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俊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88)
采购风险贯穿于整个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选择、合同制定、采购决策、订单处理、采购运输、验收入库、直到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供应商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或产品的零售商,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作为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在企业物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稳定的材料供应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生产线,不可能有稳定的产品产出。对于高科技、工艺复杂的现代企业,材料质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优化采购流程,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共赢。
采购存在的风险多种多样,按风险因素的来源界定,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内因型风险是指源于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技术进步风险。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以及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三大显著的特点。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从而实现对采购风险的有效控制。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开发、评选、联盟、绩效评估以及供应商的退出等。其中,以供应商评选与绩效评估最为重要。
(1)供应商选择
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现代企业产品对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恰当数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小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供应商的竞争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供应商可分成一般供应商、主力供应商、战略供应商三类。
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企业必须成立跨部门团队,团队成员来自采购、质量、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在此过程中,技术、质量以及使用部门的初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采购行为的发生与新品开发的过程应该是并列进行的。采购部门可以尽早了解新品开发对物料的需求,并相应地做出反应,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品上市时间,而技术部门可以利用采购经理相关领域的行业知识和对供应市场的了解,有利于新品开发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供方的优化。同时,技术与采购相互间可以互相监督,供应商管理的责任明确。
(2)供应商绩效评估
供应商的绩效评估要素主要包括质量(Quality)、价格(Price)、交付(Payment)与服务(Service)四项。
质量:质量是指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质量评分是绩效评估的关键,在四大要素中占最高权重,通常在50%~60%。质量评估应从实物质量和质量系统两个角度来认证该供应商的符合性。实物质量认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试生产来进行;供应商质量系统认证采用调查表提问或现场审核方式进行。调查表审核受到审核发现及审核证据获得的限制,只能从中了解供方是否有建立基本的制度要求,无法获得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性评估数据,有其局限性,对供应商的现场审核,能准确地判断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价格:价格即成本,除了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价格外,进行评估时还应当考虑供应商责任缺陷成本、加强检验增加的质量成本以及在为提升供方质量系统能力付出的额外资源成本等。
交付:交付能力包括交货时间、交货速度、灵活应变性等。交货准时牵涉到节约成本,保证现场需要。交货速度是要求在百分之百的准时供货基础上,通过缩短交货周期来加快交货速度。交货灵活应变性是要求在交货数量、速度方面有足够的柔性,能够随用户的要求而及时调整。
服务:服务即供应商的配合度。服务包括信息交流、售后服务。信息交流是指与供应商关于成本、质量控制、库存技术等方面及时进行交流,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适时性。售后服务是指产品提供后,供应商仍需要继续关注质量问题,通过一些使用指导、技术指导保证产品得以正确使用。
本文在分析采购风险类型的基础上,重点讨论基于供应商管理的采购风险控制措施。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是一个企业稳定和高效运作的重要环节,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稳定、高素质的供应商队伍的观念,对现代企业的采购风险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