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贴近孩子的方式学国学

2014-12-19 16:16梅洪建
师道 2014年12期
关键词:鱼之乐惠子文言

梅洪建

两年前的一天,安徽某小学老师问我:“您觉得小学生读《论语》等国学有用吗?”

“没有!”当时真的没有犹豫。

“我们这里的高中老师说,小时候感觉不到有用,等上了高中你会发现有用的。”

“是的,高考的名句默写或许用得着,写作文时引用名句或许用得着,除此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吗?”没等老师说话我又接着说,“小时候,我们就背《春晓》这首诗,就背《咏鹅》这首诗,哪怕到了今天,除了会背,我们真的能理解它们美在哪里吗?”

“不能。”

“那就别学了。”

后来在很多地方讲过这个故事,当然也被很多“国学派”批评。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国学教育仅仅限于儒学或者等同于儒学是一种悲哀的话,那么用远离孩子的方式来教国学,那就是更大的悲哀。从人的创造力发展规律来看,小时候“填充”的知识越多,越对孩子未来创造力的发展局限。正如一个空空的碗里,你放的黄豆粒数目越少,晃动碗的时候,黄豆粒之间的组合方式就越多样;放得越多,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就越少。同理,人的大脑子早期被“填充”的东西越多,那么将来孩子的创造力就越弱。这或许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知识能够超越西方国家,中小学生能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奖而我们的孩子成年后在创造力方面远逊西方的原因所在吧?

我之所以在上文中重复提到“填充”,是指很多知识不是孩子们发现的,就国学来说,往往不是孩子们理解的, 却是被“国学爱好者”塞给孩子的东西。之所以那么强烈地塞给孩子们,一则他们相信,多记点东西以后会有用的;一则总想把孩子培养成类似《论语》《弟子规》里要求的孩子。

以贴近孩子的方式学国学,才能让国学成为血液,和孩子的灵魂交融在一起。

应该是5年前,那时女儿5岁,幼儿园中班。一天回到家里就很委屈地对我说:“爸爸,我们班一个男生欺负我,你帮我打他。”

“他怎么欺负你的?”

“吃饭的时候,他总是抢我凳子,我换一个地方,他还抢我凳子。”女儿的语气里满是委屈,还差点伴随着泪花。

“那你怎么办呢?”

“我和他抢,但我抢不过他。”

这是肯定的,一个小女生肯定是抢不过男生的,我也知道这么小的孩子的灵魂里是没有善恶的概念的。于是,那天给宝宝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和尚叫仰山慧寂。一天他问三对慧然:“你叫什么名字?”

慧然说:“我叫慧寂。”

慧寂说:“不对!慧寂是我的名字。”

慧然说:“好吧!那我就叫慧然吧!”

后来,慧然成了一个很有名的高僧,因为他从来不和别人计较什么,也不去和别人争,他相信每个人都是好的,别人跟你争你以让就显得你是个比别人好的人,时间长了,你也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好吧,明天他再抢我的凳子,我就让给他。”

后来,就再也没了争凳子的事情了。

剥离了孩子的生活去告知道理,道理就永远徘徊在孩子的灵魂之外,而契合了他的生活体验的道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理。

孩子遇到不快了,我会给她讲“放下”的禅宗故事;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她“吃饭睡觉”的典故;孩子不懂得感恩时,我会给她讲“背妹妹”的公案……她也在这些故事的熏陶下,自己捧起了《禅是一枝花》《轻轻松松禅一会儿》等书。读这些东西,不是因为让孩子信佛,而是能从这些禅宗小故事中吸取营养,获得智慧。

三年级时,一次小测验没考好,她就赌气,拼命去学习。看到她拼命学习的样子,我真有些为他担心。于是就和她讨论起了下面的公案——有一位少年渴望练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高人。这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功,拜见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10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傅说:“这样大概要30年。”少年大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30年?”师傅不答。少年又说:“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师傅说:“这样你就得跟我学70年。”

“姑娘啊,你告诉老爸,这个公案是什么道理?”

“越勤奋就越学不好呗!”孩子的理解,就是这么单纯。

“那你的意思是,人家是告诉我们不要好好学习啊?肯定有正面的道理,我们要学会从好的方面来理解问题啊。”

后来我们逐步深入的聊天,让她明白了“用无为的心做有为的事”、“无欲则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真的,她很小的年纪就懂得了详细有计划地去安排自己的事情,从来不会考虑下次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考多少分的问题,她总是认真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我的很多朋友问我:“你家女儿怎么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我总是告诉朋友说孩子是个慢性子。其实,我明白一个最终成就自己的人不一定是理想远大的人,而可能是一个能够用平淡的心走好脚下路的人。

由禅宗的故事,她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的同时,也明白了众多的生活道理;由禅宗故事开始,她逐步去涉猎老庄学说。这点和别家孩子不同的地方。因为别家孩子总是从《三字经》《弟子规》和《论语》等开始国学启蒙的。熟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进入封建社会之后,除西汉和唐王朝之外的几乎所有朝代都是儒学治国的,而恰恰这两个用黄老学说治国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朝代,这点是值得思考的。诚然,我们让孩子从“故事”入手的目的不是学什么学说,而是想用贴近孩子的方式了解点中国经典,而不是用成人的“要求”来束缚孩子的路程。

接触老庄,是从庄子故事开始的。例如“庄周梦蝶”、“子非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曳尾于涂”、“骷髅头骨对话”等等。在这些充满生趣和智趣的故事中,孩子的头脑不断得到丰富,思维不断得到提升,灵魂也不断在丰盈。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在白话故事的基础上去找白话故事的文言版本。例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因为知晓该段文字的白话故事,在读文言版本的时候,她会自己去会主动揣摩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也就是在这种慢慢的揣测中,她的文言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再学习课本上的古诗时,她就显得比别的孩子轻松了许多,而且也能初步理解诗歌的美好了。

诚然,就是在这样的阅读中,逐渐由我的引导转向了她的自主要求。她开始读《庄子》的其他短篇什,开始了对《论语》《增广贤文》等的阅读和记忆。我知道,此刻她的记忆就多了些理解的成分,或者说,她正是因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开始喜欢那些经典中的美好东西。具体到这些经典中的哪些东西,凭的是她自己的筛选,基于是她自己的爱好,而不是我、我们所认为的应该让孩子去读的东西。

今年,上四年级的孩子,每次作文都会让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宣读。因为她稚嫩的手写出的富有风趣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文字总能让人忍不住叫好。我知道这是她国学积淀的一点点呈示而已。

就是在刚过去的暑假。她开始了阅读西方三大经典——《圣经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古罗马故事》。看到她痴迷而幸福的样子,我忍不住去想:国学,或许不应该限制为中国的古典文化吧?西方的经典何尝不是他们的“国学”?是不是我们也该接触一下?

以贴近孩子的方式学习国学,应该是让国学成为灵魂最好的方式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endprint

猜你喜欢
鱼之乐惠子文言
时间,遗失了什么
可乐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无声胜有声
惠子巧辩庄子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郑合惠子:率真Lady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禅意入墨 淡写人生
爱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