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梅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要阅读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信息俨然成了现代人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的手机尽管与电话同出一门,却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訊设备,更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有限的屏幕上、使用环境特殊的情况下,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了降低信息与用户的沟通障碍,设计师们需要合理运用各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而隐喻在交互设计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创意手段,更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沟通方式,在支持交互理解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交互设计;手机;设计
0 引言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由简单的通讯设备逐渐演变为功能复杂的信息设备。iPhone的诞生更是重新编写了手机在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形象,移动互联网也有了新的显著发展。触屏手机作为“个人信息工具”,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触屏手机来处理生活各方面的事情。然而,随着功能的增加、内容的丰富,势必会带来操作的复杂,如何更好地设计功能展示形式,在用户和技术之间搭建好沟通的桥梁,是交互设计的重中之重。隐喻是普遍而高效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被视觉化的设计语言,它旨在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缩小设计者与用户之间的认知差异,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隐喻的概述
隐喻最早是作为文学领域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出现,又称为借喻,它更多地指的是一种狭义的隐喻的概念。随后,被应用在语言学、文学、建筑学等各种不同领域,在不同领域中对隐喻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给隐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不那么容易。
隐喻,在英语文中译为“metaphor”,希腊语中译为“metapherein”。“meta”的意思是“超越”,“pherein”的意思是“运载”或“变换”,将两者相合,就是对物体作超地域的运载或对客体的属性作跨类的变换。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联想进行意义的跨类转移或跨位变换,通过将抽象对象转化为熟悉、具体的对象,而使抽象对象更浅显易懂。随着隐喻在各领域的不断发展,隐喻不仅是在语义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而且在设计学等领域中也是如此,已被纳入在符号学这个大系统之中。
2 隐喻在设计中的产生和识别
隐喻,就其内涵而言,即以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来表达抽象复杂事物。人脑习惯于从事一些自发的解释工作,对于一些无法求知的事物,常常习惯用自己熟悉的事物符号去解释。[1]人们会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去理解、消化抽象的对象,对象越是复杂难懂的时候越是如此。当代艺术心理学认为:这种形态与情感之间的隐喻性联系,是由于心理上的“张力”所引发的,当视觉形态与人的知觉组织活动以及内在情感这几个领域之间“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
对于手机交互设计来说,隐喻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和工具,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既往经验的利用和分析,找到类比对象之间的类同之处,获得隐喻的基本元素,将人们熟知或者具体的事物来与抽象的代码和功能相联系,使得用户的主观经验和感觉经验相匹配,以用户熟悉的方式来恰到好处的启示用户对产品各个抽象功能的理解,帮助用户与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
隐喻的产生要素,隐喻成功产生的基础是具有“相似性”,能够将初始不能直观被认为其间存有相似性的两个对象灵活联系起来,让人们产生对某一抽象对象的新的认知,也就是说,隐喻和被隐喻对象之间要有雷同之处。我们可以将这种“雷同之处”分为物理雷同和心理雷同。
物理雷同,即客观相似性,是对象之间在外层表面或者功能的相似性。例如,在iPhone IOS系统设计中,无论是IOS 6还是IOS 7,其CLOCK应用软件均是以现实生活中闹钟的形象来传达其含义,MAIL和CAMERA等应用亦同是如此,MAIL用的图标是一个信封的图标,形象的暗喻了其功能;IOS 6中CAMERA采用的是相机镜头这个显著特征来暗示其功能,IOS 7中则直接使用了相机的经典形,可谓是殊途同归。心理雷同,即“主观相似性”,来自于心理感受上的相似。通俗来说就是因文化、风俗、社会道德或者其他一些心理因素而使得人们认为某些对象之间有相似之处,受个体和文化的影响,会具有不小差异。例如,“龙”这种动物,在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寓意吉祥,是王权的象征,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龙却被视为邪恶的化身。由此可见,不同人的认知价值对于那些仅仅依靠心理相似性的隐喻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运用中要好好斟酌。
隐喻成功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经验基础”。通常,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其自身出发,去体验和认识的,人们往往对于亲身经历或者感受过的事情会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具有很深刻的印象。随着阅历和经验的丰富增多,就越容易使用和理解隐喻,产生类比的行为,发现不同对象间的相似性,主观将自己的既往体验与当下抽象对象做类比。例如,在手机微信3.0版本中推出的“摇一摇”功能,其物理隐喻就做得十分成功。要说摇晃这个动作是人类最古老的神秘的手势之一毫不夸张,灵长类动物在初次玩耍未知事物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便是“摇晃”,甚至在当今,我们人类在接触一些未知产品时,依然会不自觉地产生“摇晃”这个举动,这是最简单有效的感知未知物体内在方式,这就是经验相关性。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以往的经验是构建概念隐喻的基础,一旦以往的经验作为概念建立起来,并且被广泛接受,那么它就会通过在生活经验中制造新的对应关系将自身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得以实现,对于某一代人来说或许只是某个隐喻制造出来的新的映射关系,但是对于下一代人来说,很可能就被当作该隐喻的经验基础而被接受了。
类似情况在手机的交互设计中经常出现。例如,系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其中很多概念对于之前不怎么接触电子类产品的人来说都是十分抽象的,在这个时候,用户就可以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产品中的那些抽象概念。
3 隐喻在手机交互设计中的运用和表达
(1)基于客观存在。通常,这一类的隐喻是根据隐喻对象的“物”这个角度来架构的,囊括了现实世界中所有的物质和现象,无论是自然界原本所固有的,抑或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再生形成的,皆可归于此类隐喻。譬喻拟人化、借镜自然或者认为产物等,都属于这一类。在手机的交互设计中,这类案例也是不胜枚举,例如,在一些移动应用的导航设计上,就采用这种基于客观存在的隐喻式导航,这种导航主要用于游戏,但在帮助人们组织事物(如日记、书籍等),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应用中也能看到。
(2)基于功能。基于功能的隐喻,意即从隐喻对象的“功能”角度出发,进行架构,包罗了所有事物的内在和潜在的功能,功能性的隐喻就是把你在某一个环境下所做的操作与你在新环境在所要做的操作联系起来,从而唤起功用上的一种类同感,或者说是架构出功能上的相近点,从而刺激你去做出类似操作行为的尝试。这种手法在手机交互设计中得以频繁使用,如多交互动作或者图标都是基于对象功能的隐喻。例如,在触屏手机的Android操作系统中,提供了删除图标的功能,其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长按你需要删除的图标,在出现垃圾桶图标之后,将图标拖如垃圾桶中,这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垃圾放入垃圾桶一样,操作过程并不难以理解。再比如说Android操作系统中的滑动翻页功能,这个动作(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在很多系统中都有应用,功能一致,用户通过左右滑动的形式来翻页以便浏览更多内容的,这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页一页地翻开书本去阅读更多内容一样,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基于功能的隐喻。
(3)基于事物道理。在手机交互设计中,还会有许多既不能归于客观存在也不能归于事物功能的设计,这些设计就需要基于事物道理去进行隐喻设计了。事物道理,顾名思义,就从隐喻对象运动发展中所形成的内在的结构中所包含和存的“道理”出发。例如,我们在设计导航模式的时候,无论最后选择的是跳板式、陈列馆式,抑或是仪表式等式样,都是需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逻辑关系去进行结构设计的,而不是单纯基本美学因素。
4 如何在手机交互设计中构筑合理的隐喻
(1)隐喻对象易识别,降低理解复杂系数。手机应用本是个抽象的产品,合适的使用隐喻能提高手机交互的识别性,降低用户对庞杂功能的理解难度系数。一个好的隐喻设计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隐喻对象,一个好的隐喻对象,可以向用户传达清晰明确的含义,让应用一目了然,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理解偏差系数,减少错误性的操作行为。不合适的隐喻对象容易让用户产生困惑,所以在进行隐喻设计的时候,就要尽量做到设计简洁、传达信息清晰明确,争取做到一目了然。例如,当我们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来看标志的时候,有符号的标志比只有文字描述的标志更易于识别,而符号简单的标志比符号复杂的标志更易于识别。同时,在使用隐喻的时候,要注意隐喻的单一,不要使用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隐喻,这样会容易造成用户对应用的不信任感。
(2)选择能够被广泛理解的。全球共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如果你的設计是要服务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那么你在使用隐喻设计的时候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是否能够被受众广泛理解,实在不能顾全的,应该适当添加辅助设计,尽量避免应用产生误解,或者让用户觉得难以理解。在设计中多使用图形,而不是文字,文字是有其局限性的。相比文字,图形的传达更直接,也更富有力量。在日趋国际化的现代信息社会中,语言障碍已经被打破,各国在通用英语的情况下,图形传播的力量仍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当面对庞杂的用户群时,更多的使用隐喻,对各个因素进行权衡,尽可能地选择能够被广泛理解和识别的,这样也会比枯燥的整页文字说明来得有效果。
5 结语
设计来源于生活,隐喻作为有助于帮助用户与设计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如此。人类的记忆联系着世间万物的形态、色彩、质感和功效等,将这些既往经验转移到新的交互设计中,加以合理利用,就能得以衍生出新的意义,两件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在隐喻的作用下也可以产生出新的认知关系。也可以说,设计其实就是根据结构对这些记忆的整合,并且最终产生共鸣。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交互的方式也越发多样化,大数据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给了设计师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手机中的隐喻设计也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章莉莉.视觉符号完全手册[M].上海书店出版社,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