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校艺术类学生独立审美观与品德培养相结合初探

2014-12-24 00:46王冬徐忠勇叶喜孙昂
艺术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高校

王冬 徐忠勇 叶喜 孙昂

摘 要:具备独立审美观是高校艺术类学生艺术学习、成长、创作所需要的基本特质,但如果局限地强调独立性,则易造成学生缺乏良好引导而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在教学中将独立审美观与良好品德培养相结合起来,本文提出了应重视培育引导独立的艺术审美观,同时应通过开设艺术审美历史人文课程学习等形式来协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品德,并对教师如何把握独立艺术审美与品德修养相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独立审美观;品德培养

高校艺术类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学习成长背景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如自我情感丰富、文化基础较差[1]、独立逆反、感性强于理性、价值观多元化[2]等情况,这样的差异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是有利于艺术审美学习的,但在当前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普遍的背景下,[3]如果缺乏适当的教育引导,这些特质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造成独立审美观培养与品德培养相冲突。这样的冲突在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初步的探索。

1 培育并引导独立的艺术审美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没有关于艺术的独立思想体系,但有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体系,[4]但艺术审美教育与艺术生产有极大的差别,这使得在艺术审美教育上有还较大的空间去探索如何培养引导独立的艺术审美观。实际上,相对于其他社会生产实践,艺术审美是相对独立的,尤其在基于独立审美的基础上,艺术才能“起源于劳动又脱离劳动”,[5]并且在某一艺术领域内也强调其独立性,如六朝时期自然山水画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形成[6]、中国书法线条的独立审美[7]、音乐节奏独立审美[8]、插图语言独立审美等等,[9]由于其重要性,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10]

这种独立性也正是艺术审美与其他公共学科最大的差异,这种独立性以学生本身具体的性格、经历背景、知识结构和其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为基础,同一种艺术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个体前都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进而引发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和生产,所以对学生独立审美观的培养教育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由教师照本宣科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一定自由度,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个过程极其需要具备相应能力的教师进行培养和引导。

2 开设艺术审美历史人文课程学习

从目前教学实践看,艺术教育往往偏重于技艺化与工具化,[11]这种丧失艺术独立精神的结果将从长远伤害到艺术的蓬勃发展,功利主义对艺术审美教育的负面影响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解决方案也不可能仅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完成,但从艺术教育的这个环节上,可以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审美历史人文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对其人格、理念进行正面影响。

结合名家审美理论的时候,可多选择富有人格魅力、艺术理念包容、社会影响显著的艺术家,让学生在欣赏大家作品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大家成长背景及学术理念,拓展其胸怀、开阔其眼界、锤炼其见识,如介绍丰子恺审美理论时,可介绍其“儒释互补”思想、对西方理论的融合、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艺术审美本质观;[11]还可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学习,结合社会现状,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的精华成分,组织学生对中西艺术审美观念冲突、艺术审美精神反思、艺术审美背景与使命等论题进行讨论,使其在讨论中澄清自己的艺术审美观念,进而影响到其基本的内在人格和品德。

在信息资源丰富、知识获取便利的今天,学生可轻易获取专业的学习材料和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不能局限于简单技能的传授,更应着重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人”,着重艺术审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也应在学识上、修养上不断学习和完善,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这对老师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应逐步引起重视。

3 引导学生将独立艺术审美与品德修养相统一

康德对艺术鉴赏判断所依据的“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则”中见划定了艺术的自律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艺术审美的独立性与品德修养的统一,现代艺术正是通过强调自身社会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向来取得自律性。[12]审美教育于1973年由席勒提出,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解放被压抑的人的本性,构建健康的人格,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13]因此,艺术审美教育本身已经结合了艺术审美观与品德培养的内涵。

艺术审美的独立性与品德修养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良好的引导下,二者可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艺术审美进行鉴别、分析、反馈回自身,在建构“美的理想”过程中,体现康德所说的“道德精神的表现”。[14]

具体到任何一门艺术,实际上都有其解放人性、利人利己,乃至净化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潜在目标,这正是每一门艺术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如“向善而在”是生活与文学艺术的根本法则,涉及审美价值与道德目的的价值追问。[15]艺术审美主体本身,也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16]而具体的艺术内容往往成为社会价值观诉求的载体。

在把握好以上独立艺术审美与品德修养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就容易在具体教学中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把独立艺术审美与品德培养教育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沈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教育管理的创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9(36):199-200.

[2] 国际化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浅谈[J].大观周刊,2011,529(21):106+99.

[3] 雷结斌.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3.

[4] 徐肖楠.市场化年代的艺术生产与艺术异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2002:10.

[5] 冯建民.论艺术独立与审美发生[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2):21-28.

[6] 余开亮.论六朝时期自然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形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66-71.

[7] 刘志霞.浅析中国书法线条的独立审美[J].大舞台,2011(04):257+223.

[8] 王千一,赵洪艳.音乐中节奏的独立审美意义[J].音乐创作,2007(03):83-85.

[9] 虞亮照.插图语言的独立审美意义[J].剧影月报,2012(03):172-173.

[10] 王坤.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理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22-29.

[11] 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2] 李青蓝.论黑格尔艺术自律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3] 李晓玲,吴新颖.艺术审美与人文精神(下转第页)(上接第页)[J].求索,2008(05):76-77.

[14] 李治中.绘画艺术审美与道德素养生成[J]. 当代青年

研究,2008(07):13-18.

[15] 李咏吟.向善而在:文学艺术的审美道德目的和使命

[J].文学评论,2009(02):73-77.

[16] 黄长安.论艺术审美主体社会实现的公平公正[J].求索,2013(12):99-101.

作者简介:王冬(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类学生高校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中管弦乐的选修教学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浅谈艺术类学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