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青云 陈力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胃癌术后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172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6例,干预组采用信息支持、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不可测性及不确定感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MUIS各维度分别与MCMQ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具有相关性(P<0.05),MUIS各维度分别与QLQ-STO22各维度及总分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 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对患者应对疾病的方式及生活质量均可产生不良影响,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助改善患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 胃癌;健康教育;不确定感;应对方式;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10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uncertainty, coping 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172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86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information suppor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cognitive behavioral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missions focus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mbiguity, inconsistency, complexity, unpredictabil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face, avoided and yiel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MUIS each dimension and face, avoiding, yield dimension of MCMQ were separately correlated(P<0.05), MUIS dimensions respectively QLQ-STO22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n obvious sense of uncertainty in th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 sense of uncertainty for patients and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disease can adversely affect quality of life, health education targeted help to improve patients uncertainty, coping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Health education; Uncertainty; Coping style; Quality of life
胃癌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疾病不确定感是由美国专家Mishel提出的,指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事物认知、判断、预测的确定能力而导致的一种消极感受,属于认知范畴[1]。慢性疾病、恶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不确定感,并且与患者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获取能力有关。疾病应对方式对提高疾病认知和获取社会支持有决定性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提高治疗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2,3]。胃癌术后患者在手术后依然要面对多种治疗手段及其带来的副作用对身体及心理的影响,而对肿瘤治疗效果、生存率、生存时间的担忧都成为患者巨大精神压力来源,加剧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影响进一步的治疗及期间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针对疾病不确定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并分析不确定性对胃癌患者应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探讨由不确定感作为干预着力点改善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endprint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2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胃癌术后患者172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已完成胃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前未经化疗或放疗,术后尚未进行化疗或放疗;年龄在18岁以上成年人;知晓自身病情并具备正常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术后选择出院或转院,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或危及生命疾病。本组男108例,女64例,年龄39~72岁,平均(53.93±9.25)岁,均与家人共同居住。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下74例,中专及高中56例,大专以上42例;在职56例,退休或无业116例;居住地:农村49例,乡镇58例,城市6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每组8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家庭、教育水平、职业、居住地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胃癌化疗方案治疗,常规临床护理。对照组采用日常护理间隙床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胃癌相关疾病知识、健康保健、化疗相关知识、并发症预防、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通过规划、分类,提出信息支持、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等4个重点干预内容和方式,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1.2.1 健康信息支持 不确定感的重要原因是疾病相关知识匮乏和混乱,因此,胃癌患病诱因、类型、临床分期、治疗手段及预后的知识宣教应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每周组织同一周内入院患者进行集体讲授,由浅显易懂的方式简要阐述相关知识,同时对病区环境、治疗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交代。根据患者个体因素进行床边面对面个性化教育,详细讲述化疗方案、疗程、副作用、并发症、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印制成册或通过短信、电话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为患者提供正确、详细的健康信息获取途径。
1.2.2心理干预 咨询专业心理医生,针对胃癌患者易出现的情绪问题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将同期干预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为之营造温馨和谐的病房环境,鼓励患者间交流,利用查房时间对同病房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以亲切、平等的方式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正视自身心理问题、如何应对心理问题、如何获得外界支持、心理调整方式(如注意力转移、倾述、心理暗示等[5])。通过“一对一”沟通了解患者具体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来源,耐心倾听、疏导,减轻患者压力,提供关怀支持,引导患者建立乐观心态,调动治疗主动性,树立信心。
1.2.3 认知行为指导 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对患者认知行为进行指导,建议患者规律作息、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团体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定期阅读为之提供的健康资料、定期参加健康讲座、为化疗患者提供形象指导(如佩戴假发、患者外观改善等),以健康行为充实术后治疗生活,促进建立对生活的乐观心态,帮助患者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树立自信,从而获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1.2.4 团组互助 干预组整体建立为“病友会”,由护士组织集体宣教活动,建立电话联系方式册,对患者进行统一管理,再由患者自行根据居住地、籍贯、爱好、职业等组成“互助组”,组员间互通信息,建立通讯群组增加日常沟通,组织活动,交流经验,提供帮助。通过此对住院及出院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及集体宣教活动信息的传达和组织,促进患者找到归属感。
1.3评价指标
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进行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情况的评估。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分为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4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则不确定感越严重[6]。医学应对问卷(MCMQ)分为面对、回避、屈服3个方面,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得分越高则越倾向应用该应对方式[7]。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LQ-STO22)分为身体症状、心理状态、外观感受,共22个条目,总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差[8]。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收集的计量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不确定感与MCMQ 及QLQ-STO22各维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系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不确定感评分
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信息支持、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的干预后,干预组患者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不可测性及不确定感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干预组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不可测性及不确定感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教育有效缓解干预组胃癌患者不确定感,改善心理状态,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应对方式评分
干预前两组更多采用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面对维度得分较低,干预组干预后面对维度得分显著升高,回避、屈服维度得分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后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得分的改变并不显著,干预后两组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均较差,两组干预后QLQ-STO22总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而干预组QLQ-STO22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有效改善干预组胃癌患者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从而有力改善生活质量,见表2。
2.3 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MUIS不明确性、不一致性、不可测性维度与MCMQ面对维度均呈负相关性(P<0.05),不明确性、复杂性、不可测性维度与回避维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复杂性、不可测性维度与屈服均呈正相关性(P<0.05),其中不可测性维度与面对、回避、屈服维度的相关性均为最大;MUIS不明确性、不可测性维度与QLQ-STO22身体症状维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各维度与心理状态维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复杂性、不可测性维度与外观感受维度均呈正相关性(P<0.05),各维度与QLQ-STO22总分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见表3。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相关,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将不确定感作为着力点,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和整体生活质量。endprint
3讨论
胃癌是危害我国人们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和征兆,因此发现并确诊往往多为肿瘤晚期,虽然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并未明显改善[9]。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不仅要延长患者生存期,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胃癌根治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在最大限度控制癌细胞负荷的前提下,延长无瘤或带瘤生存时间是治疗的目标,而患者术后胃功能受到极大损伤甚至缺失,进食、消化等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化疗等治疗手段导致的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脱发等毒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低下[10,11]。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对胃癌等恶性疾病相关信息来源广泛,存在诸多混乱、谬误,患者及家属内心对健康知识充满渴望,但获取正确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仍然不足,仅凭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穿插讲授或自行学习收集资料都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前景的不可预知,从而产生不确定感[12]。Mishel研究认为疾病不确定感主要包括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4个主要方面,关键点都是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原因主要分为信息来源不足和获取能力不足[13]。信息来源不足如上提到的正确知识获取途径仅依赖医务人员分散式的教育,获取能力不足则与患者个人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有关[14]。
本研究对172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不确定感的多个维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面对”呈负相关性,表明由于不确定感的增强而可能导致缺乏足够勇气和知识面对严重疾病,缺乏面对的勇气则更增加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多个维度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即“回避”、“屈服”呈正相关性,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不确定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干预前调查显示,胃癌患者存在明显的消极应对,从而出现失望、沮丧、悲观等不良情绪,相应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得分较高。
健康教育则作为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对患者的认知进行干预。本研究针对不确定感两个主要原因对患者提供规范多元的信息支持,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增加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加强患者管理,从而减轻患者不确定感,以此作为着力点,同时改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在普遍采用的集中教授和面对面宣教方式之外,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医患互动和患者管理,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认知能力和生活条件,综合采用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胃癌知识宣教,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提供指导;扩大正确科学的疾病相关知识来源,更贴近患者,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指导改善患者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减轻心理压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提高人与人交流意愿,放下心理包袱重新融入社会,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包括医生、护士、家属、朋友、同事等[15]。
不仅如此,建立互助患者团体能使患者从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在引导下患者间交流不仅可以抒发情绪,还能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经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MUI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干预后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及不确定感总分也显著降低,但干预组下降幅度更大,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组通过以上方式健康教育干预不确定感得到较全面的减轻,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应对方式也明显转向更积极的“面对”,消极的“回避”和“屈服”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效果,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和认知干预更有利于患者心理和应对方式进步;干预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分析可能是通过健康教育以不确定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性地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扩宽获取信息支持的途径,改善心理状态,强化患者管理,促进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面对疾病治疗、日常生活,尤其是减少对副作用的恐惧感,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治疗。
胃癌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对患者应对疾病的方式及生活质量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将不确定感作为着力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王维利,潘庆. 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05-2608.
[2] 赵玉玲,江锦芳. 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69-2872.
[3] 彭芳. 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4053-4055.
[4]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4,20(1):42-44.
[5] 龙秋菊. 综合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27-128,133.
[6]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等.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22(12):20-23.
[7] 樊少磊,单菲,苗金红,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43-5245.
[8] 潘庆,王维利,洪静芳,等.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与应对方式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35-339.
[9] 张婷,李金瑞. 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18-2621.
[10] 胡小艳,王清馨.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3):184-186.
[11] 冯智华. 临床护理路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2):3072-3073.
[12] 赵爽.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3):3229-3230.
[13] 刘洪敏,赵岳,詹宏杰,等.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延续性健康教育对近期生活质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3):1262-1264.
[14] 杨慧英,臧莉. 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48-650.
[15] 周伟,牛文柯,屠春雨,等. 胃癌根除术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37-40.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
3讨论
胃癌是危害我国人们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和征兆,因此发现并确诊往往多为肿瘤晚期,虽然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并未明显改善[9]。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不仅要延长患者生存期,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胃癌根治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在最大限度控制癌细胞负荷的前提下,延长无瘤或带瘤生存时间是治疗的目标,而患者术后胃功能受到极大损伤甚至缺失,进食、消化等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化疗等治疗手段导致的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脱发等毒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低下[10,11]。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对胃癌等恶性疾病相关信息来源广泛,存在诸多混乱、谬误,患者及家属内心对健康知识充满渴望,但获取正确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仍然不足,仅凭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穿插讲授或自行学习收集资料都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前景的不可预知,从而产生不确定感[12]。Mishel研究认为疾病不确定感主要包括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4个主要方面,关键点都是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原因主要分为信息来源不足和获取能力不足[13]。信息来源不足如上提到的正确知识获取途径仅依赖医务人员分散式的教育,获取能力不足则与患者个人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有关[14]。
本研究对172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不确定感的多个维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面对”呈负相关性,表明由于不确定感的增强而可能导致缺乏足够勇气和知识面对严重疾病,缺乏面对的勇气则更增加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多个维度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即“回避”、“屈服”呈正相关性,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不确定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干预前调查显示,胃癌患者存在明显的消极应对,从而出现失望、沮丧、悲观等不良情绪,相应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得分较高。
健康教育则作为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对患者的认知进行干预。本研究针对不确定感两个主要原因对患者提供规范多元的信息支持,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增加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加强患者管理,从而减轻患者不确定感,以此作为着力点,同时改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在普遍采用的集中教授和面对面宣教方式之外,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医患互动和患者管理,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认知能力和生活条件,综合采用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胃癌知识宣教,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提供指导;扩大正确科学的疾病相关知识来源,更贴近患者,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指导改善患者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减轻心理压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提高人与人交流意愿,放下心理包袱重新融入社会,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包括医生、护士、家属、朋友、同事等[15]。
不仅如此,建立互助患者团体能使患者从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在引导下患者间交流不仅可以抒发情绪,还能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经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MUI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干预后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及不确定感总分也显著降低,但干预组下降幅度更大,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组通过以上方式健康教育干预不确定感得到较全面的减轻,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应对方式也明显转向更积极的“面对”,消极的“回避”和“屈服”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效果,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和认知干预更有利于患者心理和应对方式进步;干预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分析可能是通过健康教育以不确定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性地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扩宽获取信息支持的途径,改善心理状态,强化患者管理,促进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面对疾病治疗、日常生活,尤其是减少对副作用的恐惧感,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治疗。
胃癌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对患者应对疾病的方式及生活质量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将不确定感作为着力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王维利,潘庆. 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05-2608.
[2] 赵玉玲,江锦芳. 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69-2872.
[3] 彭芳. 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4053-4055.
[4]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4,20(1):42-44.
[5] 龙秋菊. 综合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27-128,133.
[6]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等.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22(12):20-23.
[7] 樊少磊,单菲,苗金红,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43-5245.
[8] 潘庆,王维利,洪静芳,等.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与应对方式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35-339.
[9] 张婷,李金瑞. 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18-2621.
[10] 胡小艳,王清馨.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3):184-186.
[11] 冯智华. 临床护理路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2):3072-3073.
[12] 赵爽.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3):3229-3230.
[13] 刘洪敏,赵岳,詹宏杰,等.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延续性健康教育对近期生活质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3):1262-1264.
[14] 杨慧英,臧莉. 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48-650.
[15] 周伟,牛文柯,屠春雨,等. 胃癌根除术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37-40.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
3讨论
胃癌是危害我国人们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无特异性症状和征兆,因此发现并确诊往往多为肿瘤晚期,虽然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但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并未明显改善[9]。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不仅要延长患者生存期,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也日益受到重视。胃癌根治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在最大限度控制癌细胞负荷的前提下,延长无瘤或带瘤生存时间是治疗的目标,而患者术后胃功能受到极大损伤甚至缺失,进食、消化等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化疗等治疗手段导致的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脱发等毒副作用,患者生活质量低下[10,11]。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对胃癌等恶性疾病相关信息来源广泛,存在诸多混乱、谬误,患者及家属内心对健康知识充满渴望,但获取正确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仍然不足,仅凭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穿插讲授或自行学习收集资料都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信息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前景的不可预知,从而产生不确定感[12]。Mishel研究认为疾病不确定感主要包括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4个主要方面,关键点都是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不足,原因主要分为信息来源不足和获取能力不足[13]。信息来源不足如上提到的正确知识获取途径仅依赖医务人员分散式的教育,获取能力不足则与患者个人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有关[14]。
本研究对172例胃癌术后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不确定感的多个维度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即“面对”呈负相关性,表明由于不确定感的增强而可能导致缺乏足够勇气和知识面对严重疾病,缺乏面对的勇气则更增加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多个维度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即“回避”、“屈服”呈正相关性,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不确定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干预前调查显示,胃癌患者存在明显的消极应对,从而出现失望、沮丧、悲观等不良情绪,相应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复杂性及不可测性得分较高。
健康教育则作为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对患者的认知进行干预。本研究针对不确定感两个主要原因对患者提供规范多元的信息支持,开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指导及团组互助,增加信息来源、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加强患者管理,从而减轻患者不确定感,以此作为着力点,同时改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在普遍采用的集中教授和面对面宣教方式之外,本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医患互动和患者管理,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认知能力和生活条件,综合采用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胃癌知识宣教,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提供指导;扩大正确科学的疾病相关知识来源,更贴近患者,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指导改善患者个体情绪管理能力,减轻心理压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提高人与人交流意愿,放下心理包袱重新融入社会,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社会支持,包括医生、护士、家属、朋友、同事等[15]。
不仅如此,建立互助患者团体能使患者从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在引导下患者间交流不仅可以抒发情绪,还能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经验。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MUIS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干预后不明确性、不一致性及不确定感总分也显著降低,但干预组下降幅度更大,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干预组通过以上方式健康教育干预不确定感得到较全面的减轻,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应对方式也明显转向更积极的“面对”,消极的“回避”和“屈服”得到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效果,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和认知干预更有利于患者心理和应对方式进步;干预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分析可能是通过健康教育以不确定感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针对性地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扩宽获取信息支持的途径,改善心理状态,强化患者管理,促进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面对疾病治疗、日常生活,尤其是减少对副作用的恐惧感,更好地接受和配合治疗。
胃癌术后患者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感,不确定感对患者应对疾病的方式及生活质量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可以将不确定感作为着力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王维利,潘庆. 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05-2608.
[2] 赵玉玲,江锦芳. 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69-2872.
[3] 彭芳. 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2):4053-4055.
[4]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4,20(1):42-44.
[5] 龙秋菊. 综合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27-128,133.
[6] 韦荣泉,陈丽君,赵玉玲,等. 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22(12):20-23.
[7] 樊少磊,单菲,苗金红,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尿毒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43-5245.
[8] 潘庆,王维利,洪静芳,等. 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体验与应对方式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35-339.
[9] 张婷,李金瑞. 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18-2621.
[10] 胡小艳,王清馨.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 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3):184-186.
[11] 冯智华. 临床护理路径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2):3072-3073.
[12] 赵爽.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23):3229-3230.
[13] 刘洪敏,赵岳,詹宏杰,等.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术后延续性健康教育对近期生活质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13):1262-1264.
[14] 杨慧英,臧莉. 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48-650.
[15] 周伟,牛文柯,屠春雨,等. 胃癌根除术同步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37-40.
(收稿日期:2014-0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