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实际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题主要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等方面对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探索。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使学生积极地、目的明确、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即高效课堂。
【关键词】有效性 探索 课堂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3-01
实施新课程的生物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实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课堂教学上真正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平行的。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叛中走入误区,其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一些生物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
1.1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布卢姆将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态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性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之一。
1.2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教师应转变观念,角色转化,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环境,确保学生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志
2.1学生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志
一是能动性:即学生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并以此制约活动的方向、进程及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表现在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反映出强的创造性。
二是主体性: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获得信息进行编辑、加工,得到新的知识信息。学生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发展。
三是全面性: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提高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是课堂有效性的深刻寫照。
2.2教师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标志
2.2.1主体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构建新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在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二者认知上形成共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教师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思维品质,达到思维共振。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各自成功的喜悦,不断得到成长的满足。
2.2.2主导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还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设计者;是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和活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剖析者,为学生的思维参与提供范例,为学生更深层次思维参与提供指导。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了方向和目标,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更无从说起。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3.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必然要求教师不能成为生物教学活动的“领导者”。高中生物教师的角色要从“领导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权威,而是要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
3.2利用探索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活中、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3.3及时沟通,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1学生因个体的不同而存在个性差异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了防止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及时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3.3.2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形成组内协作、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当然,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交流,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使得各个小组总体的水平相近,这样组间才能公平竞争,让组内成员各自发挥所能,促进组内合作。教师除了发挥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外,也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小组中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同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形成生生、师生交流的学习模式。
3.3.3改变课堂参与方式,增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灵活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其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对促进学生有效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特定教学内容改变一些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一些新的参与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
⑴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师生角色反串。
⑵让学生提问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⑶林格伦认为:“让学生动、说、做比让学生听、看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⑷学生做题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指导学生编题是对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⑸现在的中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尊心比较强,喜欢表现自己。
⑹布置学生动手制作模型。
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参与。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努力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为培养祖国生物学发展的未来贡献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