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都继萌,陈军须(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是国家、民族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到更有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口号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突出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多创设学习情景或实践项目,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模拟、社会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搭建校内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物流运作流程、完成项目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是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如参加全国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物流电子沙盘比赛等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五是推行“双证书”制度,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
虽然近几年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由于学校实训条件、实践项目和教师实践经验的限制,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较欠缺。学生探索、求真的欲望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潜能和智慧也未能被完全挖掘,造成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人更少。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外高职教育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外界变化的“迁徙”能力以及创新精神[1]。因此,高职教育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1)营造创新型人文环境。在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环境和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把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校可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新的标语,介绍有创新精神的人物事迹,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建立注重鼓励、宽容失败的实践创新机制,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思维。除了教师不断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引进课堂之外,学校还要有计划地开设《思维方法和思维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等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报告会、创新创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建立严谨、高效、和谐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保障,学校要从制度上理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鼓励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创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又要从制度建设上鼓励专业教师更多投入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可专门成立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专项基金,负责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学校也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1)引入“教学工厂”模式,把实训环境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2]值得国内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教学工厂”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由模拟到模仿再真正到校企融合,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可借助当今网购形势,鼓励学生开设网店自主创业,同时利用学校的物流实训室成立信息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客户管理中心、退换货处理中心,运作真实业务,配备相应的岗位人员进行信息处理、货物入库、盘点、分拣、打包、配送等,这样即可以使实训场地充分利用,又能真正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的零衔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创新创业齐收获。
(2)紧跟企业项目、挖掘校内项目,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载体。开发出既贴近企业需求又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项目是学生实践创新的载体和源泉,也是制约各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瓶颈。学校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验积累和分享经验[2],让每位老师在做完一个企业项目后,整理、归纳和提炼建立项目库,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供教师员工和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变为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校内项目,每年学生举办的各种竞赛、有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等都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纳入项目库,为教学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3)加大设施环境建设力度,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条件。自由和舒适的学习场所、方便又智能的学习设施、全面又新颖的学习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多购置新的专业图书、延长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建造方便学生研讨的活动桌椅和隔板、校园内随处都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等,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条件。
“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方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能力。
(1)做项目提能力。教师只有深入企业,不断跟踪企业项目,才能了解企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双师素质和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用”相一致。学校要多与企业进行合作,挖企业所想,思企业所需,想企业所急,通过让中青年教师承担企业项目和科技研发项目,逐渐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
(2)送出去学经验。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较扎实丰厚,但缺乏实践经验,学校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学校制定文件让教师利用暑假下企业顶岗,同时制定专业教师阶梯式培养计划,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部分教师下企业顶岗或参与实际项目,不少于半年,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中积累项目经验,为项目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3)请进来传帮带。学校可高薪引进“双师型”教师,或聘请企业的业务精英或人才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这类人员“请进来”不仅有助于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也对其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缩短了单个教师送出去培养的时间、减少了成本,还能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带进学校,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当然,这需要学校制定对引进人员有吸引力、有激励性和双赢的待遇和政策,要真正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透明化,不能仅靠人际关系或情面,否则“请进来”也仅仅是浮于表面,走走过场。
(1)改变传统的班级制,对学生灵活进行“拆、分、合”,保证实践效果。目前很多院校实践课的组织仍以班级为单位,经常是一位老师指导40多名学生,由于教师精力和实训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训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为保证学生实践效果,各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探索更有效的实践组织方式。可以采取理论课合班上课,实践课分开进行,实训课至少配备两名教师,一位主讲教师,一位辅助教师,由主讲教师布置任务,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训练和研讨,老师辅导,力争使教师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也能对平时成绩做出准确评价,真正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深入分析学情和认知规律,构建阶梯式的实践内容体系。由于各年级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不同,教师应认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构建科学的实践内容体系。针对大一新生专业知识薄弱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高的特点,要注重对专业整体认知的培养,多开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内容,如物流知识竞赛、物流辩论赛、叉车比赛、堆码比赛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大二学生,要逐渐增大实践创新项目的比例,在集中实训、课内实训的同时多开展诸如物流方案策划大赛、物流广告创意大赛等创新型和创意型的比赛,多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对于大三学生要做好毕业指导工作,对于在实践创新创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可安排为一二年级学生做经验交流会,把一些好的做法、好的创意、好的点子、好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
(1)建立完善的实践项目监控机制。科学健全、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学生技能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保障。学生实践项目的监控应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切实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对实践项目监控范围的全面化、监控手段的多元化、监控过程的动态化,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
(2)建立科学的实践项目评价机制。实践项目实施的好坏与效果需要对其作评价,好的评价机制会促进和推动实践项目的效果。对实践项目的评价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评价,这可能涉及到教师、学生、学生处、学生社团等。二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对于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三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职业素质的满意度,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3)建立有效的实践项目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对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创新、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对举行的各种类型的实践项目要有明晰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在岗位等级聘任、晋级、表彰、考核等方面给予奖励;对学生的激励可采取学分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方式,除了颁发证书外,还可采取免修学分、增加综合测评比重、免试推荐专接本、颁发奖学金等方式进行奖励。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营造积极、奋进、创新的学习氛围,寻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教育真正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接轨。
[1] 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6.
[2] 尹彬.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0(2):247-248.
[3] 雷正光.走进德国双元制[N].齐鲁晚报,2003-07-24(5).
[4] 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