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华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 北京100038;2.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00)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2000年,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将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确定了我省“一群一圈一区一带”城镇空间格局。2013年,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2020年我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5%的发展目标。
城镇化并不是村庄演化为城镇就是城镇化,发展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城镇化的进行始于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变的复杂,加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促使人流、物流和资金向城镇聚集,从而推动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镇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社会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非农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产业时城镇化才能真正进行。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在国外,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较早,国外学者主要是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而我国从城市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开始于1997年,到目前为止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还有城镇可持续性,可持续城镇和生态城镇三个名词。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镇发展中的应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城镇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城镇更注重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生态城镇则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学表述。
科技创新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城镇人口占比仅为3%。以蒸汽机、电力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三次科技与产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工业,推动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世界50%以上人口生活在城镇,70%的GDP来自城镇。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镇化也表现出加速推进的特征。
科技创新在城镇化不同阶段的作用存在差异。在城镇化初级阶段,农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镇化过程表现为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的自然集聚,科技创新作用较小。在城镇化高级阶段,科技创新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在推动城镇产业发展、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城镇规划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强大软实力。几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都会催生一批以相关产业为依托的新兴城市。最典型的便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美国新技术的发源地——硅谷随之兴起,从一个世纪前的果园和葡萄园,变成了当今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建国60多年来,我省城镇化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l949~1958年的上升阶段,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62个百分点。此期间推行“一化三改”,国家开始工业化,吸引农民进厂。二是,1959~1978年的波折、停滞阶段,城市化率年均增加0.11个百分点,并曾两度出现负增长。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指导思路上试图走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20年城镇化率提高不到3个百分点。三是,1978~2000年的平稳发展阶段。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以及向市场体制转轨,城镇化重新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27.3%上升至2000年的38.2%,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四是,2000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近年来,我省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划引领作用凸显,大中小城镇形成协调发展新局面。“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发展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蓝黄战略深入实施,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55.3%,高出全省5.6个百分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6.6%,高出全省增速2.4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快速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三个突破”战略与“双30”工程等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促使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村集聚发展。截止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新型农村社区8000多个,1000多万农民实现居住社区化、生活城市化。四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镇承载能力得到增强。全省90%以上的县出台促进低碳或生态发展的具体措施。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城市供水、燃气、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城乡基础设施进水平均居全国前列,见表1。
表1 山东及部分省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虽然我省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2.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6%。近5年山东城镇化平均年增长率1.16%,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36%,见表2。
与发达省份同类城市相比,我省城镇化水平偏低。我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城镇化水平仅列全国第十四位,到2012年底,广东、浙江、江苏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67.4%、63.2%、63.0%,我省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15个、10.8个、10.6个百分点,见表3。
表2 2008~2012我国及山东省近5年城镇化率
表3 2008~2012我省及部分省份城镇化率的变化
二是,许多城镇发展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规划水平不高问题普遍存在。受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发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服务功能不强。大部分城市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空间拓展,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交通拥挤、环境脆弱、上学就医困难等城市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就业支撑不足。大部分城市新兴产业发展不快、服务业发展滞后、园区载体功能不强、服务配套落后,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影响城市的集聚能力。尤其是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三产业占比偏低,工业和服务业基础比较差,多数小城镇以农业深加工、传统加工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缺乏主导产业和大项目,经济实力不强,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发展。
五是,城镇化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对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不够深入。如城市群一体化问题、大城市郊区化问题、县域城乡一体化问题、小城镇发展问题、农民工城镇化问题。探索和创新不够,改革力度不大,办法不多,发展模式缺乏地方特色。没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工作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城镇化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科技需求,理清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以及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切实发挥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对于积极稳妥的推进我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系统部署,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协调作用,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
(1)科学规划与科学分析城镇发展,寻找城镇发展的内因与主要制约因素,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地规划城镇的空间结构,合理地利用资源,提升城镇的服务功能。摸清我省城镇科技的基本情况,加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分析。启动编制全省城镇化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构建引导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使用力度,大力发展如节能环保技术、实用建筑技术、新材料应用、信息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先进基础设施。健全城镇民生科技研发体系,加强涉及城镇发展的人口健康、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科技开发。
(3)推进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聚集,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提升农业产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等。
(4)创新城镇管理在城镇管理中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城镇的综合管理水平;在城镇管理中要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科技部门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城镇化科技队伍建设,加大基层科技管理人员和高素质实用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5)建立有利于城镇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财政奖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科技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城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城镇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推进建筑节能标准、环境标准等的推广应用,加强政策衔接协调,将科技创新政策纳入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体系。开展科技合作增强区域科技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加强对外开放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和国际及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
[1]王富喜,林炳耀.新世纪山东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263-267.
[2]周志田.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J].科学研究,2005,23(B12).
[3]姚艳玲.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商情,2010:9.
[4]范杰等.(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J].地理科学,2002(12).
[5]仇保兴.我国的城镇化与规划调控[J].城市规划,2002,26(9):10-20.
[6]李喆,吴淑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6):87-89.
[7]郑伟元.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政策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6-19.
[8]朱孔山,高秀英.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2):203-206.
[9]邹德慈.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11):26-28.
[10]翁清光,伍世代.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