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渝飞(三江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在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向多样化、高营养、高安全的层面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农民贱卖,老百姓贵买”的局面。并且在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比后,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也存在过高的物流成本以及货损率,致使国家不得不积极推动农产品现代化流通方式的发展。2008年10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农户组织与超市经营进行挂钩,依托于冷链物流的发展,开拓了农产品流通的新型模式。因此优化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将更有效地推动农超对接的发展。
胡鞍钢(2001)曾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农超模式”应为农民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下,把符合现代化零售业要求的农产品,按照现代化商业模式,出售给超市[1]。而符合现代化零售业要求的产品必需经过冷链处理。所谓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者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2]。然而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冷链发展滞后,经冷藏处理的蔬菜比例不到5%。因为缺少冷藏处理,水果蔬菜物流货损率大于25%,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而美国仅为2%[3]。同时由于农户及其合作社组织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尤其在农产品预冷及速冻环节更是技术薄弱,致使在与现代化运营的超市对接过程中存在诸多因冷链合作带来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农产品腐损,也阻碍了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因此,必须对农超模式的冷链合作加以分析,以优化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超合作以“超市+合作社+农户”、“超市+基地+农户”及“超市+龙头企业+农户”为主。基于现有的农超模式,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及大型零售企业(连锁超市)作为冷链运作的组织者,依托生产基地,或联合食品生产企业共同构建冷链系统,以规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质给品牌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经数据显示仅有16%的零售企业的蔬果采购以基地或产地为主,因此“超市+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仍占据农超对接的主要地位。至2012年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达60万家,但仍然存在合作社规模较小,与超市对接质量不高的问题。而缺乏有效的冷链合作即是对接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
(1)冷链合作的意识不足
在零售企业与合作社的合作环节中,因零售企业具有较高的标准化水平,且为保证农产品的生鲜度,企业具备较强冷链意识。然而在农户与合作社的合作环节中,由于合作社规模较小,缺少足够的资金实力,在农产品采摘、收割后,合作社及农户更多考量的是产品数量和即时质量的保证,缺乏预冷、速冻的处理意识以及冷链初级加工的意识。在发达国家,果蔬采摘后,都会经过冷风机等装置进行预冷处理,在日本,预冷技术使用率高达90%,而我国仅为5%[4]。同时,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也仅停留在物流配送上的联合,而没有冷链联合的意识。
(2)冷链合作一体化建设不足
无论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中还是现有的农超对接模式中,都存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体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冷链运输为例,我国现有冷藏汽车3万多辆,而美国冷藏车16万辆,保温车6万辆,日本冷藏保温车12万辆。我国冷藏运输率仅为10%左右,美国则高达80%~90%[5]。同时还存在中下游环节冷链建设优于上游的格局。虽然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等具备一定的冷链运作能力,拥有相对数量的冷藏运输车辆及冷链设施。然而对于上游的合作社及农户,却匮乏冷链的相关设施、设备,对农产品仍使用普通货车进行常温运输,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因此农超对接模式中一体化的冷链建设仍处于严重不足的初级阶段。
(3)冷链合作构建者实力不足
冷链物流由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与配送及冷冻销售构成[2],且对冷藏时间及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冷链建设具有高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的特点。基于现有的农超对接中的冷链合作模式,无论是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是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都无法实现从农户到超市一体化的冷链建设,因此缺乏整合冷链的实力。
(4)冷链合作信息化程度不足
冷链合作过程中,为保证农产品的生鲜度,必须实现货物的快速流通,以及对中下游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仍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农业信息交流的大型网站。尤其针对冷链上游,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节点,更是缺乏合作社之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另外,农产品信息标准化程度也不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系统,同时在POS系统、EDI、RFID技术应用方面也未得到广泛使用。致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缺少实时跟踪及质量监控,造成冷链合作过程中上游节点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基于现有的农超对接中冷链合作模式的不足,应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方冷链企业的参与以及合作社与超市共建的形式不断优化冷链的合作,以推动“农超对接”模式的快速发展。
由于冷链合作中对技术及设备的要求较高,在农超模式中,所有节点的企业及组织都缺少建立一整套冷链基础设施的实力。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生产的特点,给予合作社及农户宏观政策上的指导,帮助组织及个人明确农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大型连锁超市合作的意图及要求;同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合作社整合物流运作,尤其是加强冷链环节的各项建设,投资购买各种预冷设施或兴建各类冷藏仓库等。另外,各地政府还可以构建大型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帮助农超模式中的企业、组织及个人更快地了解生产收割的信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采摘收割后的流通效率,并对市场的供需信息实时反馈,便于农超对接中的冷链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现有的农超模式中,承接冷链联合的企业多为大型零售企业,但由于实力有限,冷链运作更多地局限于中下游节点。而对于预冷、速冻等也具备较高要求的上游节点却缺乏有力的组织者。因此应鼓励原有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帮助合作社及农户完成相应的冷链操作,又可以作为冷链合作中新的节点企业与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或是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开展低温物流运作。通过专业化的冷链服务,有效地降低农超模式中上游储运环节的货损率,提高农产品生鲜度,并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因此应加快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整合上游资源,完善农超模式中的冷链合作。
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采购价格下降约10%,农民收入增加约10%~20%[6],大大降低了原有流通模式中过多的环节成本,实现了超市、农户及消费者的多赢局面。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户、合作社与超市的长期合作,农户可以将一部分收益投资给合作社开展冷链建设。同时,超市也可以让渡一定的采购收益投入合作社,帮助其发展冷链设施设备。合作社作为中间组织,整合上下游资金,根据当地的产品特点,以及原有的物流基础,更好地发展预冷、速冻,农产品初级加工等环节,构建更为实用的农超模式下的冷链体系。另外这种冷链共建的格局也使得超市和农户、合作社形成更为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助于推动农超模式的深远发展。
[1] 张世晴,李书华.现代零售价值链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论“农超对接”的机遇[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0-14.
[2] 刘永志,王侃.共同配送策略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10):1-3.
[3] 申瑞,阮文彪.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9,74.
[4] 洪卫.山东省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山东寿光蔬菜冷链物流为例[J].物流科技,2010(8):4-6.
[5] 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80-82,84.
[6] 李先国,杨晶,杜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战略构想[J].学海,2013(5):37-41.
[7] 王永胜.“农超对接”中物流运作模式研究——以果蔬农产品为例[J].物流科技,2010(10):93-95.
[8] 惠绍英,李穗豫.蔬菜农超对接模式的探讨[J].集体经济,2009(8上):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