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清代牙雕艺术珍品

2014-12-20 21:10沈岩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
关键词:清代

沈岩

【关键词】牙雕工艺;清代;象牙席;五象桥

【摘 要】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则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清代的牙雕技法分为南北二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和五象桥两件牙雕艺术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恰为南北两派牙雕工艺的代表之作。

中国的象牙雕刻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又叫牙雕,是指将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其坚实细密、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代是我国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雕刻艺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等风格的同时,又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牙雕艺术品以其洁白玲珑、温润典雅的风貌取胜。这一时期的牙雕技法完备,手法多样,雕工精细华丽又略带繁缛,尤以康、雍、乾三朝突出,这也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清代牙雕在技法上逐渐分为南北二派,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牙雕制品,恰为南北两派的代表之作。

(一)象牙席

清代牙雕的南派指广州牙雕。清康熙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当时的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当地的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因而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分为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象牙编织作为一项独特的技艺,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成作品。人们或许很难想象,用又长又硬又脆的象牙,能够编织出一张平整且柔软的席子。据清宫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在位时,广东的牙雕艺人编织制作了五张象牙席,现在存留于世的还有三件,烟台市博物馆藏象牙席即是其中之一。

这件象牙席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千克。编织用的象牙条宽0.3厘米,厚0.05厘米,按人字形纹理编织而成,席的四周以约6.7厘米宽的黑色素缎镶边(图一)。整件象牙席的席面平整光滑,纹理细密均匀,颜色洁白细腻,历经近300年仍然展卷自如、柔软凉爽,观者无不赞叹称奇。

据史料记载,象牙席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首先要将硕大坚硬的象牙用药水浸软,然后依照象牙细致的纹理,把其剖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最后编织成人字形花纹席。此工艺难度大,又非常费料,象牙材料的利用率往往不足10%,也因此象牙席愈加名贵。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所以只能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制作。

编织象牙席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成品价值相当昂贵。一直以俭朴自居的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于雍正十二年(1734)传旨:“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即下令禁止再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渐衰落,直至失传。

(二)五象桥

清代牙雕的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为宫廷制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设有专门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做工细腻繁复,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

清代牙雕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以小件器物居多,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主题,一般是文房用品或摆件等,成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贵族的案头把玩。牙雕小品中以象牙雕桥类不少见,但以象牙雕象桥则不多见。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象牙雕五象桥,玲珑小巧,造型生动,通高11.7厘米,长24.3厘米,宽5.7厘米。用一整支象牙,以圆雕手法,依照象牙的自然弯度和粗细,就势雕成由五头象组成的象牙桥。底部为弧形的牙板,前宽后窄,呈彩虹桥状。在桥头前方象牙最粗处雕成中空的山洞,桥上的五头象正依次向山洞中前行。领头的一头小象已从桥上走下,半身进入山洞,步态悠闲随意,一副玩闹嬉戏之态;第二头大象即将走下桥,面带轻松,微露笑容,轻轻俯首侧头,长鼻高抬轻抵洞口顶部,似在保护前方的小象,一股舐犊之情油然而生;随后的三头象正步上桥的高处,它们紧绷后腿,俯身低头,似在用力向前,第三头象用长鼻前推,好像在催促前方的象加快脚步,第四头象干脆将象鼻搭在前象身上,似乎害怕从桥上滑落,又想借力省劲,狡黠之态让人忍俊不禁(图二)。

五象桥在保留象牙自身特点的同时,将五头洁白温润的大象雕刻得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尤其是动作神态乃至面部表情生动逼真,令人拍手赞叹。整件作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是牙雕作品的杰作。

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雕刻艺匠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贵族的喜好。牙匠出样稿,需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这件五象桥以象牙雕象,象与“祥”音近,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兽,是政清民和、天下太平的象征。此件牙雕五象桥虽不能确定是否为清宫之物,但却显示出工匠发挥自己的特长,求取最佳视觉效果,同时以吉祥美好的寓意迎合皇亲贵族的喜好和追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严禁象牙原料进口的国际贸易。中国象牙雕刻由此进入了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困境,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特色手工技艺的象牙雕刻,其传承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象牙雕刻手工技艺的衰退,牙雕艺术品数量的减少,更凸显出存世的古代牙雕艺术品弥足珍贵。象牙席和五象桥等传世牙雕艺术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责任编辑:许潞梅〕

【关键词】牙雕工艺;清代;象牙席;五象桥

【摘 要】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则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清代的牙雕技法分为南北二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和五象桥两件牙雕艺术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恰为南北两派牙雕工艺的代表之作。

中国的象牙雕刻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又叫牙雕,是指将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其坚实细密、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代是我国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雕刻艺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等风格的同时,又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牙雕艺术品以其洁白玲珑、温润典雅的风貌取胜。这一时期的牙雕技法完备,手法多样,雕工精细华丽又略带繁缛,尤以康、雍、乾三朝突出,这也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清代牙雕在技法上逐渐分为南北二派,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牙雕制品,恰为南北两派的代表之作。

(一)象牙席

清代牙雕的南派指广州牙雕。清康熙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当时的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当地的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因而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分为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象牙编织作为一项独特的技艺,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成作品。人们或许很难想象,用又长又硬又脆的象牙,能够编织出一张平整且柔软的席子。据清宫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在位时,广东的牙雕艺人编织制作了五张象牙席,现在存留于世的还有三件,烟台市博物馆藏象牙席即是其中之一。

这件象牙席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千克。编织用的象牙条宽0.3厘米,厚0.05厘米,按人字形纹理编织而成,席的四周以约6.7厘米宽的黑色素缎镶边(图一)。整件象牙席的席面平整光滑,纹理细密均匀,颜色洁白细腻,历经近300年仍然展卷自如、柔软凉爽,观者无不赞叹称奇。

据史料记载,象牙席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首先要将硕大坚硬的象牙用药水浸软,然后依照象牙细致的纹理,把其剖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最后编织成人字形花纹席。此工艺难度大,又非常费料,象牙材料的利用率往往不足10%,也因此象牙席愈加名贵。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所以只能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制作。

编织象牙席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成品价值相当昂贵。一直以俭朴自居的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于雍正十二年(1734)传旨:“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即下令禁止再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渐衰落,直至失传。

(二)五象桥

清代牙雕的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为宫廷制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设有专门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做工细腻繁复,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

清代牙雕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以小件器物居多,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主题,一般是文房用品或摆件等,成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贵族的案头把玩。牙雕小品中以象牙雕桥类不少见,但以象牙雕象桥则不多见。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象牙雕五象桥,玲珑小巧,造型生动,通高11.7厘米,长24.3厘米,宽5.7厘米。用一整支象牙,以圆雕手法,依照象牙的自然弯度和粗细,就势雕成由五头象组成的象牙桥。底部为弧形的牙板,前宽后窄,呈彩虹桥状。在桥头前方象牙最粗处雕成中空的山洞,桥上的五头象正依次向山洞中前行。领头的一头小象已从桥上走下,半身进入山洞,步态悠闲随意,一副玩闹嬉戏之态;第二头大象即将走下桥,面带轻松,微露笑容,轻轻俯首侧头,长鼻高抬轻抵洞口顶部,似在保护前方的小象,一股舐犊之情油然而生;随后的三头象正步上桥的高处,它们紧绷后腿,俯身低头,似在用力向前,第三头象用长鼻前推,好像在催促前方的象加快脚步,第四头象干脆将象鼻搭在前象身上,似乎害怕从桥上滑落,又想借力省劲,狡黠之态让人忍俊不禁(图二)。

五象桥在保留象牙自身特点的同时,将五头洁白温润的大象雕刻得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尤其是动作神态乃至面部表情生动逼真,令人拍手赞叹。整件作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是牙雕作品的杰作。

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雕刻艺匠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贵族的喜好。牙匠出样稿,需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这件五象桥以象牙雕象,象与“祥”音近,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兽,是政清民和、天下太平的象征。此件牙雕五象桥虽不能确定是否为清宫之物,但却显示出工匠发挥自己的特长,求取最佳视觉效果,同时以吉祥美好的寓意迎合皇亲贵族的喜好和追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严禁象牙原料进口的国际贸易。中国象牙雕刻由此进入了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困境,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特色手工技艺的象牙雕刻,其传承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象牙雕刻手工技艺的衰退,牙雕艺术品数量的减少,更凸显出存世的古代牙雕艺术品弥足珍贵。象牙席和五象桥等传世牙雕艺术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责任编辑:许潞梅〕

【关键词】牙雕工艺;清代;象牙席;五象桥

【摘 要】中国的象牙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则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清代的牙雕技法分为南北二派,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和五象桥两件牙雕艺术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恰为南北两派牙雕工艺的代表之作。

中国的象牙雕刻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众多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又叫牙雕,是指将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其坚实细密、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代是我国牙雕工艺的鼎盛时期,雕刻艺人在融入竹、木、角雕等风格的同时,又保留了象牙的自身特点,牙雕艺术品以其洁白玲珑、温润典雅的风貌取胜。这一时期的牙雕技法完备,手法多样,雕工精细华丽又略带繁缛,尤以康、雍、乾三朝突出,这也是清代牙雕工艺的总体趋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清代牙雕在技法上逐渐分为南北二派,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牙雕制品,恰为南北两派的代表之作。

(一)象牙席

清代牙雕的南派指广州牙雕。清康熙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当时的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当地的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因而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分为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象牙编织作为一项独特的技艺,在清代获得较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行编织成作品。人们或许很难想象,用又长又硬又脆的象牙,能够编织出一张平整且柔软的席子。据清宫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在位时,广东的牙雕艺人编织制作了五张象牙席,现在存留于世的还有三件,烟台市博物馆藏象牙席即是其中之一。

这件象牙席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重2.2千克。编织用的象牙条宽0.3厘米,厚0.05厘米,按人字形纹理编织而成,席的四周以约6.7厘米宽的黑色素缎镶边(图一)。整件象牙席的席面平整光滑,纹理细密均匀,颜色洁白细腻,历经近300年仍然展卷自如、柔软凉爽,观者无不赞叹称奇。

据史料记载,象牙席的制作工序复杂繁琐:首先要将硕大坚硬的象牙用药水浸软,然后依照象牙细致的纹理,把其剖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最后编织成人字形花纹席。此工艺难度大,又非常费料,象牙材料的利用率往往不足10%,也因此象牙席愈加名贵。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所以只能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制作。

编织象牙席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成品价值相当昂贵。一直以俭朴自居的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于雍正十二年(1734)传旨:“夫以象牙编织为器,或如团扇之类,其体尚小,今制为坐席,则取材甚多,倍费人工,开奢侈之端矣。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即下令禁止再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渐衰落,直至失传。

(二)五象桥

清代牙雕的北派指的是北京牙雕,主要为宫廷制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设有专门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宫廷雕刻艺匠做工细腻繁复,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

清代牙雕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以小件器物居多,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题材为主题,一般是文房用品或摆件等,成为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贵族的案头把玩。牙雕小品中以象牙雕桥类不少见,但以象牙雕象桥则不多见。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代象牙雕五象桥,玲珑小巧,造型生动,通高11.7厘米,长24.3厘米,宽5.7厘米。用一整支象牙,以圆雕手法,依照象牙的自然弯度和粗细,就势雕成由五头象组成的象牙桥。底部为弧形的牙板,前宽后窄,呈彩虹桥状。在桥头前方象牙最粗处雕成中空的山洞,桥上的五头象正依次向山洞中前行。领头的一头小象已从桥上走下,半身进入山洞,步态悠闲随意,一副玩闹嬉戏之态;第二头大象即将走下桥,面带轻松,微露笑容,轻轻俯首侧头,长鼻高抬轻抵洞口顶部,似在保护前方的小象,一股舐犊之情油然而生;随后的三头象正步上桥的高处,它们紧绷后腿,俯身低头,似在用力向前,第三头象用长鼻前推,好像在催促前方的象加快脚步,第四头象干脆将象鼻搭在前象身上,似乎害怕从桥上滑落,又想借力省劲,狡黠之态让人忍俊不禁(图二)。

五象桥在保留象牙自身特点的同时,将五头洁白温润的大象雕刻得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尤其是动作神态乃至面部表情生动逼真,令人拍手赞叹。整件作品设计巧妙,技艺高超,是牙雕作品的杰作。

清宫中许多牙雕作品,并不能根据雕刻艺匠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亲贵族的喜好。牙匠出样稿,需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这件五象桥以象牙雕象,象与“祥”音近,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瑞兽,是政清民和、天下太平的象征。此件牙雕五象桥虽不能确定是否为清宫之物,但却显示出工匠发挥自己的特长,求取最佳视觉效果,同时以吉祥美好的寓意迎合皇亲贵族的喜好和追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严禁象牙原料进口的国际贸易。中国象牙雕刻由此进入了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困境,作为中国一门古老的特色手工技艺的象牙雕刻,其传承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象牙雕刻手工技艺的衰退,牙雕艺术品数量的减少,更凸显出存世的古代牙雕艺术品弥足珍贵。象牙席和五象桥等传世牙雕艺术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责任编辑:许潞梅〕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