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兴(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独立学院是在普通高等院校内部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借助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以民营机制运作,共享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作为本科教育的补充,独立学院应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定位,在普通本科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寻求突破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关系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相对于传统的专业而言,我国的物流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教育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体系,基本是依附其他专业学科成长发展的,没有系统的物流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也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操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由于现代物流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体系尚不成熟,物流专业的学科教育发展亦比较缓慢,远未形成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在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甚至有的是照搬照抄母体的模式,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直接引进,仅在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上做一些改造,有的是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做降级培养,盲目的把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降低,按照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教学,通过挤占职业学院的市场来谋得生存,背离了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规律和办学定位,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关于“应用型”的标准、规格和实现方式等问题界定不清,以至于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无法跟普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区分开来,使“应用型”流于形式。而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物流毕业生,往往是理论水平弱于普通本科院校物流毕业生,操作能力又不及高职高专院校的物流毕业生,无法实现独立学院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人才的目的,影响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2 师资力量薄弱。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所占比例非常低,对母体高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物流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短缺,很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从与物流相近的专业转来,教师自己对物流专业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能尚未完全掌握。且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教师无暇进行科研和教研,最终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课程体系不健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依托于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按照物流管理的功能为模块开设专业核心课,但是在学科基础课和选修课方面的差距较大,有的偏重国际物流方向,有的比较重视物流信息技术,还有的强调物流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总体而言,课程体系尚不健全,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环节少、内容窄,且很多实践教学环节都流于形式。
2.4 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求配备完善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而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使得其在硬件投资上比较谨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费用所占比例又比较重大,这就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在物流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和更新上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5 教材建设。我国早期物流管理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有关教材翻译得来,进入21世纪以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迎来了一个高峰,一直到现在,市面上关于物流的教材可谓数不胜数。但总体而言,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缺少权威、经典教材,大部分教材理论体系不成熟,结构、内容雷同,案例陈旧,适用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教材较多,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教材缺少,即使有教材号称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普通本科的教材并无多大差别。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大多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为己任,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格局不同,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城市港口物流系统比较发达,有的城市的物流以配套服务于其制造业为主,泛泛的专业教育势必不能培养出与城市物流需求有效对接的人才。因此,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物流专业内部开设货运代理、采购、物流信息技术等不同的专业方向,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应用型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就物流专业而言,要进一步研究应用型的标准和对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一般来讲,应用型物流人才是介于研究型物流人才和作业型物流人才之间的层面,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作为物流教育者,要认真审视其中的界限,既要避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一味追求理论的厚基础,陷入了传统的理论教育。
3.2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与地区物流行业协会的对接,多渠道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按照市场需求设定物流专业方向模块,基于物流岗位制定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并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有效支持。
强化由企业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校外专家、本校专家组建的产学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实,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更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零距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3.3 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在物流实验室构建仿真供应链物流环境,较为真实的模拟物流企业的运营流程,能有效辅助物流理论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能较好地熟悉作业环境、体验岗位操作、验证设计方案、执行管理活动、仿真策略执行结果,同时避免误操作引起的人身安全隐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当前的物流实验室已经进化到第四代,既能仿真物流企业的硬件环境、业务流程,又能仿真物流企业各种工作岗位及具体操作,可以省掉物流实验室的硬件购置及维护成本。因此,对于实验室建设资金较为紧张的独立学院,可以直接跨入到第四代实验室,既能达到实验室教学效果,又能完善办学条件。
3.4 着力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建设“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引进考核、评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营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校企紧密合作,畅通“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途径,可以聘请物流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或从第一线岗位上聘请既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以提升教学质量。
3.5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主线,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现有的实训条件,并引入第四代物流实验室,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和运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网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扎实的基础与条件,充分发挥与相关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巩固和拓展校外实习网络,改革创新实训、实习教学管理机制。成立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小组,让行业、企业的管理专家、实务工作者参与专业建设,审定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总之,作为独立学院,其物流管理专业应当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改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 江艳,伍应环.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人才培养策略[J].企业经济,2012(11):80-82.
[2] 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6-139.
[3] 贺盛瑜,何求.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0-72.
[4] 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5):5-8.
[5] 赵旭.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 楼前飞,方巍巍.物流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以义乌为例[J].商业经济,2013(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