疗相结合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对1329例不同阶段肺癌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T)和布宽度(PDW)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肺癌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分布宽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对他们的血小板数量和分布宽度的变化与肺癌患者病理分型、肿瘤分期的关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选择2006~2012年住院并有详细病历及检查结果登记的1329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992例,女性337例;男女性别比为2.94∶1;年龄在26~81岁之间,平均年龄58岁;均经支气管镜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其中鳞癌706例,占53.12%;腺癌271例,占20.39%;小细胞肺癌352例,占26.49%。TNM分期:Ⅰ期肺癌患者294例,占22.14%;Ⅱ期323例,占24.29%;Ⅲ期378例,占28.42%;Ⅳ期334例,占25.15%。
1.2.1 标本制备 所有检测对象抽取早晨空腹血3 ml,装于38 g/L抗凝枸橼酸钠抗凝塑料试管中,抗凝剂与全血之比为1∶9,并经3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4 h内完成检测。血小板数量(PLT)和分布宽度(PDW)测定用法国产Stag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试剂均使用原装进口试剂。
1.2.2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导入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肺癌患者及肺癌的病理分期组与组之间血小板数量(PLT)和分布宽度(PDW)指标比较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
1.2.3 肺癌的病理分期 采用2009年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公布的《国际肺癌分期系统》第7版[3]。
肺癌分期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的关变化结果,由由表1可见,在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肺癌中,血小板数量(PLT)和分布宽度(PDW)指标有所变化,早期有所升高,晚期则下降。但Ⅰ期与Ⅱ期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期、Ⅱ期与Ⅲ期、Ⅳ期比较,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期与Ⅳ期比较,P<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随着肺癌的进展,越是进展晚期的肺癌患者,血小板数量和分布宽度呈下降状态,导致凝血功能显著降低,预后不良。另外,由表2可见,肺癌分型结果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肺癌的分型结果,对血小板计数和分布宽度影响不大,分型结果不是影响PLT和PDW的因素。
恶性肿瘤患者常并发血栓性疾病,其发病的机理与恶性肿瘤组织对血小板的活化有关[4]。正常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保持动态平衡。而血液内凝血因子及血液成分的改变,如血小板数量、质量和分布宽度的变化会影响这种平衡。现有研究证明,恶性肿瘤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肺癌患者合并凝血机制异常,约占61%[5]。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经常在肺癌患者早期中发生,PLT增多是由于生成增多,亦可能是对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一种代偿反应[6]。从表1中可以看出,肺癌早期患者,血小板数量、质量和分布宽度的有所增高,机体血液系统处于高凝集状态,其机体凝血功能呈现增强状态,血小板数量大于300×109/L。其次,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癌细胞有转移时,一些组织在肿瘤免疫性淋巴细胞刺激下,可以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TF),癌细胞对其它组织的破坏也可引起其它组织释放一定数量的TF,特别是癌组织和癌细胞在化疗及放疗的作用下大量坏死,也可向血中释放大量的TF或促凝物质,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可以使血液的凝固性明显增高。但是,肺癌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的恶性增长,长期反复的放、化疗,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引起机体大量的消耗;尤其是晚期患者胃口不佳、饮食的改变和消化系统功能下降等,使患者的机体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晚期肺癌患者贫血、营养不良、耐药、药物反应等,对机体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血小板数量、质量和分布宽度明显下降,凝血功能减低,而引起各种脏器出血倾向,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因而肺癌分期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表1 肺癌分期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的关系
表2 肺癌分型与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的关系
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肺癌的分型结果,对血小板计数和分布宽度影响不大,分型结果不是影响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的因素。
总之,随着肺癌患者病程的进展,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会引起改变,可以影响到肺癌患者的止、凝血功能。肺癌早期止、凝血凝血系统有改变,但变化不明显,甚至可以处于高凝状态。有研究表示,肺癌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的止凝血功能紊乱,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和抗栓治疗可能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7]。
因此,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并存在的,因血小板计数、分布宽度改变而导致的止、凝血功能紊乱。这对于判断肺癌患者进程是否为早期、晚期及判断是否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而临床医生应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防止肺癌患者形成血栓和出血等危险的并发症,而危及肺癌患者的生命。
[1]白巧云,张金喜.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11):683-4.
[2]张爱华,李小亮,何志国,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TFPI和uPA等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1):19-20.
[3]曹厚德.“国际肺癌分期系统”最新版本公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8(1):125.
[4]梁河涛,刘晓平,张正伟,等.肺癌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00,21(6):495-6.
[5]王凤玲,黄佳滨,蔡栋梁,等.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4):49-50.
[6]朱萍娅,吴白平.肺癌患者凝血功能4项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1578-9.
[7]杨国旺,富 琦,徐咏梅,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指标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