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2014-12-20 00:15王上福
江西教育C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性地心理品质解决问题

王上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国家要兴旺、强大,需要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课堂40分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所以在40分钟里,营造各种不同的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创造性地体会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实施开发性、多样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传统的教材较少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服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设计、组织,促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的优势,自己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探索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独立钻研、尝试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使学生在寻找新方法、形成新的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会深入思考,才能创造性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创新意识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问题意识,首先需要教师用心营造一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人人心情愉悦,积极主动,真实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路就会开启,智慧的火花就会闪现,一些有独创性的问题就会随之产生;其次,采取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的有效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提异议,究原因,找依据,寻途径”,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完善的认知机会;再次,善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带头人”,以这部分榜样个体影响,促进群体问题意识的提升,这样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挖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充分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的人,其思维的方式、方法、能力等方面客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广度,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结果的不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应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所获得的不同成果,既不仅要尊重学生正确的思维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合理成分,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创新精神。

四、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方法和策略多样化的开放思维,除了发散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练习形式外,还需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的特性,寻求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策略意识。

五、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心理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学科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而忽视个性的培养,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因而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状态,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尽可能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时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在学习活动中敢想、敢说,扮演一个相对活跃而独立的重要角色。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越,吸纳别人的长处,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逐步形成创新型个性心理品质。◆(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岭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性地心理品质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创造性地开展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新教材的艺术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