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草原

2014-12-22 15:52熊红久
伊犁河 2014年6期
关键词:毡房草原

熊红久

1

草原对于我,就像一匹马对于奔跑,一只鹰对于长空,是内心对即将抵达的绿色充满渴望的一种飞驰。站在草的深处,俯下身子,你就靠近了一群生机盎然的生命。会觉得任何一株草、一朵花都在冲你微笑,都在与你交流,就像熟知已久的朋友。微风拂来,身姿摇曳,这是它们语言的一部分。你还会嗅到弥散的芬芳,这是它们思想的一部分。你可以一直盯着它们看,看着看着自己也就成了花、成了草,甚至成了草原的一部分。这时候你的喉嗓开始发痒,有了歌唱的冲动,四肢也随之舒展,这是舞蹈的前兆。你不用讲究发音技法和舞蹈姿态,这些学院派的理论在草原上一无是处。你所有的声音和动作都是为草原而生的,你尽可以随心所欲。或则激烈粗犷,或则舒缓悠扬,每一种表达都是自然支配下的能量迸发,它能让你的行为更接近真实,让你的情感更抵达灵魂。蓝天下的旋律,随风而动,栖落在一株草,一枝花,一群牛羊,一座毡房的澄空境界里了。所以,每一次对草原地探访,更像是对心灵地沐浴。而后从记忆深处,幽然出一缕暗香来,那是草原对人做出的理疗功效,矫正着我们的脚步和心情。

对喀拉峻的神往是从一张照片开始的。今春,单位搞机关文化建设,需要给一些图片配上诗文。其间,一幅照片一下就攥住了我的目光:草原苍翠而辽阔,雪山高耸而静穆,繁花鲜艳而奔放,毡房诗意而安详。仅仅十几分钟,我就完成了《天赐草原》的诗作:所有的草都拥抱在一起/染绿了我们的目光/花是举起的火苗/照亮牧人的理想/那些散落的牛羊呢/那些奔驰的骏马呢/毡房把炊烟画在天上/沉默的雪山/更像一位老者/垂钓着草原/闲散的时光。摄影家告诉我,这片草原叫喀拉峻。因为它绚丽的样子,我记住了它独特的名字。

一旦内心有了愿望,时间就摆出了出发的姿态,蹲在起跑线上。果然,今年六月,第三届西部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八卦城特克斯县举行,而喀拉峻是该县的重要景区。从接到参会通知起,情绪就被亢奋驾驭着,不知疲倦的意念把幻化出的草原一遍遍抚摸。

2

活动最后一天的中午,终于安排去喀拉峻采风了。

出了八卦城——特克斯县,车子一路向南,开始上坡。县旅游局的董亚全书记向我们介绍,自太极岛酒店至喀拉峻,有四十公里山路,海拔会从1200米攀升到2600米。让我们尽管放心,道路顺畅,全程柏油。

过了布拉克休息站之后,山路开始变得逼仄曲折,坡度也陡然险峻起来,载着三十多人的轿车明显吃力,排气管发出低沉的吼声。经过一个多小时折回盘旋,车子终于停在了顶坡。回望刚才走过的盘山公路,恰如一根大山捻成的细线,缠绕在山梁与谷底之间。线的那头紧紧攥在八卦城手里,生怕这片长大的草原飞出去似的。

与刚才的陡峭相比,再往前的路平缓而豁达,很贴切地诠释了“喀拉峻”的哈萨克语含义“山脊上的莽原”。摆脱了山岩的挤占,路面一下宽阔起来,绸缎一样铺在草原上,恣意而欢畅。路两边是起伏不大的山坡,所有的绿色被串联起来,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绿毯,严丝合缝地铺在我们的视野里。不远处的坡梁之上,并排站着几间土屋,斑驳的墙壁和锈蚀的门窗透露出岁月的信息,最瞩目的还是屋顶,长满了蒿草的发型,其间还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让人生出一些高处不胜寒的怜惜来。越往里走,草越茂密,毡房渐渐多了起来,像棋盘上的几粒棋子,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摆出一副准备博弈的架势。一缕炊烟从毡房袅袅升起,描写着人间的气息,而一黑一黄两只牧羊犬,一直追着我们的车尾狂吠不止,似乎对满车的不速之客,愤慨至极。只有面对那些兢兢业业吃草的马牛羊,你才会觉得它们的修养是极高的。站在草的深处,保持谦恭的姿势,对任何一位造访者都镇定自若,最多在咀嚼的间隙,抬起头来,敷衍一下你的热情。对它们而言,人的意义大不过一口草的营养。

车子开得越来越快,因为路变得又平又直,整个草原像摊开的煎饼,即使飞驰了几十分钟,我们依然觉得还在原地。雪山在很远的前方,没有了参照物的比较,车子像船一样陷入了茫茫碧波之中。好在路还在,成了唯一的方向。路边可以不时见到一划而过的汽车站台,实木构件,古朴而敦厚。与城市站台不同的是,这里的站台罕见有人,却有不少牛羊散布周边,甚至看见一只黄牛靠在站台的柱子上,一边蹭痒,一边回头瞭望来车的方向,很老成的样子。

终于到了观景台,下车步行。草很深,开满了各色鲜花,没过脚脖,踩在一尺深的花草间,人就像踩在了海绵上,很费力气。董亚全书记把我们引上一条牧道,依序前行。牧道是牧民转场时被牛车和驼队踩轧出来的,尽管也长满了细草,但要比旁边的花草矮小得多,在这样的路上走,会省掉不少气力。

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看草原和慢慢走在花草间看草原是两种完全不同状态和心理。前者是一种局外的、居高临下的审视,与事物是有距离的,就像隔着重症室玻璃探视病人。而后者是进入的,是与自然在一个对话语境里的相互交流,是能让自己的肌肤和心灵都触摸到生命律动的融合,就像抓住你的脉搏,感知你的心跳。

大片大片的金莲花,举着金灿灿的奖牌,蜂拥而至,挤满在路的两边,抬眼望去,后面还有更多的队伍,从天边冲过来,一路狂奔,有一些花朵跑的太急了,脸都憋成了绛紫色,董书记说,那叫紫菊。女人总是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喜好,金黄色、绛紫色、雪青色、霞红色、乳白色,这些花朵交汇在一起,迅速溅起了女作家的惊呼,她们奔跑过去,甚至躺在了托乌、野罂粟和蒲公英的掩映之下,摆出各种造型,她们的笑脸成了新增添的花朵,盛开在喀拉峻草原。

步行两公里,大家都气喘吁吁了,在密草间行走,要比土路上耗力得多。亚全书记拔了几根野葱,分给大家品尝,味道很辣,但很正。祖籍山东的董立勃主席嚼完一根葱,大呼好吃,自己赶紧俯身去找,才发现周边到处都是野葱。于是,一群人都蹲了下去,没多久,嘴里都飘散出同一种辛辣的葱味了。

再往前行,一条纵深百米蜿蜒几公里的大峡谷,霍然阻断了绿色奔涌的途径。峡谷两侧长满了云杉,这是天山常见的针叶林,高大,笔直,郁郁葱葱又密密麻麻,哨兵一样守护着谷底的一条细河。靠近崖边仔细辨析,隐约能传来哗哗的水声。我就势躺在崖边的草丛上,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鲜花草原,眼前晃动着几株柳兰,由于太近了,反而虚幻成了一个边框。框子中央飞着一只鹰,滑翔很久,翅膀才倏地煽动一下,像一次提醒,又像一次证明。我紧紧地盯着它,书上说,鹰能在一千米的高空看见火柴盒,那么它一定也能看见我了,只要我盯着它不放,我们的目光总能对视在一起,那一刻,我不知道鹰会怎样想。endprint

3

作为喀拉峻草原唯一成规模的餐饮休闲中心,乌孙夏都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实木构筑的高大门牌,彩旗飘扬。粗壮的圆木一劈为二,举为牌匾,镌刻四个大字“乌孙夏都”,字体拙朴遒劲,材质皲裂沧桑,很容易引导人们的判断溯源而上,沾染一些远古游牧的气息。跨进门槛,一条二三百米长的木质栈道,笔直开阔。正对的是一座最大的元帅大帐,其它二十来个大小不一的蒙古包,将军般左右排开,远远望去,很有草原中军的古韵。

20号毡房的边上站着一位哈萨克小伙子,白色遮阳帽反衬出他肤色的黝黑,是那种常年被高山紫外线辐射所特有的黧色。吸引我们的是一只头颅高昂的鹰,它蹲在男子右臂上。尽管他极力想把小臂端成水平状,但鹰太重了,坚持不了多久,手臂开始下垂,他不时用左手托一下。鹰不停地转动着脑袋,警惕地提防着向它靠近的物体,锋利的尖喙和凶狠的目光让我们望而却步。鹰的左腿拴着一条拇指粗的铁链,链子一头紧紧攥在小伙子手里。是为了减压或者向我们展示一下鹰的飞翔姿态,小伙子忽然把鹰举过头顶,然后猛地一降。鹰呼啦一下,张开翅膀,体积陡然增大好几倍。为防止鹰的利爪伤了骨肉,他在右手臂上戴了一只牛皮缝制的护套,直到肘部。鹰整体呈黑色,只有头部和翅膀的羽毛呈暗金色,即使站在手臂上,也远远高出男子头部半个多身位。鹰的主人迪力达今年25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从小在喀拉峻草原长大。三年前,喀拉峻旅游火热之后,他和鹰一起被服务中心聘来,成为重要的展示项目,游客可以免费参观、拍照。慑于鹰的威猛,我们都站在半米之外合影。锡伯族诗人阿苏说,我能不能摸一下鹰?迪力达点了点头。他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眼罩,套在鹰的头上。没有了光明,鹰不知所措地蹲了下来,顿然矮了半截。我也上前摸了摸羽毛,细腻而光滑。虽然也在草原长大,我还是第一次触摸鹰。在家乡,鹰是用来仰止的,它是高度和孤独的代名词,极少落入人类之手。阿苏说,和大公鸡的毛没什么两样嘛。迪力达瞪了一眼说,这是雄鹰,专门抓鸡的。在迪力达眼里,这两种生物怎么可以同日而语?虽然都长着羽毛,一个是比天翱翔的神灵,一个落地游走的俗物,后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前者追逐的宿命。这只鹰已经被迪力达训练五年了,他们朝夕相处,他说,鹰可以看懂他的眼神,他也了解鹰的喜怒哀乐。鹰最快乐的时光是入秋之后,喀拉峻草原没有了客源,服务中心放假啦,鹰的脚链被松开,可以自由飞翔。尤其是第一场雪后,迪力达骑着马带着鹰上山打猎,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一位哨兵,逡巡四周,发现敌情。最多一天,鹰可以抓七八只兔子,他能看到鹰的快乐心情和得意目光。

又来了一大拨内地游客,开心地拥围着迪力达和他的鹰。我们走进了毡房,奶茶已经斟好,酥油、奶皮、炒米、奶酪、蜂蜜、馕饼摆满了长条桌。盘腿坐在帐中,打开门就可以看到近处的草原和远处的雪山,我们被绿色包裹住了,心也陡然变得纯净起来,仿佛一下抖落掉了多年囤积的尘垢,身体轻了,透了,柔软了。

年轻娟秀的女县委书记刘莉,显然受到草原气魄的浸染,高举酒杯,向疆内外作家表达敬意,而后一饮而尽。组织部长刘卫疆紧随其后,也豪迈地端起杯,态度真诚。在草原上往往就是这样,喝酒的序幕一旦拉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就会千姿百态,层出不穷。不到一个小时,毡房内已是觥筹交错,空瓶满地了。

四位身着哈萨克族服饰的歌手,恰到好处地走进来,两男怀抱乐器,两女手持金碗银碗,用琴声、歌声和美酒表达祝福,这是草原接待贵宾的最高礼遇。手风琴和冬布拉响起,两位女歌手一边唱歌,一边敬酒,双手举杯,高过额头,弓背屈膝,尊崇之极,由不得你不伸手接过,一口喝干。一曲曲悠扬的牧歌,就像一股股流淌出来的清泉,醉了草原,醉了毡房,醉了一张张笑逐颜开的面孔,甚至醉了天边绯红的晚霞。

不等歌手离开,作家们已经开始纵情了。起头的是阿苏,他晃着身子,也晃着嗓音地来了一曲锡伯族老歌。接着,本届西部文学奖获得者、甘肃小说家弋舟一声高腔,把大家带到了粗粝干燥的陕北高原。女诗人娜夜温婉圆润的歌唱,与天府之国的灵秀相得益彰。而从新疆调回成都军区的部队作家卢一萍对草原更是情有独钟,他把一首蒙古族的《哭嫁歌》唱得如泣如诉,百转低徊。早已嗓子发痒的我,顾不得矜持,端着酒杯,冲到毡房中央,大吼一曲《鸿雁》。只觉得眼前一片开阔,到处都是牛羊的声音,一切事物不存在了,只有歌声带着我飞翔,我甚至可以听见耳边呼啸而过的云声。忽然觉得,做一只雁比做一个人要惬意得多。

4

我被《西部》主编、著名诗人沈苇叫醒的时候,还在梦里飞翔。他说,快到外面草地上,要举行篝火晚会了。这才发现,毡房里只剩下我了,脑子有些发懵,不知道什么时候醉倒在地,幸亏是毡房,可以席地而卧。对刚才的歌唱一下恍惚起来,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梦里。好在这一切并不重要,在草原只要记住快乐就足够了。我听到了远处律动的琴声,赶紧跑出毡房。四周一片漆黑,只有昆虫的鸣叫极为清晰,一下一下,搅动夜的沉静。

几十号人围着一个粗铁桶,上面堆满了松木枝,火轰然腾起,黑魆魆的影子立刻就开出花来,所有的微笑都被照亮了。浓重深远的夜色被火苗凿出一方空间,来盛放人们的欢呼。沈苇说,我们手拉手,转圈舞起来。大家的手就被串联起来,边转边跳,边舞边笑。人群忽然涌向篝火,再迅速退却回来,潮汐那般,一浪一浪。沈苇说,我们唱歌吧!大家喊,阿苏阿苏!

阿苏被人从另外一个喝酒正酣的毡房里揪了出来,他不需要任何音乐过门,快速咽下嘴里还没有嚼烂的羊肉,开口就唱。阿苏特有的沙哑粗犷的嗓音,像一柄锋利的梭镖,一下就刺入了夜的咽喉。

篝火没有了刚才的烈焰,粗铁桶里烧出一条条猩红的木炭,夜色又开始涂抹人们的脸颊。这是一个唱歌的好氛围,黑夜湮没了注视的目光,歌者可以专心发挥;黑夜掩盖了万物的形象,听者能够心无旁骛。此时此刻,只有歌声能在夜里穿行,能在人们的情感里穿行。沈苇、冉冉、弋舟、张蓓,高亢的、低徊的、粗犷的、婉约的,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次绽放,每一种表达都是一次飞翔。

我跪在了草地上,觉得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它博大的恩泽,才能让我的歌声进入到它的内心。我唱了一首家乡的歌曲《故乡情》:碧绿的草原伸向远方/天边浮现出座座白毡房/那里有我童年七彩憧憬/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可爱的家乡。

尽管已是黑夜,我依然闭着眼睛,仿佛只有关上眼睛这扇窗子,才能打开心灵那道门,那道通向故乡的门。门外是一些总也长不大的小树,是一缕永远也飘不走的炊烟,是马背颠簸的童年,是阿妈滚烫的奶茶,是一只狗守护的睡眠。唱着唱着,眼泪就流出来了,这是来自心灵的露珠,就像花蕊间的晨露一样,那是从夜的心灵里流出的泪珠。夜一定也想起了什么,夜的思念一定比人的深刻得多。

即使再不尽兴,也得往回赶,特克斯县城,在四十公里外。于是这辆流动的车就成了舞台。阿苏主持,这个遗传了本民族所有文艺基因的家伙,又说又唱,把整个车厢的情绪调节得热闹非凡。方兴未艾的作家们,在酒力的驱使下,纷纷登场表演。晃动的车体、狭小的车厢丝毫没有影响演员的发挥,每个作家都成为中心,每个节目都精彩纷呈。尚有三分之一的人还没来得及出场,司机说,县城到了,果然,车已经停在了太极岛酒店。去时一路颠簸,两个多小时行程显得很漫长。回来时一路欢歌,尚未尽兴,即已到站。那1400米的落差,早已被歌声和欢笑填平了。

太极岛是个生态酒店,坐落在八卦城边,茂密的林木、清澈的河水、曲折的廊桥、芬芳的野花,让每一个入住的人宛若徜徉在仙境里。

我住在二楼,靠近窗子,行将入寐,忽然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啄醒。离我非常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捏住这叫声。我坐起来,透过窗子只能看到一片黑黝黝的林冠。鸟的位置应该与我一般高,它的鸣叫很有规律,三声长一声短,长音很高亢,类似美声唱法的高声部,短音很低婉,有些如泣如诉,它一直在叫,没有听到任何与之附和的回音。伏在窗台上,我目光很空洞地盯着看,其实什么也看不见,想象着这只鸟的美丽羽毛和乖巧长相。夜这么深了,它到底要唱给谁听?或许和我的歌声一样,它只需要唱出来,花能听懂,草能听懂,每一片树叶能听懂,关键是,自己的心能听懂。

总有一些歌,要带着心一起飞翔。endprint

猜你喜欢
毡房草原
讲解《草原图》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金艾斯古丽:“让毡房会讲故事”
毡房傍晚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草原行
放歌草原 载梦中国
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