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娟,王合作,张 涛
(1.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延安大学咸阳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脑梗死和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的常见病,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轻度脑功能障碍,主要发生机制为脑部血液供应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比生理需求量低,头晕、失眠等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慢性脑供血不足和脑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硬化,但是二者具有千差万别的预后。要想将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效寻找出来,从而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最终达到对脑梗死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的目的,可以考虑从对二者危险因素的差异的研究入手[1]。传统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近年来,相关医学研究证实,其危险因素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本研究对咸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8 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了脑梗死与慢性脑供血不足危险因素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8 例住院患者,其中50 例患者为脑梗死,38 例患者为慢性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组患者均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为脑梗死,其中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龄在33 ~78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 ±10.8)岁;病程在2 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3 ±1.6)年。慢性脑供血不足组患者均符合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伴有高血压等,均有头昏、头沉等自觉症状,脑循环确认均具有减低的脑血流,TCD 或DSA 提示脑动脉有狭窄改变或阻塞;将感染性疾病、颈椎病、低血压等其他疾病引发的上述自觉症状、有大脑局灶神经体征等的患者排除在外[3]。其中男性20 例,女性18 例,年龄在35 ~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 ±10.7)岁;病程在2 个月~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3 ±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1 血浆Hcy 测定
清晨将两组患者的3mL 空腹静脉血采集下来,不需要抗凝,尽快检测,通常在2h 内。采用Abbott AXSYM 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雅培公司),运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对血浆Hcy 进行测定,血浆Hcy 的正常值在5 ~15μmmol 之间[6]。
1.2.2 血脂测定
清晨将两组患者的3mL 空腹静脉血采集下来,不抗凝,采用RANDOX 高、低值校准品和质控物,运用奥林巴斯AU 27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TG、TC、HDL-C、LDL-C 等各血脂指标进行测定[7]。
对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的过程中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运用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统计方法,将自变量设定为各因素,在模型中同时列入,如果一些因素能够对脑梗死或慢性脑供血不足进行预测,则对其进行深入分析,P <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在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中,用连续变量表示TG、TC、HDL-C、LDL-C 等各血脂指标,用哑变量表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二分类因变量设定为脑梗死或慢性脑供血不足,结果表明,在脑梗死或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转归的预测中,Hcy 对其有显著影响(P <0.05),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TG、TC、HDL-C、LDL-C 均对其无影响(P >0.05)。具体见表2。
表2 脑梗死或慢性脑供血不足非条件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
脑梗死和慢性脑供血不足均属于缺血性脑血管并,二者的临床转归随着缺血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下脑梗死是局灶性脑组织细胞死亡,诱发因素为责任血管严重缺血;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具有相对较轻的缺血程度,但是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范围,会引发神经元轻度脱髓鞘,但通常情况下患者通常没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脑组织细胞不会发生梗死病理改变[8-9]。二者的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10],本研究88 例患者中82 例患者有明确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占总数的92.3%。针对这一情况,对某一患者个体来说,其脑梗死或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转归可能受到脑动脉硬化病例改变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心脑血管疾病及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本研究中50 例脑梗死患者中27 例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8 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7 例患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分别占总数的54. 0%、18.4%,脑梗死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结果充分说明了脑梗死与慢性脑供血不足两种不同转归的预测因素可能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不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TG、TC、HDL-C、LDL-C,临床应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使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得到有效的延缓,最终达到对脑卒中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的目的。
[1]郑德泉,钟耀艺,吴欣宇,等. 青年脑梗死临床危险因素分析[C].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Stroke Summit,2013.
[2]旷文华.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
[3]魏薇.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D].蚌埠医学院,2014.
[4]张淇. 脑供血不足的人服用降压药会引起脑梗死吗[J].求医问药,2013,(07):20.
[5]朱志刚,王大武,胡欣虹. 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49.
[6]蔡浩. 血清hS-CRP、血脂检测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6):831-832.
[7]邱刚,李娜,马珊珊,等. SPECT 与CT 或MRI 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价值比较[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1):91.
[8]区腾飞,潘速跃,杨洁,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0 例复发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17):2688-2691.
[9]黄红波,刘庚勋,李正贤.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脂变化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03):48-50.
[10]尹泽黎,周钢铁,刘育进.CD147 与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