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经济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职业人才。而当前高校教育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应用教育,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之间严重错位,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和企业应用技术类岗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同时存在。而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课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满足无限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无处不在的自主学习资源库。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实现“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帮助在校师生、企业职工、相关专业爱好者、社会大众随时进行自我提高。能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微课;平台;职业技能
1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国外与“微课”有关的相关研究很多,名词就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等。有的定义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有的定义为单个教学目标集中的微型课程,有的定义为简短教学视频。本文中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开展教学,营造更加紧密集中的“聚焦式”学习体验。
微课是网络时代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或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内容突出,主题明确。微课产生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可以即时解决某方面的疑惑或问题。例如,“相机光圈的应用”,使学习者快速明了光圈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针对性极强。第二,方式多样,教学真实。微课不仅可以将FLASH、PPT、课堂实况、数字录制等等方式通过视频播放出来,还可以囊括教学练习、资源下载、教师点评等等方面,为学习者再现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第三,使用方便、时长较短。微课可以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便于观看及下载。一般容量在100M以内,时长10分钟左右。第四。开放性强,动态生成。微课的使用者,亦是微课的建设者,导致微课资源可以不断扩充,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添加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生命力极强。
2 当前高校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应用教育
如今,我国产业升级换代,经济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职业人才。而很多高校不重视市场标准,不重视市场规律,不知道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靠经验办学,闭门造车似地培养人才。我国长期单一、片面的高校办学评价标准,带来人才培养“同质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人才需求规格之间严重错位,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和企业应用技术类岗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同时存在。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在传统的办学模式下,即便高校现在取消了毕业包分配制度,但旧的思想体系、建设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仍然根深蒂固,高校学习的至高目标普遍是学历学位,高校所学与社会职业应用脱节,是我们目前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
(2)授课教师没有具备相关技能。我国高校的教师招聘,普遍重学历,轻能力,考核不全面、不科学。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招聘教师,过于看重文凭和专业而忽视其他,只要专业对口,学历高即可。有博士学位的,通常只考察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甚至试教都被省略,更谈不上考察其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思想价值观念、团队合作等。因此,这种不全面的考核方式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很多授课教师都是从学堂到学堂,根本不具备职业技能。
3 微课平台与职业技能的结合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需要哪些能力,建立自己的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是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如何使职业技能教育有效实施呢?通过个例观察,笔者尝试以微课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的按需学习,能够大大加强教学的效果。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做到登陆平台获取学习资源。那么学校就不再是单纯集中授课的地点,而是组织学生探究、答疑的主要场所。
好的职业技能类选修微课程应该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形式展示,并且可以交互的、围绕某个知识或技能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以帮助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教学内容突出,容量适中;教学设计科学精致,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教学视频、创设情景,仿真模拟、案例示范等。界面交互性好,便于自主学习和探究。
“工作过程完整化”微课程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完整”的框架,构建应用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补充,即以职业技能应用学习为主、适度的理论为辅的课程框架。按照职业主、次岗位或职业生涯发展轨迹来序化知识,将理论性知识与职业应用性知识整合,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4 职业技能教育微课平台的搭建
(1)课程体系设置。运用行业企业调研成果,分析出专业对应的主、次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归纳典型职业技能,以及各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由此确定专业核心微课程,并围绕它重组专业课程板块。变革后的课程体系将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成长,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内容为王,形式为辅,系列化发展”。
(2)平台搭建设想。进入平台后应该有每类(行业)职业的主页,相关课程的简介,课程视频,讨论论坛,作业版和考试版等等。
课程的基本设定:每门课都有简介,包含老师对课程的介绍,每周的课程提要,测试的方法和分数,以及结课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等。每一门课,每周的课程视频约1到2个小时,根据主题分成时长10~15分钟左右的小段微课。每周有对话式的测试作业。
课程形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反映在他自己的制作记录的视频或课程现场录制的录像。此外,每门课都配套有齐全的材料:如课程提要,视频、ppt、阅读材料、电子板书等,这些资料都可以下载。
跨平台的云端和移动媒介相结合:构建无处不在学习资源空间。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课平台,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源。满足无限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实现“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
平台的浮动性和微课程的知识管理系统:加入学生自我参数调整的微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我需求设计,自主开发控制微观课程。增加一些必要的交互式练习在微课中,学生可以在上面旁批,做笔记,共享。增加学习分析系统,老师可以通过学习分析系统,了解学生状况。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微课教学应用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此背景下,以“微课”学习资源平台的搭建为突破口,促进其在艺术类职业技能教育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数字化职业技能的教育环境,平衡教育发展的区域公平,大力推进地区教育数字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 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4] 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屆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 (23):11-15.
[5] 郑小军.从“信息化热”到教学常态:教育技术人的范式转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80-81.
作者简介:赵侠(198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