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地位与功能提升对策

2014-12-18 01:47涂朝连李享章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常州

涂朝连 李享章

摘要:结合长三角区域规划,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常州要应对与苏州、无锡发展差距拉大,南通、扬州、镇江快速崛起,又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顺时应势,积极进取,分析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布局和区域一体化效应下的城市综合能力需求,研究常州城市定位和功能问题,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环境下常州城市的空间地位、产业地位以及功能地位与常州城市综合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常州;长三角一体化;副辐射级中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43—03

1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布局

依据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区域要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一体化的布局。(详见图1)

1.1环太湖城市圈构成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中心

长三角区域内的竞争与合作已进入新一轮态势。目前愈演愈烈的竞合格局,正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个地缘性新概念,这就是:由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城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小圈子”并不会阻碍“大圈子”的发展,反而有助推和加速的效果。沪宁杭大三角的崛起对环太湖区间的五个城市确非幸事,嘉兴与湖州同苏锡常一样面临着被沪宁杭两个极点挤压或撕裂的可能。但同时恰恰为五个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构筑“环太湖城市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细细分析,其实,苏锡常嘉湖地区并非由苏锡常和嘉湖两块构成,而是由苏锡常和苏嘉湖两块构成,苏州则是苏南、浙北这两大板块的自然结合部,同时更是浙闽等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战略节点。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环太湖地区民间资本的相互渗透已成为“挡不住的诱惑”,产生出1+1+1+1+1>5的效果。

由苏锡常嘉湖五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重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不是人为划定而是客观存在的,是通过地缘的接近而形成的多方位的“牵手”和“联姻”。放眼沪宁杭大三角框架上,如果说苏锡常只占一条边,那么苏锡常嘉湖则就占全了三条边。加上苏嘉高速公路的修筑,五市间的高速环通在即,大三角中的“小回流”形成,就可以形成要素集聚效应。

1.2核心城市上海向南辐射的增压点分别是杭州和宁波

由于浙北杭嘉湖,浙东甬绍台舟,浙南中西温丽金衢即温州—丽水—金华—衢州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充分利用浙西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山区资源条件,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挥毗邻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根据一体化理论、区位理论、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和经济作用强度分析法公式,得知浙江南部与中西部要更好地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需依托中间节点的传递增压上海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而无论从经济作业强度条件还是地理区位以及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来分析,杭州和宁波两个城市都符合辐射增压点的最好条件。

1.3核心城市上海向北辐射增压点分别是宁镇扬同城化和泰常一体化区域

根据长三角区域规划,核心城市上海北部有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发展带,其中苏北五市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构成一个经济圈,以徐州为中心,而南京由于地理区位原因,发展辐射能力受限,现在宁镇扬同城化构想推行下逐渐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加上苏北五市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地理区域等方面与上海、南京都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为了要减小区域之间的技术落差以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需要有一个副增压中心正如南部的宁波一样经济作用强度与区位优势相当的城市体,这时必然会发展泰州常州一体化区域将是具备最好条件的副中心区域,以承接上海的辐射效应传递向苏北区域。

图注:图中区域中心的绿色圈域是环太湖经济圈为长三角区域的核心;上海南部的杭州、宁波两大经济圈构成副中心增压区域;温丽金衢构成浙西南部经济圈域;上海北部的宁镇扬同城化区域与泰州常州同城化区域构成副中心增压与技术落差缓冲区域;北部苏北五市构建传统老工业基地;图中箭头全部表示辐射传递方向与增压方向。

2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城市定位研究

2.1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空间地位

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为副增压中心区域板块的空间地位。如图1所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中心为环太湖经济圈,南部有杭州、宁波两大经济圈副增压中心,而北部只有宁镇扬一个副增压中心,由于常州泰州无论从经济、地理区域,还是城市发展主要联系方向以及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等方面,都是最好的副增压中心区域板块之选。

2.2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产业地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苏的产业资源丰富,生产资料成本低,基础设施、科研能力较好,相对于浙江更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

除了南通、宁波以外,长三角装备制造业基本在江苏,产业基础更好,但需要支点与老工业基地徐州为中心的苏北经济圈沟通,常州泰州在苏南工业基础相对更好。

长三角是中国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对周边的带动影响主要是随产业结构转型的产业转移。常州在产业转移上区位和产业特殊的优势。浙江环杭州湾城市群人口占全省51%,面积占44%,GDP占70%,苏南人口占全省30%,面积占27%,GDP占60%,上海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不够,且苏州无锡靠上海太近,制造业基础薄弱,具有优势制造产业的常州泰州成为合适的传递辐射支点,定位为建设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区域城市板块。

2.3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功能地位为“副辐射级”区域中心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以沪宁杭都市连绵区为腹地的空间结构意味着,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扇状放射型而非中心辐射型。

长三角各城市都是通过建立与上海的联系通道来提升自己的区位优势和谋求发展的动力源。因而,常州与沪、宁、杭距离相等的中心地理位置优势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常州所理解的那样大。长三角的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是以上海为极点的轴线运动,并不一定向常州这个地理区位中心汇集。随着长三角城市连接上海的通道建设加快,城市之间各种方式的跨域联动出现,尤其是宁镇扬同城化区域板块的推行,常州的区域地理中心位置的价值还将进一步弱化。将南通直接纳入上海都市圈的苏通大桥的通车,使宁波直接接轨上海的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江阴与靖江、苏州与南通、镇江与扬州、泰州与常州之间的跨江合作联动发展,会使长三角传统经济地理版图和区位地理优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区域板块的面的角度考虑,建区域次高地或区域凸点。由图1可知,长三角区域南部板块中,浙江杭宁绍以南,衢金丽一线是山区,杭州宁波辐射能力有余;而区域北部板块中,江苏的苏南地区有纵深的腹地,需要加油站性质的副辐射级与杭州、宁波相呼应,其中有南京省会城市作为一个辐射支点,另一个辐射支点选定常州泰州同城化区域板块中心,作为“传递辐射能量,实现增压效果”的副辐射级中心。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板块中,常泰一体化中心板块瞄准沿江向苏北辐射,借助同样制造产业优势的泰州携手共创强势区域板块,提升区域辐射能力,对常州内提常金一体化,目的为提高常州内在竞争实力,形成“副辐射级”中心区域板块角色担当的素质。

3常州泰州承担长三角沿长江向皖鄂渝川纵深辐射的节点城市功能

目前常州更多地是承受上海和南京的双重挤压负效应而不是辐射带动效应,上海的辐射带动效应难以沿沪宁线抵达苏北和安徽,是常州“副辐射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失缺的表现和结果。

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板块为“副辐射级”区域中心板块的双重功能定位清晰,现实基础可行,使常州泰州在苏南、苏中、苏北、长三角各个城市中具有了鲜明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常州泰州真能承担和发挥好承接传递、汇集整合、增压辐射支点这一功能,常州泰州就能借势成为经济聚集高地和现实的经济辐射点。

常州泰州板块承担和发挥“副辐射级”区域中心板块的功能,是长三角和苏南苏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而迫切的要求;常州泰州承担和发挥“副辐射级”中心的功能,发挥大腹地大支点的功能,承担长三角向皖鄂渝川纵深辐射的节点城市功能,是长三角区域内南北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部协调和谐发展、区域外部主动辐射的传递者和增压站。

4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提升综合实力的对策建议

建议配合常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地位与功能,制定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板块的产业联动发展政策;建议配合长三角区域产业规划、上海产业规划以及宁镇扬同城化产业规划,制定配合江苏“Р”字型同城化区域的常州产业发展联动政策;建议配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制定承接上海、宁镇扬辐射效应的政策准备;建议制定做强做大常州金坛城乡一体化区域板块的计划;建议制定扩大常州城镇化并提升常州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计划。

4.1常州金坛溧阳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紧密结合常州发展实际需求,金坛溧阳要加快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全面实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推进金坛、溧阳争先进位。大力推动产业西进、科技西进、项目西进和基础设施西进,促进武进和金坛、新北和溧阳挂钩合作,推进常金一体化发展,加快把溧阳建成苏浙皖边界的重要门户。调动和激发金坛、溧阳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开放创新,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金坛、溧阳集聚,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提升常州的区域竞争实力。

4.2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的产业联动政策

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要求:泰州发挥滨江优势,建设以医药、机电、造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长江南北联动发展的枢纽、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常州发挥产业和科教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常州泰州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先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剔除劣势,迎接机遇。首当其冲的就是常州泰州的旅游产业一体化,这就需要两地政策的支持,故此建议常州出台相对应适用于两地旅游产业联动合作发展的政策。接下来就是制定一系列突出常州泰州的共同优势的产业联动政策,即发挥民营经济的强竞争实力,实现两地传统优势产业的合作。如建议制定常泰两地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合作政策;建议制定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产业联动合作政策;建议制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联动合作政策等。

4.3配合环太湖城市圈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中心的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由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五城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的发展目标是助推和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此,环太湖五市应配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发挥五市临湖的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建议制定沿环太湖的旅游产业联动合作以及生态联动政策体系,建议制定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配合环太湖城市圈的区域中心地位,制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物流服务产业的对策。

4.4做好承接和传递上海区域中心的辐射效应的政策准备

随着沿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江苏的南通也将被纳入到上海、苏州、无锡的一体化区域,这将进一步增强上海一体化区域的辐射效应,常州应做好承接并传递该辐射效应的政策准备。如建议配合上海一体化区域发展的需求,制定常州与上述城市的产业联动政策;建议制定常州与上海的嫁接式创新合作的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常州与苏州、无锡的传统产业技术合作提升的产业联动政策。

4.5做好承接和传递宁镇扬同城化区域的辐射效应的政策准备

随着宁镇扬同城化的推进,南京的辐射效应将更强,常州应做好承接并传递该辐射效应的政策准备。如建议配合宁镇扬同城化区域发展的需求,制定常州与扬州、镇江的产业联动政策体系;建议制定常州与扬州的交通旅游、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物流服务等产业的联动合作政策;建议制定常州与镇江的沿运河的生态产业链。

4.6建议制定常州泰州一体化“副辐射级”区域中心板块的构建计划

为满足常州城市定位的需求,配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建议制定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构建为长三角“副辐射级”区域中心板块的计划:依托长三角区域中心环太湖经济圈的形成,建议制定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承接上海与环太湖经济圈的辐射政策计划;在长三角区域实现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配合上海向南辐射浙江的杭州、宁波两大中心节点城市的承接传递效应,建议制定常州泰州一体化区域和宁镇扬同城化区域的两大节点同时成为长三角“副辐射级”区域中心板块(相当于中心城市地位)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建设长三角和谐家园[J].城市,2010,(12):1216.

[2]张学良等.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同城化趋势下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57165.

[3]李享章.常州的城市定位与在苏南的角色选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5):2428.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常州
常州的早晨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数字常州”架起“瞭望塔”