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东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几何图形中加强渗透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在小学几何图形中,空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能够通过现实中的几何模型建立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几何模型,最终实现图形与模型的自由对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相关的探索,现从教学实践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增强感知,积累空间表象
小学几何属于直观体验式几何,需要学生在直观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而后进行观察和比较,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从表象入手,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增强感知体验。
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根据教材编排意图,笔者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计引导,使学生经历几何概念的整个建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生活常见实例,观察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特征(有几组对边、对边有什么特点),建立初步表象;而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头脑中刚建立的表象以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丰富表象;最后让学生认识一般到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建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以上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几何模型过渡到几何表象,再由表象物化为模型,最后形成几何概念,其中发展出观察、想象、比较等抽象思维,体现出课标理念下空间观念的建构过程,即由实物形状想象图形,由图形想象实物,再由实物与图形进行三维转化,实现有形到无形的自由转换。
二、沟通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材编排设计也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深研教材,把握几何知识间的敏感度,使其建立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带领学生串连知识,建构空间系统,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先从垂线段开始引导,让学生画出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把握好垂足的位置,而后再画出过点A与直线a平行的一条平行线,并探究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垂线段相等),从而为下一步理解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性质埋下伏笔。
学生画出垂线段、平行线之后,连接各点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候,学生对三角形在几何空间中的形成有了初步认知。接下来采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学生发现随着过点A的垂线段在底边上的不断移动,垂足落在三角形底边的不同位置,其角度也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其变化,有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分类。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笔者之所以复习垂线段的知识,是为了引出三角形的高,复习平行线的知识则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整个过程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及性质,用垂线段、平行线的作图为基础,让学生攀着旧有的知识,从几何知识的系统层面理解三角形,把握三角形的高,准确架构不同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把握其内在意涵。通过这样的步步引领,让学生直观认知几何知识,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深化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深化和巩固,有赖于几何图形的运用和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是否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计算上面,忽略空间观念的拓展和深化,导致学生不能深入建构空间观念,肢解几何概念。如很多学生对死套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非常熟练,却不知道怎么计算三角形、梯形的周长。
在小学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之后,引导其进行空间拓展,加强技能、观念的多重融合,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教学后,出示如下计算练习:(如图一)将两个长方形旋转一周,得到两个圆柱体,那么这两个圆柱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面积、周长、表面积、体积是否相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而后进行对比探究,将所学的几何知识综合运用起来。这道练习题着重从平面知识层面让学生在判断推理中把握面积、周长的概念,发展平面几何观念,这是从二维的空间角度而言,而针对体积则进入三维立体几何空间,使学生将二维与三维结合起来,观念不断更新,思维获得提升和深化。
■
图一
师:长为3cm,宽为4cm的长方形与宽为3cm,长为4cm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转化为圆柱体后,侧面积是多少?各自的表面积是多少?怎么计算底面积?
学生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但表面积、底面积却发生了改变,因为表面积需要的条件发生了改变。由此学生对表面积、周长、底面积、侧面积等几何概念有了深入理解。◆(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爻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