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2014-12-18 12:20沈永真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沈永真

摘要:随着社会变迁中校园文化的多元化,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青年亚文化在诸多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阐述青年亚文化的涵义、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分析青年亚文化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社会改革处于攻坚期、文化更为多元的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引导青年亚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关键词:改革攻坚期;青年亚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53—02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于1938年在关于檀香山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可以说是亚文化理论的先声,后经过许多社会学家的研究,亚文化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亚文化是指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和从属地位,仅在某一区域或者某些群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社会主流文化相比,因亚文化具有边缘性、从属性、批判性、民间性等特点,亚文化一般也称为非主流文化或次文化。

1青年亚文化涵义及特点

在我国,青年亚文化泛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有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以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怪异的语言、行为、装扮等方式抗争“强势文化”、“主导文化”、“权威文化”的总体表现,具有反传统性、叛逆性、创造性的特点。

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亚文化形态,其形成必然要从青年期这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探寻根源。从年龄方面看,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主要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富裕,从小养尊处优惯了,因此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个性突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事;从生理方面看,处于青年期的人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强,创造意识更加明显。因此,处于这一特殊生理和心理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在承受着传统思想、价值观念、文化教育的重重围挡和重压下,在话语方式、行为方式上、思维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带有挑战、叛逆、颠覆社会主流思想文化、价值规范的文化方式在所难免。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本土多样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冲突,这也给个性独立、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的青年群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他们按照自身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自由地寻找、取舍或者创造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多样文化形式,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具有颠覆、叛逆、越轨传统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形式。

2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青年亚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冲突和相互影响、融合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更加形式多样、内容各异。

2.1追星亚文化

追星亚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追星亚文化的典型就是韩潮来袭。韩剧多以男女主人公帅气或漂亮的外形、细腻的情感演绎来吸引观众眼球,青年群体中的韩迷们更是喜不胜收,来者不拒,一部《继承者》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知道了李敏镐、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让很多大学生废寝忘食。有些大学生上着课嘴里还时不时蹦出一两句“欧巴”、“思密达”。虽然韩剧所演绎的故事从内容方面看多具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尊重传统等积极性,但从其思想性方面看却主要是以男女主人公之间“含情脉脉”的恋爱或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为题材,以轻松、自由和愉悦的剧情来招引青年群体的关注和沉迷。因此,如若长期迷恋于这类影视节目,就容易因其缺乏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等方面励志教育内容误导影迷们迷失方向,淡化信仰,忘却使命,对于社会建设和青年人自身成长而言自然是非建设性、消极的。再者,近年来媒体陆续爆出的明星吸毒酗酒、艳照门事件等一起又一起的明星丑闻,也表明明星们并非青年群体所应学习、效仿乃至崇拜的社会精英和榜样,尤其是那些狂热的近乎失去理智的追星迷们更应当反思。

2.2网络亚文化

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恶搞、MSN聊天、微信、微博或QQ等。在互联网中,青少年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一种非主流的特殊文化——网络亚文化。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监管困难,大量的负面网络信息充斥其中,再加上一些庸俗、消极、另类的网络用语如“郁闷”、“太给力了”、“吃货”、“土豪”、“木有”、“木友”等铺天盖地而来,令人躲避不及,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网民的生活以及价值观念。

2.3“80后”的亚文学作品

拥有众多粉丝的“80后”的文学作品,正在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批年轻的“80后作家”热衷抒写成长的迷惘与困惑、唯美爱情故事、或想象中的魔幻世界。他们通过写作,传达他们的梦想,表现他们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痛与苦、思考与感悟关于现实的观点以及想法。这批“80后作家”,大多喜欢运用瑰丽华美的辞藻,以细腻、绚烂与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虽然有时会表现出幽默、辛辣或讽刺的风格,但大多文章都具有消极、颓废、浮躁等特征。在许多“80后作家”看来,这些特点正是他们美丽青春和融入现实的标志。尽管他们的文章存在某种程度的思想偏激、技巧也不够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学的一部分空白,构建了多样化的青少年文学格局。

3青年亚文化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发展步入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共享,各国人才世界性流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态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思潮、精神力量、价值观念也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一起。各种外域文化和本土性非主流文化(统称亚文化)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历史表明,开放的经济必然带来开放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又不断地呼唤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又叛逆、另类的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和巩固产生重要影响,既给大学生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空间,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3.1青年亚文化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青年亚文化以其特有的形式、内容可以对主流文化的某些偏离、滞后、陈旧、俗套起到警醒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好方向、明确目标、扶正固本;同时,青年亚文化时尚新颖的形式、轻松自由的内容,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此外,由于青年亚文化融入了自我生活情趣、利益实现、理想追求等内容于自修、娱乐、搞怪、网络游戏、小说散文之中,有利于大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从而有助于维护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发生。

3.2青年亚文化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多元文化的泛滥、冲突与激荡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产生思想焦虑,尤其是迎合年轻大学生需要的各种标新立异、自由叛逆的亚文化更容易引发大学生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否定现实生活,甚至否定自我追求,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错位与失范、心理健康紊乱和道德意识弱化、判断能力变差等。此外,随着近年来青年大学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和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追求也很容易被内容轻松、颓废、不思进取、玩世不恭的亚文化侵蚀,导致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不睡觉、不吃饭,不学习,缺乏人生理想,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更有甚者,有的大学生追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

4科学分析青年亚文化,合理引导其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地盲目认可,或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青年亚文化的价值意义,更不能错误地认为青少年亚文化全然是一种消极文化,断然地进行限制与围堵。我们应当持分析批判的态度,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揭示其存在的弊端,认清其中的是非。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那么,如何加强青年亚文化的鉴别、引导与批判,以面对改革攻坚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呢?

(1)宣传和弘扬大学校园主文化,同化校园亚文化。各高等院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率,不断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同时积极宣传校园主流文化,通过增强校园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来实现对校园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同化与吸收,使亚文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价值观目标,使亚文化真正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2)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促进亚文化向主流文化转化。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的、消极的看待青年亚文化,对其不加分析地压制或忽视,而应当积极的分析鉴别、引导与利用,努力挖掘青年亚文化的时尚性、创新性等积极因素,从而丰富主流文化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资源与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必须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分析多元文化、判断多元文化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在文化欣赏和文化创造活动中鉴别文化与创造文化的能力,以文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改造和利用好亚文化。

(3)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创新主流文化传播方式。提高主流文化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他们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比如就业、个人发展等问题,采取青年人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投其所好、增进互动交流,使主流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尽可能地缩短与大学生的距离,更加贴近大学生现实需要,这样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更乐意接受主流文化,实现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李修志等.青年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3,(01).

[3]潘国廷.大学不良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3).

[4]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5]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

[6]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